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終成大器了嗎?

小米,終成大器了嗎?

2010年的某一天,我和幾個朋友聚會,其中一人提到,有一款手機很厲害,他已經預定了一部。

這款手機的名字叫「小米」。

2010年4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創始人是雷軍。

雷軍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老兵」。

他生於1969年,這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大佬們」出生的「大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生於1968年,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生於1971年,馬雲略大,生於1964年,「紅衣教主」周鴻禕也出生於1970年。

雷軍也是一個少年得志的人。

至今互聯網上依然流傳著雷軍在大學期間學習和掙錢的「傳說」。1992年,雷軍加入金山,很快就創下了顯赫的業績,6年後就擔任了金山的總經理。

雷軍的老家在湖北仙桃,畢業於武漢大學。

「微信之父」張小龍也出生於1969年,老家是湖南邵陽,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

當雷軍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在職場頗為春風得意的時候,張小龍的同期人生顯得平淡了許多。

早早解決了財務自由、功成名就的雷軍,做起了天使投資人的生意。直到2010年,41歲的雷軍再次親自動手,創建了小米。

早期的小米,有一個很響亮的口號——「為發燒而生」。

小米通過網路論壇,逐漸聚集了一批忠實的「米粉」,他們參與小米版深度定製安卓系統MIUI的討論,作為消費者享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

小米的移動端即時通信軟體「米聊」,其實比微信更早面世,但卻在與微信的競爭中早早敗下陣來。

小米創立後的幾年,正是整個中國社會患上「互聯網焦慮症」的那段時期。「互聯網+」的威力已經顯現出來,馬雲每一次宣布要顛覆某個傳統行業的時候,都會引發廣泛的關注。那段時間,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深深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的威脅,但從內心深處,這些傳統行業又彷彿對互聯網有一種抑制不住的蔑視。

2013年年底,雷軍與傳統行業格力電器的董明珠以10億元人民幣打賭,賭5年內小米的銷售額能否超過格力電器。

這個被外界廣泛流傳的「10億賭約」,大約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

小米創造的「互聯網手機」模式,很快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

2014年,小米創建後第四年,它就拿下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的寶座。當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主要還是三星、蘋果的天下,「中華酷聯」雖也拿下一些份額,但遠遠不成氣候。2014年,華為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只有小米的三分之二左右。

連年的銷售量快速增長,讓小米成為中國多年以來躥升速度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都流傳著一股「小米熱」。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參與感》一書,曾經被奉為互聯網營銷的「寶典」。

但即便是在2014年前後,也有很多傳統企業的人看不上小米,認為它不過是在營銷手段上做了一些創新,飢餓營銷等手段雖被很多人模房,但也並非完全是好評。

2014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個特殊年份,這一年,做了很多年手機業務的華為,終於憑藉一款大屏幕的Mate 7開始了一場華麗的轉身。

華為手機在余承東的帶領下,展現了華為一如既往的強大學習能力,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華為手機也從小米、三星、蘋果那裡學來了To C產品的營銷理念。

2015年,小米繼續高歌猛進,保持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當年發貨量達到6750萬部,但華為的追趕步伐非常兇猛,當年發貨量也達到了6220萬部。

小米兇猛的增速,也給它帶來巨大的聲譽和估值。當時,我在華為參與接待過一些外國媒體記者,他們提到中國的企業,除了華為之外,小米往往是另一家提及率非常高的公司。與此同時,小米的估值也迅速竄上500億美元的關口,成為中國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之一。

也是在2015年前後,小米快速發展中的問題也開始逐漸暴露,產品質量問題、供應鏈問題及其造成的缺貨問題,加上小米因一直強調性價比而給自己帶來的「低檔」品牌形象,開始困擾小米。

與此同時,華為手機終於走上了「明白路」,在Mate 7之後,接連出了Mate 8、P7等中高端爆款手機,並在2016年取代小米,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王者」。

2016年的小米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經歷了前幾年驚人的增長後,這一年,小米的發貨量不增反降。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小米遭遇到了最強的幾個競爭對手。除了華為之外,OPPO、vivo那種不講道理狠砸廣告狠鋪線下渠道的野蠻生長模式也給小米帶來了巨大衝擊。

從互聯網起家的小米,終於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不管電商發展如何引入矚目,但其在中國社會零售總額中的佔比依然很小。一家企業,不管網路銷售做得有多麼好,如果丟掉了線下,還是會丟掉未來。

