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今天的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漢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漢民族在自己漫長歷史發展中,曾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但也犯過很多錯誤,而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遭遇了數次劫難。其中最黑暗,最兇險的時刻,莫過於以下三次:

一、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由於當時晉朝「八王之亂」後,國力大減,無法掌控北方局勢,而此時俗稱的五胡匈奴、羯族、鮮卑族、氐族、羌族紛紛趁勢作亂,跑到中原稱王稱帝,而且,以羯族為代表的外族勢力公開大肆屠殺漢人,幾十年時間,北方漢人從最初的人口數量1200萬人,銳減到不足400萬人。差點被滅族。可以說,五胡亂華給華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五胡中最慘無人道的要數羯。羯族被稱為整個東亞歷史上最殘暴的民族,以殺人吃人為快,據說行軍打仗從不帶軍糧,他們進入中原見男人就殺,見女人就抓,把抓來的女人充當軍糧,稱她們為「雙腳羊」,殘暴程度可想而知。

中原地區淪喪於胡人之手,漢民族眼看就要亡種滅族之時,北漢人在冉閔的帶領下絕地反擊,使羯族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其殘餘跑到鮮卑、南梁等地作亂,被鮮卑族和陳霸先徹底殺絕,世界上再無羯族。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其他作亂的少數民族經過五胡十六國之間的長期混戰和廝殺,到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統一全國,除上面說到的羯族被殺絕以外;匈奴自漢朝南北匈奴分裂後,北匈奴可能遷往了歐洲,漢族人民以德報怨接納的南匈奴,五胡亂華之後史書再也找不到關於「匈奴」的記載,如果不是被其他少數民族滅了,那就太便宜他們了;鮮卑族是最後統一北方的,經過冉閔的「殺胡令」,鮮卑族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兇殘,他們主動漢化,隋唐時期融入漢族;像氐、羌這樣的民族本來人口就不多,他們出來興風作浪,互相之間為爭取關中廝殺不止,基本上所乘無幾,不是融入漢族就繼續回到邊遠地區去了。

二、蒙元滅宋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人文的時代,有宋一代也是漢民族最委曲求全的時代,漢人寧願歲貢納幣以求安穩,可謂仁至義盡了。可是,周邊那些虎狼之師還不肯放過,遼、金、蒙輪番欺負,連西夏也來分杯羹。不管有些人如何掩飾,我都要認為元蒙滅宋,是最野蠻、最血腥的侵略行為。鐵木真有句名言:「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到處追殺你的敵人,侵略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財富,然後聽他們的妻子兒女的痛哭聲」。由此可製成品蒙古人的破壞力是空前絕後的,金朝時期的1207年有戶768萬戶,到元滅金的1235年僅得87萬戶,短短28年間籍戶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年)有戶126萬戶,元滅宋時得戶937戶,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後元軍與南宋殘餘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元朝建立後,把中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種劃分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中:禁止漢人打獵、學習拳擊武術、持有兵器、集會拜神、趕集趕場作買賣、夜間走路等,對漢族採取民族壓迫方法,蒙古統治者對待漢人極為殘酷,每十戶漢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還要供養一個監視他們的蒙古兵。誰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須送給蒙古人。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

三、「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是根據《楊州十日記》所述於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四月發生在多鐸統帥的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了慘烈的大屠殺的事件。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親王多鐸成功突破江淮防禦線包圍揚州。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夷大炮轟擊揚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沒有回應。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劍自刎,為部下所阻。多鐸勸其投降,遭史可法嚴辭拒絕,多鐸遂下令在軍前將史可法處死。史可法的部將劉肇基繼續率領余部和城中居民與清軍展開巷戰,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才佔領揚州。清軍攻佔揚州後,當時大雨傾盆,多鐸宣布在揚州城內進行血腥大屠殺。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據《揚州十日記》所載,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

清順治二年(1645)6月,清軍再下剃髮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嚴重傷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於是紛紛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為頑強激烈。清嘉定知縣強制剃髮,起義頓時爆發。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敗來剿清軍。人民公推黃淳耀、侯峒曾出面領導抗清。降將李成棟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奮戰,堅守不屈。清軍用大炮轟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黃淳耀自縊,城中無一人投降。清軍忿而屠城,殺兩萬餘人後棄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眾入城,組織抗清,失敗,再遭清兵屠殺。8月16日明將吳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敗,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稱「嘉定三屠」。多鐸統軍佔領南京,南明弘光朝廷覆亡。同年6月,南明降臣錢謙益,趙之龍等向多鐸獻策曰:「吳下民風柔弱,飛檄可定,無須用兵。」清廷於6月15日頒詔書往江南曰:「……削髮一事,本朝已相沿成俗,爾等毋得不遵法度。……凡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然而「削髮令」一下,所謂「民風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抗怒火,卻在松山,崑山,蘇州,嘉興,紹興,江陰等地熊熊燃燒。反抗滿清暴行最為慘烈的嘉定,史稱「嘉定三屠」。

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三場災難

此後清軍繼續在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入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位上將參加紅軍三年還是個副班長,後來說三句話就升了兩級半
九十年前的今天:岡山會師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