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健康探理】個體化醫療

【健康探理】個體化醫療

導讀:本篇文章《個體化(精準)醫療》約5800字。

本文通過生物有中心法則,闡述健康和疾病都是基因表達的結果,現代醫學基於經驗的循證醫學研究人體本身、循證醫學有誤差、難言精準,但個體的基因非常穩定,穩定的基因可以推論未來的健康,實現是精準醫學(如體細胞治療)。

個體化(精準)醫療

我們常常提到遺傳兩個字,在大多數人的眼裡,遺傳總是和生孩子、傳宗接代這些事情有關,所以,當醫生說某個疾病與遺傳有關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爹媽是不是在整自己。爹媽不整自己的孩子,是生物法則,人和其它動物都一樣,怎麼可能交給給你有問題的基因呢。地球生命進化幾十億年的歷史,早就淘汰了不適應的壞基因,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身體里的每一個基因,理論上都經受住了幾十億年時間和艱難困苦的考驗,都是好基因,所以,我們才有可能活在生命起源幾十億年後的今天。

健康和疾病都是基因表達的結果

那為什麼疾病總是和遺傳基因聯繫在一起呢?因為基因是要表達出一定的生物性狀的,生物性狀包括一個生命個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方式的一切特徵。例如,人的毛髮有直發和捲髮,虹膜的顏色有藍色、黑色;人有單眼皮和雙眼皮,對這兩種眼皮我都表示喜歡,所以我就一隻眼睛長成雙眼皮而另一隻眼睛長得很單。由於遺傳學中把生物體所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和行為方式統統稱為性狀,而生物醫學把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和行為方式分類為正常和有病,於是,遺傳基因表達性狀,也就能表達出正常疾病兩大類性狀。單眼皮和雙眼皮都是正常性狀,浮腫的眼皮和黑眼圈就是異常生理了,如果眼皮上再長上一個白癲風的斑,那就是病理性改變了。生理、病理誰決定的?細胞裡面的遺傳基因決定的。所以,世界上每一個人身體出現的任何一種疾病,統統都是這個人自己的某些細胞里的遺傳基因發生了變化,不是身體里所有細胞的基因都改變。變化了的基因必然導致病變的細胞,於是就表現出某種疾病。比如,肝臟細胞的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肝炎和肝癌,而不會產生肺炎、肺癌或者其它什麼肝,即使轉移出去,仍然是肝細胞癌。

生物有中心法則

基因表達出性狀,而不是性狀改變基因,這是由生物的中心法則決定的。中心法則是說遺傳信息從DNA經RNA傳遞到蛋白質,而不是從蛋白質傳遞到DNA。這就太好了,這簡直就把一切疾病的來源都說清楚了: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引起的,基因指導著翻譯出有病的蛋白質。蛋白質是什麼?蛋白質就是生命。有病的蛋白質就是有病的生命,因此,可以稱之為病人,因為其他人才算得上正常。病人是基因有病造成的。

現代醫學研究人體本身

我們人類的醫學一直在發展,不發展的醫學一定是非常穩定、非常成熟的醫學。16世紀有了解剖學,1543年,維薩里出版了《人體的構造》,從此以後,醫學進入了基於人體本身的實證研究階段,告別了過去主要依靠自然哲學對人體健康、外部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醫學模式,希波克拉底和黃帝內經都是自然哲學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雖然是基於客觀世界(不依靠神、上帝)的,比如古希臘認為宇宙本質(包括人)是水、氣、火、土四種元素(之一),中國古代認為金木水火土,儘管我們也可以把古代的這些認識歸類到唯物的(不是神,金木火火土氣歸根到底是物),但這些物質畢竟並不是人體本身。所以,古代醫學更象是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而現代醫學以解剖學為標誌,是直接基於對我們人體自身結構的研究,從宏觀的大體解剖到微觀的細胞、分子結構。

