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讀書的感悟

孩子讀書的感悟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時代,各種書報雜誌隨處可見,不同檔次的電子書鋪天蓋地,各類圖文信息瞬間傳播,網路傳媒、自媒體更是異常迅猛,讓公眾目不暇接。面對龐雜的信息傳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孩子的讀書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給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即使信息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書籍仍是人類文化成就和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書,人類的文明進步離不開讀書。但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讀什麼書,怎樣讀書,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怎樣去讀書學習,一直是倍受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筆者僅以自己次子的讀書經歷,談點粗淺的感悟。

我的次子屬於90後,雖然享受到了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優惠和教育家庭所帶來的優越條件,但其讀書經歷卻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有過失誤,受過挫折,有過迷茫,也有過失敗。更多的是在親情教育下的頓悟、失誤後的彌補、挫折後的反思、迷茫中的定向、失敗後的奮起和成功後的喜悅。

孩子從小就接受了父母良好的啟蒙教育,其受教育經歷與同齡人並無多大差異,如果要說與一般人有點不同的話,一是沒有按部就班地接受三年學前教育,只上了一年幼兒園;二是小學六年是在兩所縣城較大、教學質量較好的小學完成的;三是初中、高中畢業後均復讀了一年;四是大二、三時分別通過了國家英語等級四、六級考試,六級通過後再連考兩次使總分達到了500分以上;五是大四畢業前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其讀書經歷平淡無奇,但重要的是在孩子即將讀研之際其讀書的成敗得失留給我們的啟示和感悟。

感悟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終生受用的基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雖然我們做父母的是受過正規師範院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家庭教育方面仍感到力不從心。因隨著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過去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教方式方法遠遠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我們首先是結合時代發展和孩子認知能力愛好,在學前階段改變過去那種手把手地教幼兒看圖識字的做法,而是以動為主,手腦並用,經常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簡單的啟蒙教育。其次,設法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上學前,家裡買的房子即使面積不大,也要給孩子留出一間小書房,並配有書櫃、書架、書桌。父母則通過自己看書學習的行動、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寫字做作業等,使孩子從小就對讀書產生了興趣,慢慢地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三是孩子上學後,家長每天早晚都要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第四,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家長都要捨得花錢買書,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添置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和學習資料,可以說我家裡最多的是書,而不是玩具堆積如山。五是家長不僅要帶頭看書學習,成為孩子的閱讀表率,還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相互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感悟之二: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孩子成長的得力助手

好習慣不嫌其多。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我們放手讓孩子自主制定學習計劃、獨立主動完成作業、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等,逐步養成孩子廣泛涉獵各種課外讀物、經常查閱使用工具書、積極向上的心理意識、自己穿衣、疊被、洗臉、整理書包等學習生活習慣。當然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切不可急功近利或包辦代替。而需要家長有計劃、有意識地加以持久培養,好的習慣一旦形成不僅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好幫手,而且將受用終身。

感悟之三:正確的讀書觀是孩子讀好書的前提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為了什麼!這本來是不需要回答的很簡單的問題。但許多家長在指導孩子這一問題時總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要麼大道理連篇,讀書是為祖國、為人民作貢獻;要麼又太過俗氣,讀書能掙大錢、能做大官。我們則通過孩子所熟悉的身邊實例來潛移默化地逐步闡釋讀書的本質:(1)讀書是長知識的必然途徑、也是最佳途徑。(2)讀書是繼承人類燦爛文明的良好方法。(3)讀書是自我修養、陶冶情操的良好手段。(4)讀書是為將來能夠干一番事業打基礎。(5)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掌握知識,才能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通過言傳身教,使孩子對讀書有了朦朧的頓悟,產生了讀好書的動力。

