張愛玲 vs.林徽因
(圖片來自網路)
張愛玲和林微因,應該是很多文青(偽)最常掛在嘴邊的民國才女的名字了,兩者也經常被拿來做比較。然而在眾多的快餐文章中,二人的形象常常是被扭曲的,有時甚至被簡化成了一些單一的形容詞,其中最典型的,大約是張愛玲的「慘」和與林徽因的「綠茶」了。今天有些興緻,就來寫寫我認知中張林二人的形象,順便為她們正個名。
家世與成長背景
張林二人雖都出生於名門世家,其實際境遇卻有頗大差異。
張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其祖父張佩綸進士出身,是清末「清流派」的中堅人物。然而到其父張廷重卻已家道中落,只空留了「『最後貴族』的腐爛窒息的氣味」。張廷重早年受其母李菊藕的嚴厲管教,苦背四書五經,卻因清廷廢除科舉制度而淪為毫無用處的廢人,沉迷鴉片,性格扭曲。張愛玲十六七歲的時候,一次與後母起衝突,被其父毒打併軟禁了大半年,身患重疾也不給醫治,差點病死,後來趁看守交接的空當才得以逃到生母住處。
張愛玲與姑姑
然而,如果說父親張廷重造成了張成長時期一半的創傷,那麼另一半傷害則是來自其母親。母親的角色,在張的童年裡一直是缺失的。在其四歲時,父母離婚,母親遠走英國。張寫自己早年對這位一直消失的母親懷有一種「羅曼蒂克的愛」,然而在出逃到母親家之後,這種愛便「一點點地毀了」。母親時常抱怨她的拖累,並懷疑自己做的犧牲是否值得。她勸張早早嫁人,可以拿學費裝扮自己。在張赴香港大學求學時,她為了自己的遊歷,斷掉了張的學費供給。張在港大過得節衣縮食,其教授見她凄苦,給了800港幣的獎學金,卻被母親輸在了麻將桌上。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
和張沒落貴族的背景不同的是,林的成長帶有更多的現代色彩。其祖父也是進士出身,曾參加過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其父林長民是具有前瞻意識的新派人物,早年留學日本,後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雖然庶出且身為女兒身曾讓林的童年蒙上了些許陰影,但她憑藉自己的才華被父親所重,十六歲便隨父環歐遊歷考察,結交各地名流,與張的成長境遇可謂是天差地別。與張母勸張早嫁人不同,林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打開格局,遠離其生母的狹隘,養成獨立的人格。
林徽因與林長民
此外,還不得不提及林的夫家梁氏。梁啟超曾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與林父同朝為官,為多年摯交,兩家門當戶對,早有結親之意。梁任公曾明確地告訴15歲的林徽因和18歲的梁思成,雖然兩家都贊成兩人的婚事,但是否結婚仍由二人自己決定。林的父親於林21歲時中流彈身故,彼時梁林二人同在賓夕法尼亞求學,尚未成婚。梁父毅然接過林家的擔子,將林視如己出一般地厚待,並於三年後支持二人完婚。比之常有無家可歸之感的張,林一路的成長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了。
林徽因與梁思成
才華與成就
張的天才在其十八歲的散文《天才夢》里便可窺一斑。裡面寫道她「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九歲時「踟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為終身事業。而事實上,她會彈鋼琴,「最拿手的好戲是『繪畫』」,為自己的小說集親手繪製插圖,為雜誌設計封面。當然,在校時成績優異也是必不可少的。其老師汪宏聲回憶她在校時的情狀,稱其「十分沉默」,「不說話,懶惰,不交朋友,不活動,精神長期的萎靡不振」,還出了名的愛欠交課卷,上課不聽講,老在畫速寫,但成績卻總是A或甲。後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因戰事無法成行,轉入香港大學)。此外,她還是個吃貨(嗯,會吃當然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才華啊),看她筆下描寫食物的文字,就可以看出其對食物的珍愛與味覺上的敏感,讓人恨不得跟著她的美食地圖按圖索驥一翻。
張愛玲畫作