基於經驗的循證醫學

目前的臨床醫學,正是基於對人體的宏觀和微觀的研究,採用了基於統計學的循證醫學方法。凡是基於統計學的學問,都依賴於經驗。物理學基於數學,數學基於人類的邏輯推理,所以,物理、數學都是基於邏輯推理的精準科學,而經濟學、醫學是以觀察現象的統計分析(不是邏輯推理)為基礎的,所以稱為經驗科學。

既然是經驗科學,那就一刻也不能離開觀察,分類與歸納,是當一個好醫生的基本功。醫學絕對不能依靠死記硬背那些常規和規律。因為這些常規和規律是抽樣統計的結果,必然存在抽樣誤差。比如,我們說血壓的收縮壓正常值上限是120,根據什麼確定的呢?根據95%以上正常人的血壓值來確定的,也就是說,每一百個正常人中,95個人的收縮壓會在120以內,這意味著至少還有2.5個(%)正常人的血壓可以高於120,另外2.5個(%)正常人的血壓又可以低於120。這5個正常人的收縮壓不遵守120的規定,但他們仍然是正常人。所以,當你的血壓在125、乃至130,又沒有任何高血壓的其他癥狀,醫生一般是不會讓你去吃藥的。其他醫學檢驗結果都是這樣的,大規模統計數據處理的結果,就會形成正常值、異常值,這就構成了循證醫學的基礎,即臨床流行病學。今天我們見到的幾乎所有的疾病和治療方法,都是建立在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的,並沒有精準推理可言。如果你認為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不靠譜,那就對了,因為經濟學也是建立在統計數據基礎上的,統計數據的本質是反映巳經發生了的事情,而不是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你開個汽車,能不能通過後視鏡看著已經走過的路打著方向盤往前開?這話是巴菲特說的,他知道所有的統計數據分析都不足以預測未來,只能幫助我們認識現在和過去。

怎樣預測未來

那我們有沒有未來?未來是沒有發生過的經歷,所以,現在就是現在,不是未來。算命的就是喜歡預測未來,算得準不準是一回事,依據什麼去預測又是一回事。有一種演算法叫搖卦,這是個隨機抽取樣本的方法,你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起上一卦,因此,如果你換個地方再算一次,搖出來的很大可能性與上次不一樣,這兩次命算得是一樣的嗎?估計只能憑運氣了。自己的命運算一算也要憑運氣?那就一輩子都去撞大運好了。另外一種是憑生辰八字來算,你哪年哪月哪日哪時在哪裡出生,這是你的個人基本信息,有可能包含了你全部的命運,千萬不可告訴別人,只能告訴算命的,命運因此只有算命者可以掌握。改變命運?沒有的事,你都把你的命運交給了算命的,那就算了吧。假如你找了幾個不同的人來算你的八字,他們是不是說的都一樣?這和你的真實命運有關,你信任誰你就問誰去。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些互相併沒有通過氣的不同算命者,根據你出生的年月日時,他們能排出一模一樣的八字來,因為你出生的年月日時是伴隨著你終其一生也不變的,誰會有事沒事把自己的生曰變來變去變得讓人不可捉摸,除非你真的找到了一個不可告人的什麼目的。

所以,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既然都可以為算命者提供終身不變的八卦依據,物理學和數學之所以可以推理,也是基於那些機械的、不變的數字、定理和規則,生物醫學難道就不能找到一個人終身不變、可以預見未來的生命特徵標誌嗎?

不變的基因是預測的基礎

這就要求我們的生物醫學工作者,擺脫具有抽樣誤差的統計分析思維,建立基於穩定事物基礎上的邏輯推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也需要繼續使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加以深入的驗證。這樣說太抽象了,好吧,具體的說,根據遺傳原理,任何一個人都會有一整套獨一無二遺傳基因,並且終其一生也不會發生改變。由於這套遺傳基因的組合在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人擁有(同卵雙胞胎例外),所以,立足於每一個人遺傳基因信息而建立的有關這個人的健康、疾病診斷與預測、根據其基因表達特點預測性選擇營養方案、疾病治療方案,在目前稱之為個體化醫療。

