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十三陵中的陵寢大部分是皇帝死後由下一任皇帝下旨修建,少數陵寢如永陵是在皇帝生前就開始動工。十三陵研究者胡漢生曾介紹說:「明代陵寢講究『法先王』,陵寢建造時不能跟先王有太多區別,連細節上都相差不大。這六座陵寢中,除了永陵規模最大,其他幾座在面積上基本相近。」

然而這個相近只是表面的形態,背後的故事則大不相同。

與朱棣時期明朝的盛景不同,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由於寵信魏忠賢不理朝政,到他去世的時候,明朝已是風雨飄搖。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死後沒有子孫可以繼承大統,於是只好傳位於五弟信王朱由檢,即崇禎帝。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修建德陵,因為當時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已是不忍直視,所以崇禎帝只好東拼西湊地籌錢,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聽起來挺大,但是對於修建帝王陵寢來說,即使一切從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錢雖然不夠,但陵寢不能不修,於是工部向崇禎帝建議:先修建地面建築,剩下的錢財通過大小官員捐俸、向地方加派徵收等途徑補齊。這話說的委婉,但也差不多是古代版的「眾籌」,而且四處「借錢」的目的是為了修一個昏庸皇帝的陵寢,也是十足諷刺。

「明代營陵經費,初時取於國庫,中葉出現了事例銀,時有『賣官營陵』的譏諷,到了營建德陵,則捐助、加派、無所不用其極。明代營陵費用的三部曲,是明朝經濟由盛到衰的一個縮影。」學者胡漢生說。

除了銀子不夠,陵寢要用的石料也不夠。當時的魏忠賢已經被崇禎帝扳倒,有人便建議拆掉各地魏忠賢的生祠,以供石料。崇禎帝覺得有損皇家聲譽,最終沒有採納這個意見。

德陵經過五年的艱難施工,於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遣武英郡王阿濟格、饒余貝勒阿巴泰率領八旗勁旅向明朝進犯,攻入昌平後焚毀了德陵。清兵北撤後,崇禎帝下令重修。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明十三陵 德陵

胡漢生說,按照清代《帝陵圖說》中的記載,德陵的修建質量十分低劣,清朝康熙年間,德陵的祾恩門,檁椽幾乎都快要折斷,祾恩殿「不崇高,不堅緻,湫隘狹小,效獻陵而過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曾對德陵進行修繕,但只修葺了中軸線上的明樓、欞星門、三座門、祾恩殿和祾恩門等建築,其他建築並未涉及。

德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因原建築毀壞較嚴重,乾隆時期進行重建,從遺存的柱礎石分布情況看,重建時都縮小了尺度。1920年2月,乾隆時改建的祾恩門被當地村民燒毀,祾恩殿亦在之後的戰亂中被拆毀。2002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德陵殘壞的建築進行修繕,祾恩門則按清代的遺迹進行了復原。

明熹宗的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皇帝陵寢,他的繼任者,末代皇帝朱由檢以自縊煤山為結局,沒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寢雖然德陵看起來一片凄風苦雨,但相比崇禎帝來說已經算是足夠幸運。

崇禎帝本想選擇河北遵化的馬蘭峪作為最後歸屬,但苦無開工吉時也再無金錢,只好作罷。如同他想力挽狂瀾地拯救明朝的夢破碎了一般,他本人最後的歸宿也令人嘆惋——登基17年後,朱由檢拒絕遜位自縊煤山,死時僅有太監王承恩殉葬。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硬的屍體,崇禎帝被抬到東華門示眾,十幾天後,大順政權將他與周皇后合葬於昌平田貴妃墓,即如今的十三陵思陵。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崇禎帝煤山自縊

清代嘉慶帝評價說:「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墮、天啟之愚闇。」

明成祖親自選擇的風水寶地並沒能給明朝逆天改命,崇禎帝下葬後,世間再無大明王朝。

如果我們回首數一下明朝在位過的皇帝,會發現從朱元璋(明太祖)到朱由檢(崇禎帝),明朝共有16位皇帝。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明朝皇帝的陵寢,卻是「明十三陵」。

另外三位皇帝去哪了?

文章開頭提到過,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前,明朝是定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都葬在別處。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後稱帝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建在了南京城外的鐘山腳下。孝陵的形制仿照唐宋兩代的陵墓修成。陵佔地達22.5公里,圍牆內亭台樓閣,殿堂巍峨,南朝七十所寺院不在煙雨里而在孝陵禁苑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守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保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朱元璋孝陵神道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被趕下皇位後不知所蹤。有傳聞說惠帝為了避禍,出家做了僧人,屬於明朝的一樁懸案。既然活不見人,當然十三陵中也沒有他的陵寢。

除了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另一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於是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復辟,又坐回了皇位。而朱祁鈺被害死之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因此也沒有葬在十三陵中,而是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間憲宗為他恢復了帝號,王墳因此改為帝陵,時稱景皇帝陵寢。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朱祁鈺

從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長陵,再到借錢修繕的德陵,最後收結於崇禎帝的思陵,明朝由波瀾壯闊的盛景到凄風苦雨的末路從十三陵中便可窺得一角。看一眼山環水繞的十三陵,再聯想到崇禎帝自縊的樹枝,其中風雲變幻令人不禁唏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群緝私警察卻出了很多牛人,抗日剿共都不要命,後揚名緬北戰場
「女神」的模樣:第一位為婦女兒童操勞一生,最後一位讓世界顫抖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