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丁汝昌對北洋艦隊的指揮到底有沒有錯?
李三萬
摘要:對於甲午海戰,通常都會認為是陸軍出身的丁汝昌不懂海軍,外行指揮內行,指揮上的失誤是導致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圖1: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對海戰歷史只要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從古代到現代海戰,佔據T字陣型一方的勝率達到了99%,換句話說,在海戰中只要搶得了T字陣型,那麼就可以說是穩操勝券了。而在甲午海戰——確切說是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日本海軍就成功地搶佔了T字陣型,等於就是鎖定了勝局。
有人說是日本海軍的裝備和技術好,比如速射炮就比北洋海軍多,可是你怎麼不說北洋海軍船堅炮利呢?人家的速射炮打不穿更打不沉你的主力艦啊,你怎麼還是輸了?要小編我說日清海戰沒有技術和裝備的原因,就只有一個原因 :大日本帝國的軍威徹底戰勝了大清,清朝那幫子人就沒想打仗。根本沒有面對戰爭的充分準備,以無準備打有準備,以無組織打有組織,已經開戰了不少人還想跑路,北洋水師不輸才沒天理呢。
《坂上之雲》最開始有一段話,大意就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社會的國民化,每個人都是國家的基本國民,打仗也是為了每個國民,而大清打仗是為了什麼?連這點都沒弄明白,怎麼和日本打!
圖2:大東溝海戰
再說海戰剛開始,主力艦主炮第一輪齊射,就把艦隊最高司令提督丁汝昌給震傷了,而且進行指揮和通信的旗語桅杆也被打斷了,實際上海戰全面開始後,丁汝昌就沒怎麼指揮。你說這仗怎麼打?要指揮沒指揮,要士氣沒士氣,要訓練沒訓練,不輸才怪呢。把戰敗的責任全部推給丁汝昌,顯然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觀的。
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只要提到大東溝海戰時就習慣性地將丁汝昌視作是這場海戰中北洋海軍的指揮者。丁汝昌當時擔任北洋海軍提督,理論上是北洋海軍的最高統帥,但是丁汝昌在北洋海軍中主管的事務主要是全局性的管理,以及督辦諸如後勤、人事、紀律等,北洋海軍的專業技術事務,以及軍事訓練等工作,是由丁汝昌之下的兩名翼長來負責,即左翼總兵林泰曾和右翼總兵劉步蟾。甚至可以這麼認為,丁汝昌只是北洋海軍的最高行政長官,林泰曾、劉步蟾才是軍事長官。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丁汝昌坐鎮劉步蟾擔任管帶的「定遠」艦,實際作用更多的是督軍,而真正的作戰指揮者,實際上就是旗艦「定遠」的艦長、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這一點,在黃海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海軍的戰鬥報告中也有所體現。打個比方,丁汝昌的作用和地位類似於當時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中督戰的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並不是實際的作戰指揮。
圖3:定遠艦管帶,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
從黃海大東溝海戰的具體作戰細節來看,丁汝昌也並沒有在戰鬥中有具體的指揮行為。
首先,黃海大東溝海戰開始後不久,丁汝昌就在「定遠」艦的飛橋上受傷,臉部燒傷,腿部受創不能站立。原本部下要將他救入甲板下的艙室內,但是丁汝昌堅決留在甲板上,此後丁汝昌一直是坐在甲板上的通道邊,不斷用言語來鼓勵每個經過的官兵,並沒有具體指揮艦隊作戰的舉動。
其次,19世紀的海戰和現代海戰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因為艦與艦的聯絡手段僅能採取旗語等方式,而旗語又不可能迅速表達語義複雜的命令,所以實際上在海戰中的指揮官所能起到的指揮作用十分有限,更多時候依靠的是各艦的自我發揮。
同時,各國海軍也會根據自身的戰術、裝備特點,在平時就制定了戰術條令、戰術守則,一旦遇到戰事,艦隊會依照這些條令和守則來作戰,艦隊指揮官所要發揮的僅僅是引導性的工作。不論北洋海軍還是日本聯合艦隊在戰前都有自己的戰術守則,北洋海軍的就是著名的三條準則——船頭對敵、兩艦編成小隊、各艦隨旗艦運動,聯合艦隊的守則則是縱隊戰術——無論何時均採用縱隊,火炮射擊必須盡量採取齊射等,海戰中雙方事實上都是依照這些事先就確定的戰術原則在進行戰鬥。
圖4:大東溝海戰雙方艦隊陣型
所以黃海海戰中,丁汝昌並沒有實際承擔艦隊指揮工作。無論是中方的劉步蟾,或是日方的伊東祐亨,所進行的指揮工作實際也非常有限。因為遇到敵人時該如何作戰,是早在戰爭來臨之前就已經有明確預案的。