循證醫學有誤差,難言精準

基於大量人群、大數據統計的流行病循證醫學,是用群體的規律來代表個體的規律,因此,每一個人都會被被歸類為某一種疾病、某一種健康狀態,例如,我們常常說某人是糖尿病患者,某人是高血壓患者,就是用糖尿病、高血壓為標準對人進行抽樣歸類的結果。這種抽樣,忽略了這個人的其他一些個體差異,比如他的高矮胖瘦。抽樣統計,意味著有意漏掉不被抽樣的所有信息,既然是按糖尿病、高血壓進行抽樣,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醫學永遠都是實驗組(抽樣)和對照組(未被抽樣)。與循證醫學相反,個體化醫療基本上不關心群體的情況,而是關注於個體基因的精準檢測,以期個體化的制定針對性的營養、治療方案。循證醫學研究疾病的普通規律,個體化醫療研究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治療方法的敏感性這些個體的特殊性。因此,個體化醫療構成了我們今天精準醫療的基礎,使藥物用量更少、藥物更敏感、療效更好。

個體的基因非常穩定

每一個個體都有一套獨一無二的基因組合,來自於父母,起始於一個受精卵。每一個人,無論其身體里有多少個細胞,都只有這一套基因組合。也就是說,我們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里的DNA分子、基因都是一模一樣的,因此,隨便取自身上的什麼細胞,測定出來的基因序列都是一模一樣的。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基因突變,形成受精卵的時候就巳經存在了,一生中任何時候測定任何一個細胞,那些先天的遺傳特徵都是存在著的,這個特點是不是很像根據一生都不會變的生辰八字去算命,是根據遺傳基因的相對穩定性作出的判斷。另外一種基因突變,發生在體細胞里,而不是從受精卵開始的,比如說腫瘤,就是相應的體細胞內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肺的細胞突變形成肺癌,骨細胞的基因突變形成骨癌,所以,體細胞突變導致的疾病往往是從突變細胞所在的局部開始的,其他非病變細胞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既然個體化醫療建立在獨特的基因測序的基礎上,基因晶元、基因檢測技術就是基本條件了。1985年,美國就開始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目前已經完成,已經知道每一個人有兩萬多個基因。每一個基因都是幹什麼的?每一個基因表達什麼性狀?每一個基因與哪一種健康、疾病有關?這些問題問得好,科學家從1900年前後就開始問這些問題,並努力去找到性狀與基因之間的關聯關係。結果呢?可以坦誠的講,絕大多數基因在幹什麼,或者說絕大多數生物性狀是哪一個基因決定的,科學家們還沒搞淸楚。想想也是,就是一天搞淸楚一個基因,也要七、八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兩萬個以上的基因探索。所以,基因的研究剛剛開始,個體化醫療的前途完全是一片光明。

穩定的基因可以推論未來的健康

個體化醫療的第一重要方向就是預測未來的健康、營養、疾病的方向,在細胞基因終生不變的基礎上,一生中的任何時候(受精卵形成後)都可以測測基因序列,從而發現很多很多科學家巳經搞淸楚了的那些容易表達出疾病的風險基因。有些人的基因提示容易患糖尿病,有的人容易患乳腺癌(例如Her-2),也有的人容易維生素A缺乏,還有的可能對賴氨酸缺乏敏感。目前,人類常見疾病、常見營養素缺乏風險的基因幾乎都能測定,構成預測未來、指導營養、指導生活方式改變的個體化健康、個體化醫學預防的基礎。疾病是基因表達出來的,基於基因檢測的疾病預防,才是最根本的預防,而基因是個體的基因,因此建立在基因基礎上的醫療,就叫個體化醫療。而建立在基因風險判斷基礎上的營養,又稱為個體化基因營養。

藥物治療也是如此,根據基因的敏感性,制定相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可以使藥物療效更顯著而副作用更小。

