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立「國民學校」、實施掃盲工作:雖抗戰艱難,國民政府教育計劃仍穩步推進

建立「國民學校」、實施掃盲工作:雖抗戰艱難,國民政府教育計劃仍穩步推進

抗戰期間初等教育最大的變革,在於國民政府為調整地方組織,以強化地方自治基礎,而有「國民學校」體制的設立。該體制將義務教育與失學民眾之補習教育,熔於一爐,為普及教育與掃除文盲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民學校體制的出現

1939年9月,國民政府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每保必設一國民學校;每一鄉鎮必設一中心學校,均包括兒童、成人、婦女三部分,務期民眾教育與義務教育打成一片,以期完成建國必須之國民教育,」這標誌新縣制制度的實施。1940年3月21日,為配合新縣制的推進,教育部頒布《國民教育實施綱領》,對初等教育進行重大的變革。小學改為「國民學校」與「中心國民學校」兩類,實施「政教合一」及「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合一」的政策。國民學校以每保設立一所為原則。中心國民學校每鄉鎮設置一所,除為所在保辦理國民教育外,並為本鄉(鎮)各保國民學校畢業生升學之所,肩負輔導各保國民學校之責。

國民學校小學生在做操

掃除文盲政策的制定

國民教育的一個終極目的在於掃除文盲。1941年,教育部還特別訂定《中心國民學校與國民學校分期辦理失學民眾補習教育辦法》,規定各縣市政府責成各鄉(鎮)保甲長,調查保內各戶失學民眾並造具清冊,送交保內國民學校或中心國民學校,視人數之多寡分期辦理補習教育。

國民黨軍官向民眾普及基本字詞

1944年5月,教育部進一步頒布《機關團體辦理民眾學校辦法》,以鼓勵各級行政機關、黨部、教育機關、工廠與公司等,設立民眾學校,推行失學民眾補習教育。12月,教育部再訂定《普及失學民眾識字教育計劃》,並飭令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五省,先就其省會所在地、一等縣與內政部所指定之示範區,一律全面開始實施掃除文盲工作。

掃盲工作

截至1946年底,19省市計315780保,共設國民學校、中心國民學校及其他小學等237000所;平均每四保設三校。學齡兒童共有38173765名,其中已受教育兒童29160803名,約佔學齡兒童76%強。文盲人口總數92890227名,歷年共掃除53163077 名,占文盲總數57%強。此一結果,不但與原計劃目標相差不遠,而且未被敵人佔領地區內之兒童,「其入學人數也已等於戰前全國兒童之數目」。

王部長亦指出:「日敵進逼平津郊外,整個教育系統一時幾無可維持,然四、五年來教育工作不但未嘗崩潰,且有重大進展,此種事實足資策勵。」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卷》,2015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抗戰勝利,聽聽老農的心裡話:終於可以回去種田了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