當然,張最大的成就,還是在寫作上,結合她的成長經歷,似乎又暗合了那句「文章憎命達」。就像蔡登山說的,張不幸的童年,卻成了她創作上的大幸。夏志清評其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鄺文美評價她的文字「一寸一寸都是活的」。早年(她大部分的作品也集中在這個時段),張將其多面的修養(繪畫、音樂、歷史)充分地運用,配合以細緻入微的洞察力與感受力,奇譎瑰麗又毫不費力地將鞭辟入裡的文字陳於筆端,被傅雷評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在才思最為豐盛的時候,她將「男女間的小事情」寫到了無法再寫。在晚年,又「十年一覺迷考據」,以其博學與細緻入微的推演能力,閉關創作了驚艷紅學界的《紅樓夢魘》。可以說,就文學上的才華與文字功力上來說,近百年來幾無出其右者。
張愛玲
林徽因自然也是優秀的。在校時全科拿A,也通琴棋書畫。梁思成曾說,林徽因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都有很深的修養。關於她的才華,可以由幾個側面例子探得。一個是後來曾多次成為話題的「太太的客廳」,即梁林夫婦住在北京北總布衚衕四合院時,常有知識界的文化精英聚集家中,品茗高談,逐漸成了當時最有名的文化沙龍,被戲稱為「太太的客廳」。(後冰心作《我們太太的客廳》,疑暗諷林徽因。)而在這群英薈萃的座談會上,林總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可見其才華與魅力。另一個例子來自汪曾祺《跑警報》一文,裡面提到金岳霖在西南聯大跑警報時,總是提一隻很小的手提箱,裡面裝的全是一個女朋友寫的信。這些信寫的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對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滿了英國式的機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後來看那個女人的照片,「長得就像她寫的那些信。」說的正是林徽因。總的來說,林是個集才華與顏值於一身的佳人。
林徽因
林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於她為中國建築學發展所做的貢獻上。她與梁思成一起創立了東北大學建築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在1930年至1945年其間,一路火車、汽車、自行車、騾子,走了中國十五個省,137個縣,考察測繪了1823處古建築,與梁思成一起完成了皇皇巨著《中國建築史》。其花費兩年時間寫就的《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是中國古建築的開篇之作。可以說,林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建築學之母。
情感地圖
二人各自獨特的成長環境、際遇也造就了二人迥異的性格,以及由此鋪陳開來的情感歷程。
張一生最讓人詬病也博得最多同情的,大概是其與胡蘭成的那一段婚姻。在張初遇胡的時候,應該不是不知其汪偽政權高官的身份。然而,當胡說「讀你的文章,像踩在鋼琴上,每一步都能發出音樂」的時候,張胡的姻緣就註定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個「懂」字,道出了張一生情感的脈門。自出生都在找尋一個安身處的張,遇到了一個能讀懂她每個字的人,就只能「低到塵埃里」,又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對她而言,什麼政治正確民族大義,都抵不過一個「懂」字。在一個懂她的人面前,她單純又天真,就像每一個陷入愛情的女人,完全沒有了筆下那副辛辣冷冽的模樣。她講甜膩的情話,「你這個人,恨不得拿香包給你包起來,整日戴在身上。」在胡要逃亡的時候,說「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然而,胡終非良人。她跨越戰區千里尋夫,發現胡身邊多了個溫柔體貼的范秀美,卻也沒有立刻翻臉。只是在胡請求其為范畫像,她畫著畫著從范的嘴角眉梢覺察出其二人的濃情蜜意,才終於看清現實。既然愛已不在,就徹底死心,「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一封訣別信,附上30萬的生活費,從此與胡一別兩寬。老年的胡曾多次從日本去信美國,她始終未理會,果斷決絕。
張愛玲與胡蘭成