當時,市場上也一度傳出小米估值被下調的信息。初創公司,一旦估值被下調,就意味著投資者並不看好它的發展潛力,這往往成為初創公司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這一信息雖然遭到小米否認,但那個時候等著看小米「笑話」的人確實不少。

小米為了提高自己的估值,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生態投資,從凈水器到空氣凈化器不一而足。

那個時候,一些人甚至將小米與樂視畫上了等號,認為兩者都帶著巨大的「忽悠」成分。

但雷軍終歸不是賈躍亭,在遭遇2016年的巨大挑戰後,2017年小米成功上演了一出「絕地求生」的好戲,小米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家銷量下滑之後還能再次反彈的手機製造商。

2017年,小米觸底反彈,全球出貨量達到9420萬部,成為僅次於三星、蘋果、華為、小米的第五大手機製造商。

也正是在「絕地求生」之後,小米上市的傳言也開始甚囂塵上。

最新消息顯示,小米很可能很快將在香港提出上市申請,創立8年的小米,此時的估值成為各方討論的話題。

目前,外界最高甚至給小米定下了1000億甚至2000億美元的「身價」。

在我看來,如果小米上市,其估值一定會高於500億美元,否則參與最後一輪融資的投資者將會出現虧損,這對小米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

但憑藉小米目前的業務模式,要拿下1000億美元的估值,確實也少了一些說服力。

小米作為非上市公司,並未公開其詳細的財務數據。

但毫無疑問,根據市場研究公司的推斷,小米手機的利潤率非常低。

據報道,2017年第三季度,華為智能機利潤為每台15美元,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份額的4.9%,高於上年同期的3.3%;OPPO每台利潤14美元,利潤份額為4.0%,低於上年同期的4.2%;vivo每台利潤13美元,利潤份額為3.1%,低於上年同期的3.7%;小米手機每台利潤2美元,手機利潤同比增長41%。

可以初步估算一下,按照2017年Q3的利潤率,小米2017年利潤總額在1.8億美元左右,約合12億元人民幣。

綜合各方信息推斷,2017年華為手機利潤率在6%左右(出貨量1.531億部,每部利潤15美元,當年華為財報顯示消費者BG收入為2372億元,推測數據,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小米在中高端產品上不及華為,利潤率肯定達不到華為的水平。

小米前不久自己也宣布,手機硬體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

如果2017年小米利潤為12億元,按照5%利潤率計算,銷售額在240億元左右,但這不太可能。如果按照1%(因為沒有靠譜的數據,此處只能是推測,主要考慮是如果小米的利潤率低於1%,其上市的故事將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計算,銷售額為1200億元。

退一萬步講,小米手機在出貨量和平均售價都低於華為的情況下,2017年它的銷售額不可能達到華為的2372億元。

換句話說,用不太嚴格的數據推斷,小米目前是一家銷售額在240億-1200億的公司,利潤率在1%-5%之間,利潤總額大約為12億元。

作為對比,2017年,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1482.86億元,歸屬上市股東的凈利潤為224.02億元,利潤率約為15%。

從傳統意義上來,格力毫無疑問是一家非常優秀的製造業企業。

而格力的市值是2652億元,約合420億美元。

回到2013年雷軍與董明珠的「10億賭約」,目前看來,小米的營收有較大的可能是沒有超過格力。

如果把小米看做一家傳統的手機製造商,它的估值沒有太多理由超過格力這家優秀的中國家電企業,因為,無論是從銷售額、利潤率、利潤總額看,小米目前都不如格力。

也許,市場並不會把小米僅僅當作一家傳統的手機製造商,但實話實說,小米的生態系統建設,也許從雷軍投資的角度看,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從銷售額和利潤率來看,並沒有對小米提供特別大的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人口紅利消退的大背景下,外有蘋果、三星,內有華為、OPPO/vivo,小米的進階之路並不平坦。

短期看,小米的估值也許在六七百億美元之間更加靠譜,讓前期所有的投資者都有錢賺,也不給IPO後進來的投資者挖太大的坑。

長遠看,如果小米的國際化之路走通了,小米手機業務還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如果小米生態系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小米也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但永遠不要忘了那句話:步子邁大了,小心扯著蛋。

小米是一家不錯的公司,就像曾經的樂視也是一家不錯的公司。

小米守住了本分,為自己和投資者贏得了上市的未來。

而樂視忘掉了本分,輸光了一切。

希望小米繼續守住踏踏實實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本分,擁有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叔雜談 的精彩文章: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美國「扼殺」中興給中國的啟示

TAG:明叔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