感悟之四:學會傾聽和溝通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平時總喜歡問這問那,甚至喋喋不休,這是孩子的天性。對此,一般家長對孩子不停不休的絮叨不是認真地去傾聽和溝通,而是倍感煩燥,有時甚至心煩意亂、大加訓斥、惡語阻止。殊不知這種作法恰恰掐滅了孩子潛在的、可塑的天性!我們懂得教育心理學原理,不管孩子的嘮叨有無意義,都要耐心地傾聽,不厭其煩地溝通,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增進和孩子的親密感,而且通過傾聽,你會聽到孩子出人意料的想法和一些積極性的建議。同時通過細緻溝通鼓勵孩子多述說自己的事情,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且實踐證明長期被傾聽的孩子,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獨立思考問題和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於孩子的一生成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感悟之五:多表揚勤鼓勵、少批評不打罵是最佳的家教方法

我們這個孩子從小至今從來沒有因不聽話而被打罵過,即使孩子成長中偶然出現些許錯誤或差距不足,也只是給予委婉的批評,善意地指出其錯誤不足對家庭社會可能造成的後果或對自己一生可能形成的不利影響。我們總是運用擺事實、講道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方法。因為,我們懂得:現在的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被誇獎讚美,每個孩子都有在心理學意義上源自於個體渴望被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當這種精神需求被滿足後就會充滿自信和動力。我們也知道:「棍棒」家教、過分限制孩子,必然使孩子產生逆反心裡。反之,多點鼓勵,多點表揚,多點讚美,也許效果會更好。因此,我們經常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給予了孩子多少鼓勵和讚美?又給予了多少批評和指責?經過反思就會明白:諷刺、挑剔、限制、打罵是最失敗的家教方式。

感悟之六:不經受挫折失敗的孩子是沒有進取心的

我們這個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一直是邊玩邊學,快樂地度過的。我們雖然也象其它家長一樣,關注孩子的考試分數、班級名次,但在孩子面前我們多次重複的就是一句話:只要自己努力了,考好考壞沒關係。正是在這種不唯分數論的觀念下,孩子讀書很少有壓力感,學的輕鬆快樂,成績居上,應屆中考超過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大幾十分,但距離重點高中分數線還相差100多分。中考的受挫無疑對孩子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們對孩子既沒有埋怨,也沒有失望,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尋找差距,自主確定讀書的方向。我們拿孩子的強勢與其他孩子的弱勢進行比較,引導孩子不要因一試而否定自己,也不要因此而悲觀失望,目的就是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重新樹立自信心。孩子通過反覆思考、對比,在父母的開導下,慢慢地緩解了心理壓力,重新調整了自己的學習狀態和方法,學習中更加自覺地查漏補缺,復讀一年後以近600分的高分成為附中的優生。雖苦讀三年應屆高考卻名落孫山,再次受挫孩子幾乎不需要父母安慰,情緒低落了半個月就振作起來了,不僅重拾自信,而且更激發了孩子奮發向上的學習熱情,毅然回縣復讀。次年終以超過一本37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太原理工大學。孩子在大二時曾高興地告訴我們,自己被選撥為海峽兩岸大學生交流的22名學生之一,將赴台灣國立科技大學學習一個學期,後因未批准簽證而沒有交流學習。我們在對孩子表示高興、惋惜之後,告訴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在哪裡學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孩子就是這樣在接連戰勝中、高考挫折、海峽兩岸大學生交流未果的切身體驗中,不僅增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進取心,而且再次通過事實證明了「我能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自信加努力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內在潛能。

感悟之七:注重培養孩子的服從性和自制力

葉聖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為了不教」。在現代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實踐這句名言所包含的教育思想非常必要,那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自主學習是開放式的,這就要求家長要放手,但這裡需要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開放式自主學習既不能管的太嚴、也不能卡得過「死」;既不能完全放手,更不能放任自流。

