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在正史中,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也許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但可以確認,是徐庶首先推薦的諸葛亮,劉備跑了三次後才成功邀請其出山的。

但問題是,同樣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時,卻引用了《襄陽記》的記載,一下子,本是很簡單的問題,卻成了迷,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橫空出世。在劉備特意拜訪他時,第一個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並還說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當時,劉備必是請求司馬徽向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向劉備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即,尋常那些平庸儒生們,怎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方向?只有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這裡便有兩位如此人物,一個號卧龍,一個號鳳雛……

單看這句沒毛病,但通曉成語典故的人,必會清楚,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是出自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一書,全句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顯然,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時,是只說出了前面一句,可後面那句卻沒有說。是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不必再說了,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從「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成語來看,被運用的最廣泛的便是,勸人放棄原有信念時說的,比如勸降對方陣營的人物時,幾乎都會出現這句。表明,你其實不是投降,而是認清了歷史潮流的人物。

之所以形成這種樣子,關鍵點就在於後面那句「通機變者為英豪」,即,這一句最完整和正確的表達,其實強調的是「變通」。

那麼如今再看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話,顯然就有了毛病!因為,劉備找司馬徽,是他已意識到自己人才匱乏且單一主動變通,尋求智謀人才來的。而司馬徽卻只強調了前半句,即: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卻根本不提後面「變通者才是豪傑」意思——這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了。

那麼司馬徽為何要這樣呢?如今已經沒人知曉,他的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細究起來,還有修改原句,改變原有意思的嫌疑。顯然,司馬徽敢這樣修改,必有其含義,後人只能揣摩了。也許正是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又說出了一句,更為著名的話。

在司馬徽得知諸葛亮真跟隨劉備出山時,不無遺憾地說道: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其實,這等於是很直白的解釋了,為何司馬徽不敢說出通機變者為英豪,這7個字。即,《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已敏銳意識到了,劉備雖是一位堪為霸主的人物,卻沒有一統江湖的歷史機遇,諸葛亮只不過是白忙一遭。

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名著,是必然的,因為羅貫中堪稱讀懂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所以才給司馬徽加上了這句經典台詞,以至於達到可以亂真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者為王的江湖 的精彩文章:

本是逃難者,卻成劉璋手下名臣,雖劉備鄙視他,又不得不封他高官
三國時期最倒霉的三位大將,一人被毀容,一人改了名,一人遭冤殺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