胡之後,張還有一段與桑弧的感情糾葛,桑是她寫作的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的導演。然而二人對於這一段皆有所隱諱,只能從張的創作中捕捉一些蛛絲馬跡。張對桑,比對胡還有小心翼翼,有點情到濃時情轉薄的意味。或許她只是在感情面前習慣性地自卑,「低到塵埃里」,「他是這樣青衫磊落的有成青年,家世清白,相貌英俊」,而她,曾是漢奸的妻子,「在他面前,她自慚形」。後來桑訂婚,張遠走香港,二人從此陌路。
張被後人認「慘」,還與她之後與美國糟老頭賴雅的那段婚姻有關。有人認為那是迫於生計。顯然,會這麼認為的人是不夠明白張的。張曾說過,「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驕傲如她,又怎會出此下策。賴雅雖然經濟收入不樂觀,卻也是個有才華的作家,曾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二人初次相見,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感,「相見日歡,談文學,談文化,談人生,談閱歷,越談越投緣。到了5月初,簡直到了難分難捨的程度……」打動張愛玲的,仍是一個「懂」字,「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了解我」。難得的是,賴雅不僅懂她,更痴戀於她,張的好友炎櫻曾寫賴雅對張,「我從未見到一個人如此痴愛另一個人」。在愛面前,張向來是單純的,只要喜歡,管他又老又窮又沒錢?婚後兩年,賴雅便中風卧床,為了更好地照顧丈夫,她寫劇本寫到眼睛出血。結婚十一年,賴雅去世,之後的三十年,張一直以賴雅夫人自居,直至離世。
張愛玲與賴雅
相比張看似凄慘的經歷,林的情感之路似乎要順遂與美滿許多,卻也並不讓她在身後口碑上佔到便宜。解讀林比解讀張多了很多困難,因為張是一個多產的作家,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在作品或書信里記錄自己的生平,且又善於冷靜深刻地向旁人剖白自己的內心。對林的解讀,則更多來自旁人的記述,且難免人多口雜。從現有資料看,如果說張的情感世界的關鍵詞是深情又絕情,那麼林的情感經歷可以說是多情又長情。16歲的林隨父旅歐,與多情風流的徐志摩在英國相遇,隨即擦出愛情火花,相互強烈吸引。與張一遇愛情便沉湎的個性不同,在知道徐已有結髮的張幼儀後,即使徐展開猛烈的追求,並迅速與張離婚,林仍是決然地拒絕了徐,並回國接受了與梁思成的婚約。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雖是拒絕了徐,林仍與其保持著密切的交往。上面提到的「太太的客廳」,徐就是其中常客。他們一起組織新月詩社,一起演戲,在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共同擔任翻譯。1931年,徐搭乘郵政飛機遇難,雖說是為了趕赴北大的教員活動,但與林在當天下午為外國使者舉辦的中國建築藝術演講會也不無關係。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在徐遇難後,梁思成等人趕到空難現場,梁按林的囑託,帶回了一塊失事飛機的殘骸,此殘骸便被掛於林卧室的牆壁上,直至其去世。後人常以此來作為林愛徐的證據,然而,據林的堂弟林宣所說,林的卧室里一共掛了兩塊飛機殘骸,一塊為徐,一塊則是為紀念抗戰中死去的三弟林恆的。由此可見,掛殘骸地舉動,與其說是為表男女之情,莫若說是對親情、友情的紀念。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林的感情路上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便是金岳霖。關於林金二人關係的敘述,一大部分來自梁的續弦夫人林洙。比如著名的那段:一次梁從外地調查回來,林便向他哭訴,說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梁聽聞此話,內心極度痛苦,然而還是非常紳士地跟林說,她可以自由選擇,如果選擇老金,他也會真心祝福。而老金聽到了這段之後,則表示,梁是真正愛林的,所以是他該退出。(這段情節現在看來也是非常狗血了。)基於林洙的這些敘述,後人多以為林與金一直相愛、相依、相存,且金為了林終身不娶。然而鑒於林洙的尷尬身份,這些事迹的真偽有待商榷。金與林梁一家走得近是確有的事,林梁的兒子梁從誡稱呼金為金爸爸,更遵從其父的囑咐,在金晚年如照顧父親一般地照顧他。然而要以此作為林與金之間愛情的依據,似乎難以使人信服。