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醫學科研圈大事記
一、誠信篇
1
「全球氣管移植第一人」Paolo Macchiarini 大騙子面貌被揭穿
Paolo Macchiarini多篇發表於《柳葉刀》等頂級期刊的論文被指控存在學術不端,諾獎評委因他引咎辭職,經手患者多在短期內離世。
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和他「引以為豪」的人工氣管
Paolo Macchiarini的臨床和科研領域是重創氣管移植,他的成名之論是病人自體的幹細胞能夠附著在捐獻者的氣管或合成塑料制氣管上,發育分化成正常的氣管組織。如此,就可避免在器官移植手術後的患者身上使用大劑量的免疫抑製藥物。
事實卻是,醫生們不得不在患者氣道內插入額外的支架使其不被堵塞。不僅如此,人工氣管根本沒有和周圍的人體組織結合,用手輕輕一提就可以從患者的頸部取出。
2
台灣著名癌症學家陳慶士,您有一份來自美大學的75頁的調查報告請簽收
《科學》的官方網站近日披露,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前所長、特聘研究員陳慶士於2006年到2014年發表的8篇論文造假,並遭其任職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布的75頁報告,委員會認定癌症科學家陳慶士在發表的8篇論文里,有14項「圖像處理與數字生成偏離常規作法,蓄意偽造數據」的例證。
3
JAMA上的7篇文章全被撤稿,應該是這位大咖級的科學家自己作出來的吧~
Brian Wansink是康奈爾大學教授,營養學研究領域的頂級科學家。
2017年1月開始,Brian Wansink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就陸續受到多位教授的質疑,隨後,Brian Wansink教授的工作在獨立的課題組進行重複驗證,發現有效性幾乎為零。接下來的調查結果更是讓大家大跌眼鏡,在Brian Wansink發表的5篇文章中,有多達150處問題,包括數據真實性,不正確的方差分析和 p-value分析。截止2018年3月,BrianWansink教授發表在JAMA雜誌上的7篇論文均被撤稿。
二、吃瓜篇
1
鴻茅藥酒事件悶聲不響上nature
前段時間,由於譚秦東醫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宣傳中國傳統藥酒鴻茅藥酒是毒藥的言論而被跨省逮捕,由於多方因素導致這一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這一事件也引起了國際對傳統中藥的功效與副作用的聚焦,NATURE NEWS對此事件進行了回顧。
鑒於鴻茅藥酒身份的特殊性,這起事件或許無法給學術界和社會公眾一個合理的說法。儘管譚秦東由於證據不足已被釋放,但譚醫生及科研人員的心恐怕已經傷的不淺。NATURE NEWS也較客觀地指出,該案可能會導致對傳統療法的科學辯論陷入沉默,會引起科學家的恐懼,阻礙科學評論的發表。
2
西湖大學成立,施一公擔任首任校長
近日,備受矚目的西湖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准設立。這不僅標誌著西湖大學進入了全面建設發展的新階段,也翻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4月16日,現年 51歲的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正式上任西湖大學校長;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職、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的遺傳生物學家許田,以及原浙江大學教授、應用物理學家仇旻被任命為西湖大學副校長。正如今年 2 月《科學》雜誌在題為《生物學家揭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的面紗》)的文章中所言:西湖大學「可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上的一座燈塔」。
三、成果篇
1
Cell重磅!十餘年塑造TCGA「驚艷之作」,27篇頂級文章闡述「泛癌圖」
歷經十餘載,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已經完成了33種最常見癌症形式中的11,000多種腫瘤的基因組學分析,並依此繪製了一份更為全面、深入的泛癌症圖譜(Pan-Cancer Atlas)。
Pan-Cancer Atla試圖從分子特徵角度對癌症進行研究,而圍繞著腫瘤細胞起源(Cell-of-Origin Patterns)、致癌過程(Oncogenic Processes)和致癌途徑(Signaling Pathways)等三個領域,目前也已有27篇頂級論文對其進行詳細的闡述。
2
Cell 增強版抗癌療法:新型CAR-T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CAR-T)是利用重組殺傷性T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潛力療法。
