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應如何輔導 孩子做好課後複習?可以從這些方面做起!

父母應如何輔導 孩子做好課後複習?可以從這些方面做起!

父母應如何輔導 孩子做好課後複習?可以從這些方面做起!

第斯多惠說:「必須時常回復到所學會的東西上而加以複習。牢固地記住所學會的東西,這比貪學新東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複習是預習和課堂學習的繼續,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學過的知識及時複習,不僅可以鞏固學過的知識,還能夠獲得新知識,是使新舊知識銜接和系統化的必要步驟,它能夠促使短時記憶材料順利的進入到長時記憶系統里。

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課後的複習也是不可忽視的。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研究發現,人們對學到的新知識,一小時後只能保持44%,兩天後只留下28%,6天後只剩下25%。這些數據表明,知識剛學過之後,遺忘得特別快,經過較長時間以後,雖然記憶保留的量減少了,但遺忘的速度卻放慢了。即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針對這一規律,我們學過新知識後,要「趁熱打鐵」,抓緊時間及時複習、鞏固,才能不斷強化已經建立起來的神經聯繫。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輔導孩子做好課後複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對於理解後的知識很難再忘記。由此可知,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要複習好功課,必須先把知識充分消化了才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上課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課聽懂,最大限度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積極思考問題;有疑必問,做到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絕不拖到第二天再去想。

對於剛剛學過的知識,大腦很容易大量遺忘。所以,複習的次數就要相對要多一些,間隔的時間也要相對短一些,也就是說要做到經常複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加深,每次複習的間隔時間方可越來越長,在達到一定程度時,知識就會成為牢固的記憶,不會再忘記。

1.課後回憶

又被稱作是「嘗試回憶」以及「試圖回憶」。是指在聽課的基礎上,將所學內容再回憶一遍,它具有檢驗聽課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課後回憶叫做「過電影」。如果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再現」一遍,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可以一個人單獨回憶,也可以幾個人在一起互相啟發、補充回憶。課後回憶可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從而及時檢查當天的聽課效果,提高記憶力,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2.精讀教材

對於那些在課後回憶不起來,記得不太楚的知識點,應精讀幾遍教材。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實踐表明,對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業就做得越好,越節省時間。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精讀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點。對課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憶中未能再現的內容要著重精讀。精讀時要注意把握要領,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內容,並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可以在教材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

3.整理筆記

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加上老師的講課速度一般較快,因此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對此,課後一定要整理好筆記,先把上課時沒有記下來的部分補上,再把記得不準確的地方更正過來,以保證筆記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然後把筆記本上記錄的疑點弄明白,對於一些新發現、新體會,均需補進筆記本內。

4.及時練習

課後練習,包括書面作業和實際操作等。練習,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切忌抄襲與照搬;要有針對性,針對重點難點練習,因老師最清楚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切忌題海戰術;要留心總結解題方法,尋求解題規律,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要知難而進,不要一有問題就馬上求助於老師,應力爭自己解決,即使是必須請教別人,自己也要事先進行充分的思考,這樣才能使印象更加深刻。

以上四個步驟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回憶」、「精讀」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課堂所講內容的過程,「練」是運用知識,形成知識技能的過程,四個步驟缺一不可。至於實際操作程序,則可以依照各自的情況進行靈活安排,以達到複習效果為宜。

當然,讓孩子做到這些,是需要家長及時督促和花些心思的。

「五到」,是指在複習時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以及心到。其中尤以「心到」最為重要,通過全身心的投入,多器官感知信息,記憶的效率就高。有研究表明,光看只能獲取知識的20%,光聽只能獲得知識的15%,如果眼看、耳聽、手寫、腦思同時並用,則可獲取知識的50%,所以「五到」是提高複習效率、增強記憶能力的關鍵所在,一定要養成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習慣。還可以將各科的基礎知識自讀自錄到磁帶上面,讀的時候速度不要太快,然後在錄音機里放出來,這樣邊聽,邊記,邊寫,在複習側重於記憶的學科來說,效果很好。

課後複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與遺忘鬥爭的有力武器。因此,對於當天課堂上學過的新知識,除了要在堂課上認真學習新知識,課後還要進行及時的複習,絕不能只將老師布置的書寫作業做完便了事,應多看看書,理一理知識的脈絡,該背的要背,該寫的要寫,該想的要想,使知識真正刻在大腦深處。

4.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少家長總是以時間為介面,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往往會直接代孩子解決,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家長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切包辦。當孩子在做事或者學習過程中碰到困難有求於家長時,家長不要處處保駕護航,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難題。

