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鎮的古橋
最新
05-02
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知哪來的情趣,常常觀賞寬寬窄窄的橋面,風雨侵蝕的石頭,還用相機記錄其中。曬出古鎮黎里的古橋,沿市河從東往西,一共十一座,請各位分享。
青龍橋,俗稱相家橋,單孔拱橋。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古橋與倒影完美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影。
橋身兩側共有四個龍頭和四個石耳。
駁岸曾把橋聯下端的文字無情埋擋,近年終於重見天日。橋東側是「長虹高掛千門月,巨鎖遙連萬頃雲」,西側為「物華天寶日,人傑地靈時。」
迎祥橋,俗稱汝家橋。明正統六年(1441)建。三孔梁橋。
用條石鑿成有階梯稜角形成的坡道,橋北六級,橋南七級,這種工藝在吳江現存的近二百座古橋中為獨有。
橋柱上鐫刻著「日色照臨迎百福,風光會合集千祥。」把橋名「迎、祥」兩字巧妙地列入其中。
道南橋,俗稱放生橋,單孔拱橋。穿越橋洞遠望,洞外有天。橋身上顯現了美好的故事。
橋墩兩邊長石鐫刻有「康熙五十一年裡人陳永年捐建」、「光緒二十有三年闔鎮士民重建。」據查考,陳永年是黎里鎮的秀才,在康熙五十一年捐建此橋,民眾要求取名永年橋,陳堅持定名道南橋。光緒二十三年,在建橋185年後,里人在重建道南橋時仍然沒有忘記陳永年,並在橋上鐫刻了上述文字。
梯雲橋,俗稱唐橋,單孔梁橋。初建無考,清亁隆三十八年(1773)、光緒二十年(1894)重建。
橋額上鐫刻有「重建梯雲橋」的大字,兩邊還刻有「亁隆癸已年重建」、「光緒甲午年重建」的字樣。
橋墩兩邊各有矩形泄水孔。
進登橋,俗稱夏家橋,單孔梁橋。初建無考,明嘉靖七年(1528)重建。
橋額刻有「重建進登橋」和「光緒乙未年二冃」、「里人重建」等字樣。
橋基兩邊與梯雲橋相同,也有矩形泄水孔。
大陵橋,俗稱廟橋,三孔梁橋。始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據說是黎里古鎮的第一座石橋。七十年代改為平橋。2015年恢復三孔梁橋。
七十年代的大陵橋。
新風橋,又名清風橋、新豐橋,三孔梁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橋樑平實、寧靜、淡然、沉穩,沒有雕龍刻鳳的華麗,只有敦厚的石板。
橋聯隱約可見「庚午重逢悅新盛,仲秋載造樂豐盡」、「清透一川星可望,風高千古月分明。」
望恩橋,原橋頂建有亭子,故又稱亭子橋,單孔拱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武康石、青石、花崗石構成。
風吹,曰曬,雨打,前世輪迴,顯現了歲月的痕迹,如同一位很有故事的老者。
秋禊橋,三孔梁橋。清初始建,雍正十三年(1785)重建。歲月不語,唯石能言。當行人走上小橋時,橋上石板會發出「極閣」之聲,故俗稱極閣橋。
橋墩上還留有「信士陳」、「助銀五拾兩」等字樣。
橋樑連接秋禊道院。
望平橋,單孔梁橋,建於民國時期。聳立在古鎮西端,站在橋上可以望見平望。
橋面己用鋼筋水泥重製,橋墩基本末動。
萬隆橋,梁式單孔,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位於黎陽社區,是黎里農村現存唯一的古橋。橋孔兩側四角的排柱上分別鐫刻著「吳根弓橫跨,右帶水交流」與「直近?,始分浙與蘇」等字樣。
古橋聳立在那裡無喜無悲,無樂無寂,卻都滋生著一段傳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