由波士頓大學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一種新型CAR-T: SUPRA CAR,他們認為,SUPRA CAR可以解決CAR-T存在的重要缺陷:靶向特異性、響應強度和適應能力,而實現精細調節T細胞反應活性。
3
第一款被FDA批准的AI,無人監督疾病識別醫療技術上市
據華盛頓報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2018年4月初宣布,已經批准了第一個人工智慧軟體,它可以在沒有臨床醫生參與的情況下,確診患者是否可能患有某種疾病。
這款叫做「IDx醫生」的軟體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設計,醫護人員經過最少程度的培訓,就可以使用一種特殊的照相機,拍攝患者視網膜後部的照片,隨後通過程序運算分析尋找病灶。如果軟體發現病灶,就會建議病人去看眼科專家的專家面診。
該程序未能檢測到約13%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例;IDx 公司市場公關總監 Laura Shoemaker 援引的一項研究發現當眼科醫生像程序一樣根據數字圖像診斷時,也存在20-30%的誤診率。
4
香港大學:研製出新型預防和清除艾滋病毒藥物
4月26日,香港大學宣布研製出一種新型抗體藥物(BiIA-SG),在小鼠身上成功進行實驗。據介紹,該藥物能有策略地伏擊艾滋病病毒,保護細胞不被感染。另外,基因導入的BiIA-SG可以在小鼠體內持續發揮功效,並且清除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細胞。
這確實是一個可喜的消息,但在這篇研究中,樣本量小、小鼠實驗不一定能複製艾滋病在人體內的表現等實際問題也是我們在探索艾滋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是不得不面對的。
5
曹雪濤院士:連發2篇Cell和1篇Natre
2018年4月26日,曹雪濤研究組在Cell發表題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免疫應答調節中的非規範自我識別模式,並展示了誘導性「自我」lncRNA作為有效分子誘餌的重要作用。
此外曹雪濤研究組,分別在2018年3月30日發表題為「Tumor-Induced Generation ofSplenic Erythroblast-like Ter-Cells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論文、在2018年1月26日,發表題為「Tet2 promotes pathogen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的研究論文。
前者證實人類HCC患者中存在脾artemin陽性的Ter細胞,並顯示血清artemin升高與預後不良相關;後者揭示了先前未知的Tet2在表觀遺傳轉錄水平的調節作用,在哺乳動物系統感染期間通過降低mRNA中的5-mC,促進成骨細胞生成。
6
Nature重大發現!肝臟可由表達端粒酶的肝細胞再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正常細胞更新或組織損傷期間,表達高水平端粒酶的肝幹細胞在小鼠中起著再生肝臟器官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4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stributed hepatocytesexpressing telomerase repopulate the liver in homeostasis and injury」。
或許可以嘗試開發能夠保護這些表達端粒酶的細胞的藥物,或者利用細胞療法讓肝臟自我更新,從而實現肝癌的有效治療。
7
Nature重大發現:腫瘤有7種EMT狀態,EMT或是腫瘤轉移的罪魁禍首
各種不同的機制已經被用於解釋這種腫瘤異質性,例如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轉化(EMT)——上皮腫瘤細胞失去黏附能力獲得間充質細胞遷移性能力以促進轉移和耐藥性的過程。EMT程度不同的細胞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轉移性質,但是這種可能性還沒有被探索過。
在一項由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WELBIO研究員和教授Cédric Blanpain博士領導的最新發表在《Nature》的文章中,他們第一次發現了腫瘤進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轉化狀態,在皮膚癌和乳腺癌組織中至少存在7中EMT狀態不同的癌細胞亞群。
我們發現處於EMT早期的腫瘤細胞(而非完全EMT的腫瘤細胞)是最可能轉移的群體,第一作者Ievgenia Pastushenko說道。
※如何定位查找丟失的蘋果手機
※魔借無需APP1 首次6000!可分36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