那麼北洋海軍戰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從戰術層面看,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採用的是橫隊、亂戰戰術。這一戰術在當時被認為是進攻至上的思想體現,要點就是己方的軍艦橫向排列沖向敵方,沖亂敵方陣形,與敵進行近距離的撞角、魚雷等近戰,亂中求勝,特點就是可以避免己方炮火火力不足的缺陷,盡量迴避與敵方進行炮火對決。然而這一戰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衝到敵方艦隊陣型中,避免被敵方的火力所阻滯。然而北洋海軍各艦的動力系統已經落伍,航速比較慢。在戰鬥中,沒有能夠在短時間接近日本艦隊,反而陷入被日本聯合艦隊合圍炮擊的境地。就像在陸地上,如果自身火力不足,通常會採取近戰突擊戰術,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沖入敵人的陣地發起白刃戰,才能發揮這種戰術的效力。如果衝鋒速度過慢,一旦被敵方的火力壓制,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圖5:停泊在港內的北洋海軍
從技術層面看,與海戰勝負關係最大的方面就是軍艦的火力,具體則體現在火炮的數量、發射速度、炮彈的破壞效力等方面。而在這些方面,北洋海軍參戰軍艦全面落後於日本,參戰中方軍艦所裝備的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的總數,只相當於日本聯合艦隊的一半左右,此外日本聯合艦隊還裝備了大量射速可以超過10發/分鐘的速射炮,北洋海軍各艦則多是舊式架退炮。炮彈的破壞效力方面,北洋海軍主要是黑火藥開花彈和穿甲彈,乃至填砂穿甲彈——請注意在炮彈里填砂子不是英國佬故意坑我們,而是當時常見的情況——的威力,遠遠比不上日本聯合艦隊所使用的烈性炸藥穿甲彈。這也是為什麼北洋海軍在這場海戰中,連一艘日本軍艦都打不沉的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在日軍佔領威海,艦隊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時,不少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選擇了自殺,作為對這個國家、這支艦隊和自己最終的交代。但是,在眾多自殺的軍官中,除了「鎮遠」艦的管帶楊用霖選擇了「吞槍自殺」之外,包括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林泰曾等主要將領,都是選擇了「吞食鴉片」的自殺方式。這種自殺方式在全世界軍人中都應該算是比較少見的,而一支軍隊中這麼多人都採用這種自殺方式更是罕見。
儘管力竭而戰敗,選擇自裁的方式,古往今來也是很常見的,應該被看做是一種極為英勇悲壯的行為,是足以令人肅然起敬的。但是,像北洋海軍的將領們這樣吞食鴉片的方式自殺,就讓人在崇敬和惋惜的同時,多少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彆扭感覺。而且,倘若從這些北洋海軍高級軍官的自裁方式進一步深究下去的話,則顯然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從而挖掘出這支貌似強大的現代化海軍的背後所隱藏的陰暗面。
圖6:北洋海軍的官兵
北洋海軍成軍於1888年,此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也才不過40多年的時間。而且,由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起到將鴉片完全禁絕的作用,因此,艦隊官兵中仍然存在許多「癮君子」。而且在北洋海軍駐地周圍,鴉片是很容易得到的,這說明了什麼情況?
還有,北洋海軍最終在威海衛的覆滅並非是「力竭戰敗」,黃海大海戰之後,北洋海軍雖然損失慘重,五艦戰沉,但是艦隊的主力——令日本人聞之色變的鐵甲戰艦「定遠」號和「鎮遠」號仍然具備強勁的戰鬥力。而日本聯合艦隊也並沒有撈著太大的便宜,艦船損傷也相當嚴重,只是僥倖沒有戰艦沉沒。所以,不少歷史學家都認為這場海戰,中日雙方其實是打成了平手。因此,對北洋海軍來說,此時立即整合剩下的有生力量,抓緊時間修理受傷的戰艦,還是有一戰的實力。
圖7:北洋海軍的主力艦鎮遠號鐵甲艦
但丁汝昌等北洋海軍的主要負責人顯然被這次血戰打掉了銳氣,由此竟然一再置李鴻章的出洋尋機決戰的命令於不顧,一味地收縮防線,甚至完全退回到港口之內,再也不敢和日本艦隊在大洋之上「硬碰硬」再戰一回。這種戰略上的退縮,使得日本輕易地取得了制海權,從而為其大規模的陸上進兵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
所以,丁汝昌在大東溝海戰中並沒有太大的指揮失誤,但在北洋海軍最終覆滅上,卻負有戰略指揮上的重大失誤,最後的自殺也不過是畏罪自殺,因為他很清楚,即使不自殺,也絕沒有好果子吃。
※俄羅斯化武證據 被揭發造假:俄羅斯惱羞成怒 讓美國看了大笑話
※這位96歲抗戰老兵曾經在方先覺身邊親歷衡陽保衛戰:採訪抗戰老兵朱光宇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