孩子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上一層樓。美國人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望子成龍」,很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但卻忽視了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開發智力的方法——讓孩子獨立思考。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展示並表達獨具特色的思想,成功者大多數有極具個性的思想,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所以。家長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錯誤的,什麼事情可以做,以及什麼是不能去做的。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在家庭里,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思考氛圍,對於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表現出有創新意識的思維、舉動十分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或者認為孩子還不懂事、需要大人的細心照顧等,而將孩子當作是自己的附屬品。

愛說、愛問、愛幻想是所有孩子所共的天性,只有在不斷地說、問、想之中,他們才能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倘若一味地限制孩子,便會對他們的自主意識造成阻力,妨礙孩子思維和創造力的健康發展。

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淡化成人權威,放下所謂的架子,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孩子暢所欲言,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和他們一起討論,並認真做出解答。當孩子不能以自己的意願得到某些事物時,成人不能強駕馭孩子,而應耐心與孩子交談、傾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認真地聽自己講話,和他是朋友間的談話;成人對孩子的談話、建議如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孩子便會大膽地表達自己富有主見的想法。同時,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事情,對孩子的言行應較少地表示強烈的肯定或否定,這樣既可以給孩子創造了寬鬆的精神環境,減少了思維框框和內在壓力,也加大了體現個人特色的自由度,有利於加強孩子的自主意識。因此,家長不必事事都引導著孩子如何去處理,應鼓勵孩子去思考,多一些辨別和判斷,孩子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獨立思考要求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具有新穎性和創新性等顯著特點。它是任何創作、發明發現的源泉,要想有一番作為的人都離不開獨立思考。為讓孩子獨立思考,家長應努力從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訓練孩子。當孩子問「為什麼」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平時要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面的知識。在睡覺前,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都讓他們欣賞有趣的畫冊、兒童讀物等,並從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進行思考和解答。這樣,往往能夠使孩子的想像力變得更加豐富,眼界也會變得更加開闊。

運用遊戲,採取寓教於樂的方法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最好途徑。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遊戲材料,如小紙片、種子、泥土、小剪刀、積木、水、沙、顏料、空紙盒等,讓他們開動腦筋動手去做,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衣服而約束他們。在遊戲之前,還可以給孩子介紹各種工具、材料的用法,並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他們自己先解決,當發現孩子確實無法解決時,再給予其些微的幫助。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各種遊戲活動中,用心去體驗生活,學會思考問題,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愛因斯坦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將失去生活的最大樂趣。」太多的愛和照顧會使孩子成為一朵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日晒雨淋,換句話說就是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愛和照顧當然是需要的,但也要給孩子獨立求生的訓練,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否則只能是害了孩子。

5.勤奮學習的習慣

「我們家小明整天只顧著玩,學習一點也不用功。不管怎麼說他,打他,都沒有用……」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不努力學習而頭痛。其實,原因並不全在孩子身上,家長只要注意講究方式,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著名畫家徐悲鴻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時時常會出現繪畫的衝動和慾望。學生時代,他一直想要畫一幅好畫讓父親欣賞一下,並答應教自己繪畫。

一天,父親給徐悲鴻講了《論語》中的一個故事,是關於莊子如何一人擒住兩隻老虎的故事。徐悲鴻邊聽邊想在大腦中刻畫著老虎的模樣。開始時,徐悲鴻請別人為自己畫了一隻老虎,然後自己照著描了下來。畫完之後,便興奮地讓父親看。當父親看到他的「大作」後,笑著問他畫的是什麼,徐悲鴻爽快地回答道:「是老虎啊!」父親故作驚訝地瞪大眼睛,說:「這是老虎嗎?我看像一隻狗嘛!」被父親猛地潑了一頭的冷水,徐悲鴻心裡特別難受。

就在此時,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孩子,畫畫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實物。你沒有見過真的老虎,就不可能畫出逼真生動的老虎來。現在你還小,應該首先發奮讀書,打下紮實的文化根底,只有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學習繪畫才會有堅實的根基。所以,你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勤奮讀書,然後再專心學繪畫。」

從此,徐悲鴻便開始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開始勤奮讀書。9歲之時,他便讀完了《詩》、《書》、《禮》、《易》、《四書》、《左傳》等啟蒙讀物。父親看到時機漸漸成熟,便開始指導徐悲鴻學習臨摹。同時,告訴徐悲鴻要以生活為本來作畫,將目光多投向社會和人生當中。在父親的用心引導下,徐悲鴻更加勤奮學習,終成一代大師。

本文由虎山行吖原創,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山行吖 的精彩文章:

TAG:虎山行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