體細胞治療也是精準醫學

另外一種精準治療,就是針對各種腫瘤。由於腫瘤主要是體細胞的問題,所以,必須通過活檢、手術取得一些腫瘤細胞,並對腫瘤細胞的基因進行檢測,發現其敏感的藥物。這種建立在腫瘤細胞基因檢測基礎上的腫瘤治療,又稱為精準化療。

目前,個體化腫瘤治療已經廣泛應用於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肝癌、腸胃道癌、腎癌、頭頸腫瘤等各種腫瘤的治療,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力。

基因營養領域,由於針對敏感的問題進行營養,彌補了遺傳基因的先天短板,使我們預防和治療因為營養不良、營養偏差相關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等等等等)變得越來越容易,依靠營養保持年輕態、健康過百歲已經成為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基因檢測出有發生房顫的基因風險,我們就可以注意通過食物調節鎂、鉀、蛋白質,適當運動以強狀心肌,從而彌補基因的先天不足,使房顫不致於發生。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個體的健康和慢性疾病的發生,環境(主要是飲食、營養)至少要佔70%的比例,而遺傳因素(基因)怎麼也到不了30%。個體化基因營養,就是要通過了解個體的基因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營養,把飲食對健康、對疾病的影響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比如80%-90%,當你的宏營養(每天吃的飯)和微營養(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完全滿足你的基因需要時,你不想健康長壽都不行,那個時候,你的命運才真正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個體化的基因營養,使每一個人抗衰老成為很現實的事情。

循證醫學主要考慮群體的共性問題,比如糖尿病,一千個人、一萬個人的血糖都是增高的,於是,治療也是群體性的,所有的胰島素依賴型就都得注射胰島素,沒有例外。而個體化醫學更多的考慮患者的自身差異,"量身定製"不盡相同的、順應每一個個人基因的治療方案,這樣才能使患者最受益。腫瘤往往具有很強的個體化特徵,也是和遺傳基因改變直接關聯的疾病,可以說腫瘤就是體細胞的基因變異。對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設計適合其基因變化的綜合治療方案。不同的腫瘤基因,必然表達出不一樣的腫瘤相關抗原,在腫瘤的體細胞免疫治療中,就應該根據腫瘤的個體化基因、抗原特異性,進行相應的疫苗設計。體細胞治療是將機體細胞在體外進行各種處理後,再回輸病人的治療方式。目前體細胞治療以自體體細胞治療為主,分為主動特異性免疫治療和被動免疫治療兩類。過繼免疫治療是以輸注自身或同種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腫瘤殺傷細胞為主,它不僅可糾正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並且可直接發揮抗腫瘤作用。而主動特異性免疫治療即通常所說的腫瘤疫苗技術,是用腫瘤細胞或其提取物對癌症患者進行免疫,本質上是一種生理治療措施,能特異性地激發、增強機體對腫瘤的主動免疫排斥反應,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

個體化的體細胞治療方法,是細胞水平的治療(基因營養是分子水平),因此毒副反應微乎其微,安全性很高,臨床治療腫瘤的效果是令人鼓舞的,特別是用個體自己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擴增,再回輸患者體內,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進而殺滅、限制腫瘤細胞,是非常精準的個體免疫治療。

總而言之

從基於大規模人群統計數據分析基礎上的經驗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深入、完善,我們終於可以從終生不變的遺傳基因出發,去預測個體的未來,並據此進行精準的個體化營養、個體化醫療。經驗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統統都是對已經發生了的疾病進行的檢查與治療,既缺乏個體的特殊性,又缺乏基於恆定不變的基因的預測性。基因檢測技術帶來的個體化醫療,更加專註於個人的營養風險、疾病風險,由於基因終生不變,因此個人的健康和疾病風險也是終生恆定不變的,也就使我們有了預測未來風險的可能。個體化的營養,使我們預防、治癒各種慢性疾病、抗衰老、戰勝腫瘤成為可能。醫學,從此可以象數學、物理一樣,具有了可推理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探理 的精彩文章: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危害與心電圖檢查

TAG:健康探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