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打敗《權游》,它才是真神劇
最近的好劇真的很多。
等了2年的《西部世界 第二季》在22號終於上線了。
好事成雙,3天後,另一部去年大熱的美劇也迎來了第二季。
說的就是——《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去年的艾美獎上,《使女的故事》擊敗了《西部世界》、《我們這一天》、《紙牌屋》等佳作,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最佳女配等獎項,成為最大贏家。
在今年年初的金球獎上,它同樣擊敗《權力的遊戲》等作品,獲得最佳劇集,女主同樣獲得最佳女主角。
可以說,這部劇是去年最風光的美劇之一,拿獎拿到手軟。
GIF
劇集原著作者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與劇組一起上台領獎
第二季一出,同樣好評如潮,爛番茄新鮮度100%,豆瓣評分高達9.6。
神劇,輝煌繼續。
《使女的故事》到底好在哪裡呢?
先來幾張具有電影質感的劇照提提神吧。
看得出來,這部劇的構圖、打光、色調都是及其考究和用心的。
當然,放出上面這三張圖,我還別有用心。
因為這三張圖,基本涵蓋了整個劇的故事和意義。
第一張圖:下雪天,一群戴白帽、穿紅裙的女人。
她們是誰?她們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使女。
使女,一般意義上指古代大戶人家的婢女,但在這裡,卻另有所指。
不遠的未來,核戰爭爆發,核污染蔓延,致使婦女的生育率大幅下降,繁衍後代成了人類最大的問題。
沒有後代,意味著人類滅絕、世界末日。
末世濃雲籠罩下,宗教極端勢力趁機崛起。
它的武裝力量發動了戰爭,並佔領了部分美國國土,成立了新國家——吉列共和國。
這是一個政教合一、權力被各區大主教把持的國家。
這些大主教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將國家裡有生育能力的婦女都抓到自己的「院里」,變為使女。
這些使女只做一件事——為大主教生孩子。
換句話說,她們就是一副生育工具、行走的子宮、性奴。
神奇的是,「受精儀式」 進行時,男女要先口誦經文,然後使女就在主教妻子的膝下與主教交合。
這場面,怎麼看都變態。
GIF
第二張圖:一位使女背對著窗戶坐在房間里,一束光從窗外打進來,她沐浴在陽光里。
這是這部劇典型的攝影特徵,光束彌蒙,使女們好像置身天堂一般。
當然,這只是假象,這是給地獄披上了聖潔的外衣,但它依然是地獄。
一夜之間成為生育機器,誰願意答應。
不聽話怎麼辦,「打」!
電擊,火燒,剜眼睛,割禮,石刑。。。
管理人員有各種手段讓使女們心甘情願地交出子宮,交出孩子。
GIF
當然,一邊打你,一邊還要告訴你,這是在幫你「渡劫」。
管理使女的老嬤嬤每次動手時,總要來一次說教、佈道,引經據典、擲地有聲。
所有的一切,她都把歸於四個字:上帝的愛。
上帝確實給人間投去了光明,但使女們不是活在光明裡,而是活在光線所織就的陰影中。
以上帝之名,行齷齪之事,古往今來、屢見不鮮。
這部劇告訴我們,這樣的事,也不絕於未來。
第三張圖片:一位使女的臉部特寫,她眼神堅毅,看著前方。
這就是這部劇的主角奧芙弗雷德。
注意她的名字,奧芙弗雷德(Offred)是一個合成的名字:of+Fred。
什麼意思呢?