另外,金的生命里還有一位特殊的女性,那便是金的著名散文《悼沈性仁》的主人公。沈性仁是陶孟和的妻子,卻也與金是摯交。與林一樣,沈在避難李庄的時候也患上了肺結核,終至不治身亡。在金的悼文中,沈是「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一位高雅、淡泊、風雲無邊的幾近女神的形象,足見其在金心中的地位。沈對金也是評價頗高,二人之間的情感可說是毫不遜於林金之間。如果要把林金之間說成是愛情,那沈金之間又該做何解?另外,金本身是個「愚痴憨直」的學者,醉心學術而常於世事上鬧出笑話。若非要把他描述為一個為了林終身不娶的痴心漢形象,也是有些牽強附會。
如前面所提,林父自幼給林的教育,便是助其培養獨立的人格。或許對於從小便見慣了大場面,於各種場合都遊刃有餘的林來說,男女之間的情感已不局限於狹小的情愛。曾看到有人評價其美麗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理工科的心,實乃是雌雄同體,沒有多少女兒心思,因而不會為情所累。也算是一種不錯的解讀吧。
性格與命運
張讓人非議的另外一個事情,大約是她對其母等一干人的冷酷與決絕。1947年,其母回上海,張得知後,立馬將稿費換成金條,上門去「還」給母親,感謝其之前為自己花的錢。其後便母女情斷。1957年,其母在英國病重,去信想要見張最後一面,張只是寄去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其弟張子靜一生落魄,多次寫信向張求助,張卻是分文未給。張要離開大陸,對其也是提也未提,不見最後一面。去美國後,與多年的好友炎櫻也斷絕了來往,只因「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張愛玲與炎櫻
然而,張本人對於這個冷酷無情的這個帽子似乎不大認同。鄺文美的文章《我所認識的張愛玲》里,向讀者展示了一個頗不一樣的張,似乎很受張本人的認同(在得知其母快要不久於人世的時候,特意給她寄了這篇文章)。鄺的文章里,寫旁人認為張拒人千里,大概多是因為誤解。她指出張深度近視又不愛戴眼鏡,因此經常路遇熟人而不認。又有輕度敏感症,於飲食要特別小心,故不隨便赴宴。加上她是個夜貓子,夜間寫作白日睡覺,故也無法參與社交。在陌生人前沉默寡言,但是遇到知己時卻十分風趣幽默。其實張的這一面在她的散文里就有很好的體現。她是個活脫脫的段子手,寫姑姑說話有趣,「我是文武雙全,文能夠寫信,武能夠納鞋底」。喜歡時不時自黑,胡誇她「臉上有神的光」,她回「我皮膚油」。說自己「像是鏤空紗,全是缺點組成的」。
張愛玲
與其說張冷酷,不如說她是冷靜與剋制。她的內心比誰都清醒,如其小說,永遠是隔著一層來應對人情冷暖。對身邊的人事物,她都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距離。張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做研究員。據彼時其助理陳少聰回憶,在他擔任助理的一年多時間裡,兩人之間僅有的交流都靠小紙條進行。一次陳為患感冒的張送葯,張回了一張「謝謝」的紙條,還回贈了一瓶「香奈兒五號」,似決不肯占人一點便宜或與人有所牽扯。正如面對愛情不再時的決絕,面對從無感情可言的親人,她也從不故作親熱。而對於真心相待的人,她又十分重情,如前面提到的賴雅,以及從來照顧她的姑姑。聽說姑姑身體不好,她便多次從美國匯款,更是將其在國內的版權全權委託姑姑,版稅也全部相贈。對於一直默默相助的宋淇夫婦,更是將遺產全部相贈。這種重情又是帶著克制的,如宋淇曾不小心把她的私事流露出去,被人利用,事後夫婦倆誠懇長信致歉,而張的回信卻絕口不提此事,沒有原諒的姿態。
張晚年獨居洛杉磯,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居住的地方基本上是家徒四壁,身外之物只有一張桌子,一台電視機和幾本書。為了躲避蟲子和記者,曾多次搬家。曾有個國內狂熱粉打聽到她的住址,住到她的對面,偷窺她的生活,還撿她的垃圾來推測她的生活細節。張得知後連夜搬離。或許正是這樣的生活狀態,讓人將她與「慘」字畫上了等號。這種看似的慘狀絕對不是因為經濟上的拮据,這點從其留給宋淇夫婦的35萬美元遺產就可推斷。80年代,自夏志清發掘張之後,大陸再度掀起張熱。然而,無論是當初發掘她的夏志清,還是後來其他熱心人,這時都被張拒絕了往來。理由是,「不想湊熱鬧了」。她給林式同的信里說:「身外之物還是丟得不夠徹底。」她曾說:「蒼涼是飛揚與熱鬧之後的安穩與真實,飛揚是浮末,熱鬧是虛偽;飛揚與熱鬧是短暫,蒼涼是永恆。」在曲折半生之後,聰慧如張,早已看透世間的浮華,於旁人而言的凄慘,於她而言,或許正是最安穩與真實的解脫。她在十八歲時就寫,「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張一生遵從內心,老年時更是樂得獨處,哪來的「慘」字可言?將死時,她將自己收拾得妥妥噹噹,各種證件、遺囑都收拾好放在門口,然後安安靜靜地躺在行軍床上,安然等待死亡的來臨。也只有真正的清醒且大無畏者,才能如此從容淡定地面對死亡吧。