首先,我們讓孩子始終感到家庭是有約束力的,既不是有求必應,也不是能夠為所欲為。慢慢地讓孩子明白「不合理的要求哭鬧也沒有用」。其次,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並讓孩子在遵規守紀中體會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第三,當孩子有一些暫時不能滿足的慾望時,要教育指導孩子耐心地等待,養成等待的習慣。同時可以利用孩子等待自己需要得到滿足的時間,提出一些合理的、幫助孩子糾偏或上進的條件。當孩子完成這些條件時父母一定要兌現承諾,滿足孩子哪怕是不太合理的需求。第四,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要開導,要關注,切不可任其恣意發泄。同時要鼓勵孩子說明原委,讓孩子學會自我剋制,培養自制力。第五,在培養提高孩子自制力的同時,父母要態度一致、少用命令口氣、查明孩子任性原因,引導和培養孩子提高對正確觀點和事物的服從性,努力做到既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唯命是從。

感悟之八:努力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心理和陽光心態未成年孩子的心理和心態十分複雜,但培養積極進取的心理和陽光心態至關重要。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孩子多說:太好了!你能行!從而讓孩子從小學會樂觀地面對人生,放手讓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甚至跳起來摘蘋果的事情,去親身品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重要的是從這些微小事情中使孩子養成積極進取的心理和挑戰自我的進取精神。我們的孩子通過國家英語六級考試後,仍對自己超過425分的成績不滿意,決心考過500分。又考了一次仍不達標,直到再考一次過了500分才滿意。

同時,要善於培養孩子的陽光心態。我們的做法:一是注重建立民主、和諧、親子的家庭氛圍,不要把家庭負擔過早地讓孩子承擔;二是做父母的要有個陽光生活的心態,多給孩子提供正能量;三是鼓勵孩子以樂觀的心態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四是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多出去,開闊孩子的眼界,積累孩子的社會知識;五是防止孩子因以偏概全,嫉妒強者而生活的不愉快;六是通過日常生活小事,培養孩子寬容大度、樂觀開朗、誠實守信的健康心理,讓孩子快樂地生活在陽光下、成長在溫暖中。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化消極為積極,視負效應為正效應,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把失敗當作成功的資本。

感悟之九:支持孩子多方面發展有助於培養健康個性

我們的孩子上學以後一直是文體愛好者,幼兒園是文體班長,小學初中是文體委員,上高中後學習緊張,不僅堅持體育鍛煉,而且喜歡打羽毛球、愛彈吉他。對此,多數家長肯定會以文化學習為重,不打算報考藝術類就堅決不讓學。我們卻恰恰相反,不是堅決反對,而是積極支持,買了新吉他,交了培訓費,極力支持孩子在課狡時間學習吉他彈唱。上大學後,不僅參加過太原環城馬拉松賽,還在太原理工大學全校羽毛球比賽中獲得男子單打第三名,今年5月孩子還要去大連參加2018國際馬拉松賽。這些看起來與讀書關係不大,與文化學習聯繫不緊密的事情,但如果這些孩子的興趣愛好得到了父母支持,不僅有助於形成身體健康、促進全面發展,而且較好地培養了孩子的道德情操、頑強意志、承受力和責任感,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個性。

感悟之十:用親情教育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針對現代社會很多孩子親情意識不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且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自私的社會現狀,我們從小就注重親情教育。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觀察、傾聽、熏陶、溝通、體驗等,通過鼓勵孩子積极參加公益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父母艱辛、帶領孩子參與清明祭祖、引導孩子分享親人的感恩體驗、支持家庭成員之間感恩互動等方式,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我們的孩子雖然尚在讀書升造期間,但孩子從不忘記給父母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生日祝福、網購小東西等,漸漸養成了感恩的習慣,即使對同學、他人和社會也懂得感恩。然而,傳統習慣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經地義、不求回報的,可是如果孩子連父母無微不至的愛都不懂得感恩,何談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呢?

為人父母者請相信:孩子的成長除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最為重要的。而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捷徑可走,請領悟:好父母是立出來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好溝通是聽出來的,好習慣是養出來的,好成績是學出來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遇見你 或許是我走向台灣的「第一步」
天熱下廚油水燙傷不少,醫師提醒:燒傷燙傷別塗牙膏抹醬油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