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內向,我該怎麼辦?
在上一次的微課中,有家長提到孩子不夠自信該怎麼辦的問題。與這個問題相類似的還有孩子很內向,不夠大膽,不夠外向該怎麼辦。我把這兩個問題放到一起來回答。
1.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一個內向的孩子,意味著他比外向的人更謹慎,更能在沒有關注的情況下,保持初心,繼續努力。這些優秀的品質,在外向的孩子身上是更少的。同樣,一個孩子不太自信,也意味著他會做出很多的努力之後才會去表現,對事情有很高的把握之後才敢表達出來。這樣的特點是那些自信的孩子需要學習的,否則他可能會是魯莽的,為了表現而不顧一切的。所以無論是內向還是不自信,這樣的孩子,他身上也相應的會有一些外向和自信的孩子身上所不具備的優勢。憑什麼只看到他的缺點,而忽視他的優點呢?
2.說教無宜,實踐有方。
我能夠理解家長們對於自己孩子的擔心,無論內向者有多少優勢,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是內向的;無論不自信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謙遜,但家長還是希望他們更自信一些。於是就很緊張的告訴孩子——你膽子大一些呀;你外向一點呀——這些焦慮又無可奈何的說教反而讓孩子有更大的壓力,他更不敢開口說話了,更加不敢自如的、大膽的去與別人交流了。
自信是一個發自內心接受自己的狀態,而家長的焦慮和憂心明明白白在告訴孩子「你是不好的,我是不能接受你內向(或不自信)這個部分的!」這樣,孩子更加無法接受自己,也就沒辦法「自信」了。
那家長可能會問我,除了要求他大膽一些,自信一些,我還能做什麼呢?
我給大家講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個一歲不到,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兒,他很興奮的發現自己能站立行走,比爬行階段的自己擁有了廣闊的視野,有了更大的可探索的範圍。所以,他興奮的探索一切可能的事情——扯花花草草爛泥巴;非要自己穿衣脫帽吃麵條;玻璃尖刀都不怕……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可愛但也最讓父母頭痛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聽得最多話就是「不要動!」「放下杯子!」「臟死啦!」「你搞不來!」大家想一想,我們因為怕孩子不安全或者惹麻煩而拒絕讓孩子去探索的方式,會讓孩子以後更大膽的去探索,還是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和危險有過高的估計,而不敢再探索呢?其實,自信和外向從這個時期就開始發展,孩子探索得越多,他對於自己的感覺就越明確而實在。如果真的害怕危險,大可以把危險的物品收起來,然後讓孩子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自由而自主的探索。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講,鼓勵探索的思路也同樣適用。
對於不自信的或者內向的孩子,父母親還可以創設更多的環境,讓他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輕鬆的去交流,比如說我們可以幫他約跟他有共同愛好或者共同話題的孩子到家裡面玩,然後父母親暫時離開,讓他們自己說悄悄話。或者我們培養孩子一些愛好,比如說繪畫,打羽毛球等等。讓孩子在這些特殊的領域找到自信的感覺,一個在某項特別任務上找到自信的孩子,這種自信的感覺會逐漸的擴散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所以對於內向和不自信的孩子,我們的說教會讓孩子越來越內向和不自信,而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才是幫助他的良好方法。
3.對事不對人。
小孩出門沒有給阿姨打招呼,媽媽馬上就會說一句,這個孩子太內向了。
小孩在跟人說話的時候,聲音小了一點,媽媽也會來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變得自信一點呀?這樣的情景在生活當中是不是隨處可見呢?
顏老師想要告訴各位家長一句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經常給他貼上那樣的標籤吧。如果你想孩子成為一個不自信的人,你大可以像例子當中的媽媽那樣經常說,你怎麼這麼內向啊,你怎麼這麼自卑呀。你的孩子一定會不負你的期待,變得越來越內向和自卑的。
所以我說明白了嗎——如果我們都是期待孩子更加外向,更加自信的父母親,我們對於孩子的評價就要盡量的正向,而且要盡量的說事而非評論整個人。不因為一點做得好的事而評價他是一個「好」人,不因為一件做得不好的事就評價他是一個「不好」的人。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情可以怎樣做更好或者哪一點做得特別好,媽媽很驕傲。而不是說「你是一個內向的人」 「你很自卑」這樣評價整個人的話。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TAG:曉幸福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