弗雷德(Fred)就是圈養她的大主教,這個名字意味著她就是主教的所有物,她不屬於自己。
為了讓她更像所屬物,像給牲口做標記一樣,奧芙弗雷德的耳朵也被釘了。
GIF
除此之外,奧芙弗雷德這個名字里還隱藏著另一種含義:offered——獻祭的。
從這意義上,也能看出作者的用心。
這個名字代表了宗教的獻祭,而這個女人就是一個作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
在成為使女前,奧芙弗雷德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丈夫有女兒。
大主教為了得到她健康的子宮,狠心殺死了她的丈夫,奪走了她的女兒。
這樣強「娶」民女之事,歷史上同樣屢見不鮮。
而這部劇再次提醒我們,未來也有可能發生。
為了再次見到女兒,奧芙弗雷德在「集中營」里裝作一隻乖順的小白兔,還假意與弗雷德調情。
在第一季中,她不斷與統治者周旋、抗爭。
第二季一開始,她在孕檢時逃出去了。
她決心做回她原本的自己——瓊·奧斯本。
「奧芙弗雷德」真的會成為過去嗎?我們拭目以待。
很顯然,這是一個控訴集權的警示寓言。
劇中的兩個事實讓人細思極恐。
第一個事實:邏輯只屬於集權者。
劇中,一位地位低下的男人強姦了女人,怎麼處置?
老嬤嬤讓使女們對他處以私刑,亂拳打死。
一群受害者此時成為了施暴者,場面十分血腥、恐怖。
GIF
這個男人放錯,確實應該受罰,但這樣的處置方式就太過了。
關鍵是,大主教和使女的交合,難道不也是強姦嗎?
老嬤嬤卻說那是神聖的事,那是成就偉大,不是強姦。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釋。
這就是集權的恐怖之處,邏輯只屬於手握權力的人。
第二個事實:「使女的故事」一直在發生。
原著寫於1984年,但直到今天,作者瑪格麗特依然堅稱:我書中所寫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在發生的,或者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最簡單例子,我們會看到,1979年,一場革命,讓伊朗婦女一下子從頭遮到了腳。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後婦女衣著的變化
而我們身邊,也總能聽到似乎是來自遠古的聲音。
比如,一直「陰魂不散」的「女德」。
為什麼女德一直被罵,但依然「有恃無恐」?
原因就是我們周圍,有一小撮人依然信它、召喚它。
如何避免「使女的故事」成為現實?如何避免「女德」成為日常?
那就是拒絕「綏靖」,將它扼殺在搖籃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會上任何大的轉變,都是做足了前戲,才迎來高潮。
當瓊成為使女前,一系列的社會變化,都已經發生。
婦女被不斷貶低,法制被不斷踐踏,但人們卻選擇忍受、無視,緊緊抱住自己的小確幸。
然而,一聲炮響,一下子變天了。
意外嗎?一點也不。
正如奧芙弗雷德所言:沒什麼是在一瞬間改變的。
這部劇,其實很容易讓人想起那段經典名言: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
後來,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幫我說話了。
發聲確實很危險,但發聲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就在前幾天,我們也經歷了它、見證了它。
4月13日,@微博管理員將「同性戀」題材的作品與色情、血腥、暴力並置、清理
這一做法實在是荒唐、可笑,且極不尊重同性戀者。
如此行為,沒人反對嗎?
當然有,雖然許多大V失聲,但依然有個別名人,和許多無名的人在微博上表達抗議、訴求。
可惜,他們的聲音可以被輕易地屏蔽。
終於,4月15日,@人民日報就此事發了一篇隨筆:「不一樣的煙火」,一樣可以綻放。
此時,新郎微博不可能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4月16日,@微博管理員宣布:清理行動將不再針對同性戀內容。
這不是像鬧劇一般的自己打臉,這是一次「勇敢發聲」的勝利。
我們看到,許多發聲者都很普通、也沒影響力,但他們沒有選擇沉默。
最難得的是,他們之中,有不少異性戀者。
設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選擇沉默、接受,那同性戀權益又將倒退很多年。
這次是同性戀,那下一次又會是誰呢?
這是一個發聲很容易的時代,但也是一個發聲很困難的時代。
每個人在發言時都會慎重、三思而後言。
這是應該的,無可厚非。
但我覺得,「路見不平一聲吼」還是可以有的。
畢竟,當我們遭遇不平的時候,也希望有人幫我們吼一嗓子。
如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就註定,這會是個冰冷、刺骨的冬天。
電影鋪子
微信 |movpuzi
電影大餐、生活甜點,葷素搭配,常吃不累
TAG:電影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