張愛玲
與張退避型的人格不同,林顯然要主動積極許多。這點從她在「太太的客廳」遊刃有餘的女主人姿態就可看出。另外還有一些零散不可考的資料,或可用來解讀林的性情。林洙從福建到清華時,是作為建築學家程應銓的未婚妻。因同為福建人,林對其大加照顧。見其未受過高等教育,便每天為其補習英文,更是在其結婚時給予了經濟上的大幫助。可見林熱情的品性,與張的冷冽是截然相反的。然而,林也不是溫順的性子。與其過從甚密的李健吾說她是「赤熱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仇敵」。愛當面諷刺人的,也是林,而不像筆鋒辛辣的張,說話都留著分寸。傳說林曾看到一個學生的作業,就當面說「不是人畫的」,把該生氣得轉了系。可見林脾氣是大的,也無怪乎會被冰心、錢鍾書等撰文諷刺。
時代使然,林後期的命運也並不比張順遂上許多。有人曾戲言,抗戰爆發後,林的生活就從言情劇變成了史詩劇。從北平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千里的顛簸,惡劣的生活條件,加上川南一帶含硫量很高的煤塊燒出來的煤煙混在一起形成的煙霧,林早年就身患的肺疾惡化成了肺結核,幾乎常年處在患病的狀態,時時高燒,身體十分虛弱。然而,就是在這樣極端的狀態下,林還是陪著梁一起尋訪古建築,勘定其年月,分析結構,測量尺寸,繪圖、照相、歸檔,將散落各地的古建築一一載錄,並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
林徽因與梁思成
和家國觀念淡薄的張不同的是,林是個心懷家國的人。據梁從誡回憶,在隨著中國營造學社避難李庄時,其曾問林,「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麼辦?」林回曰:「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或許說心懷家國仍是低估了林的胸懷。二戰美軍轟炸日本時,為了保住當地的古建築,梁思成在地圖上標出古迹,與美軍據理力爭,最終保住了京都、奈良和大阪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古老建築。這背後當然少不了林出的力。新中國後,「破舊立新」之風漸起,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林拖著病體公開譴責副市長吳晗保城牆不力。林梁二人竭力建議在城牆上種植花草,安放座椅,供人納涼、遊覽,企圖以此來保住古城牆,卻不幸未被採納。隨著大片城牆的轟然倒塌,林的病情也日益加重。「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一生詩情畫意又堅韌大氣的林,與1955年4月香消玉殞。
林徽因
張愛玲像月亮,冷冽,清醒,透徹;林徽因像太陽,熱烈,大氣,洒脫。一百年前降生的二位佳人,施施然走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篇章。生命從來都不會局限在一個緯度,一個面相。因著其所處的特殊時代,加上各自艱苦卓絕的努力,張林二人所達到的高度、深度與廣度,不是如今的普通人能夠隨便理解與定義的。願我們都能學會,不用狹隘的視角去界定別人的人生,也不用短淺的目光來限定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岳南,南渡北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2.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3. 拾遺公眾號,你只看到張愛玲的悲慘,卻不曾看懂她的高級
4. 匠心之城公眾號,林徽因:整個四月都是你的
5. 張愛玲作品集及各類網路評論與文章
TAG:晚飯加個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