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胡適先生是唐德剛先生的師父。胡適晚年寫《柳如是傳》,唐德剛幫襯著。到了20世紀90年代,唐德剛喟然感嘆:有資料庫了,有互聯網了。師父二十年的功夫,如今一個下午就做完了。

胡適先生、錢鍾書先生、王國維先生那代國學大師,固然個個過目不忘、胸中包羅萬象,但他們沒趕上互聯網時代啊。

哪位說了:若他們趕上了呢?嗯,恐怕他們也樂意用互聯網的。因為,古書與現代信息,實在不是一個體量。

在古代,書確實少。孔子讀書都要韋編三絕。蔡文姬的爸爸蔡邕為當時大文士,家裡藏書不過八百。蔡文姬說她能背出家中遺失的藏書四百篇,曹操大喜過望,派人跟著抄。

舉個形象點的數字吧:《史記》130卷,52萬字;《資治通鑒》294卷,300萬字;而《金庸全集》將近900萬字。

所以,設若錢鍾書先生與胡適先生生於今世,就算他們過目不忘,也沒法跟現代文明較勁。

博爾赫斯描寫過一位學者。他坐擁一個圖書館,所以並不樂意去記住哪個知識,「我只要記住哪件事在哪個書架的大概哪個位置,就可以了。」對我們而言,記住更多的索引,搭建起知識的框架,知道哪塊木頭大概在樓閣的哪裡就好了——至於木頭具體的花紋,有搜索引擎在呢。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微刊 的精彩文章:

范紅霞:誰是等你的那面牆?
一年前的回憶——目擊大眾浴室里的驚魂夜戰

TAG:讀者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