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凡四訓》-中國人的幸福哲學

《了凡四訓》-中國人的幸福哲學

《了凡四訓》---中國人的幸福哲學

孫子明

400多年來,《了凡四訓》一書流傳甚廣。影響之大,不可測之。一百年多年前此書傳到日本,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日本著名的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此書;凡有志執政者,應詳加研究。他認為《了凡四訓》是「人生所能動的偉大的學問。」作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在總結人生和經商的經驗時說:「我是嚴格按照《了凡四訓》《菜根譚》以及佛教的六波羅密進行修行和從事商業管理的。」

然我國近現代以來,此書多是在佛教界以善書推薦流通,而社會上的影響反而不大。其實不然。《了凡四訓》是集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之大成、匯聚中華家庭教育寶典之精華;是打開中華聖賢教育寶藏的一把金鑰匙。更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所追求的幸福人生的哲學。

《了凡四訓》揭示了一個樸實的道理,也就是《易經》坤卦上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一家一國亦復如是。積善是因,餘慶是果。好因結好果,好果有好因。改變命運從哪裡開始?從斷惡修善、積德行善開始!如何創建幸福家庭、如何收穫幸福人生?如何實現國富民強?答案就在《了凡四訓》。

今天,我們的祖國越發強大,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從解決溫飽到實現小康。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離不開文化的自信與強大,經濟、物質的繁榮更不能缺少了文化、精神的財富!期待更多國人了解《四訓》、學習《四訓》、踐行《四訓》,從而收穫五福臨門的幸福人生!

尊勝學院.孫子明/2018年5月1日

[關於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考證】

袁黃(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是一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禪學、民生、農業、教育、軍事、曆法、養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作為「平民思想家」,袁黃在當時家喻戶曉,名噪一時。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被佛教界推崇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袁了凡的言行經歷對善書(流傳於民間的闡述勸善懲惡的經典)思想的興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對後世的道德倫理思想的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了凡故鄉

袁了凡《刻袁氏叢書引》說:「予家世居嘉興之陶庄,今析歸嘉善。」陶庄與凈池,是袁氏家族的魂牽夢縈之地。他們在此發家興業,豪俠尚義;也在此流離失所,歷盡磨難。袁了凡的先祖袁氏居凈池之南。陶庄袁氏的族譜稱「世居陶庄凈池灘」《袁氏家乘》稱「元末家頗饒」。

袁了凡的高祖袁杞山(袁順)當時擁有土地40多頃,堪稱巨族大戶。袁杞山是地方上著名的六經學者,致力於修身求德,「杞山先生豪俠好義,尚氣節人。」他與當地的望族名人,訂結禮儀之社,「皆勇於為善而奔義若赴」。明初「靖難之變」(方孝孺事件),是袁家命運的轉折點。袁杞山由於反對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篡位,招來大難。袁杞山死裡逃生,被迫出走,隱姓埋名,「陶庄祖房拆毀無餘。」直到20多年後朝廷歸還田地之令,袁杞山「始返陶庄,」雖「既歸故鄉,」但「原田四十餘頃,所復止十分之一。」

魏塘是袁了凡的故鄉。他生於斯,長於斯,是地地道道的魏塘鎮人。袁了凡的青壯年時期,直至他54歲考中進士外出做官之前,大多數歲月在此度過。他的親朋好友、他的師長同窗、他的主要活動,多在魏塘鎮。如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提到的慈雲寺、表兄沈稱等。袁了凡還是募刻方冊《嘉興藏》的首倡者,在他罷官回家後,又參與編修《嘉善縣誌》等。

(二)、了凡出生

袁了凡「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於嘉善縣魏塘鎮,此時距袁了凡祖父上門到魏塘鎮殳(shū),家為婿,已經整整80年。袁了凡是父親袁仁的第四子,此時袁仁55歲,老來得子,喜不自禁,以「祥瑞之徵」來記述這件事。袁仁寄兒子以厚望,為其取字「慶遠」。袁仁的《嘉禾記》稱:「時嘉靖癸巳歲也。客有朱生永和者,善望氣。七月至余家謂:『瑞氣蔥鬱,當有善征。』及嘉禾生,朱生復至。余指謂曰:『此非所謂吉祥善事耶,爾言驗矣。』朱曰:『慶色方新,更有進於是者。』十二月十一日,生第四子。是日,朱適自雲間返,笑謂予曰:『此足慶矣。』因字之曰 『慶遠。』然嘉禾實兆之。爰追紀其顛末。他日兒子有知,當務秋實,毋務春華也。」

王畿 龍溪先生1498-1583

袁了凡小時候不僅聰明,而且學習非常用功。王陽明大弟子、袁仁好友、袁了凡的啟蒙老師、山陰人王畿(號龍溪)說道:「參坡袁公,名仁,字良貴,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袁黃)從予學習,聰明無比。」王畿讚揚袁了凡是袁仁諸子中「最為穎悟」者。

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弱冠舉於鄉。明嘉靖二年(1523年),受業於王守仁陽明先生。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逝世,經紀喪事,持心喪三年。一生講學四十餘年。"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有講舍。"對傳播王陽明心學起了重大作用。

(三)、了凡父親

嘉善地處江南腹地,風俗淳樸,人情溫厚,文人才智之士,學識淵博之輩,代有其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袁了凡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是他父親、浙西名儒袁仁,另是南京棲霞寺的嘉善人云谷禪師。因此,袁了凡的出現,其思想的形成,既是袁家幾代人教育培養的結果,也是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滋潤的一代驕子。

袁了凡的父親袁仁「博極群書」,天文地理曆書兵刑水利醫學等,無不精通,家有藏書兩萬餘卷,號稱文獻世家。袁仁對儒學具有很高的造詣,與大學者王陽明、王艮(號心齋)、王畿(號龍溪)等在學問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以賢能聞名於地方,曾被選為「耆賓」,主持地方的祭典。

袁仁博學又善於教育,對袁黃早年的影響極大。他對袁了凡教導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於道德者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於富貴者為下。」 袁仁臨死前將藏書全部託付給了袁了凡,沐浴更衣,筆錄「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一詩,投筆而逝,達觀瀟洒。袁仁夫婦信仰佛教,袁仁還把敬信三寶當作必須遵守的家規家訓。家庭的教育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四)、了凡母親

袁了凡共有兄弟姐妹8人。父親袁仁38歲時妻子王氏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繼室李氏,生3子,即袁裳、袁黃(了凡)、袁袞。袁仁還有3個女兒。袁了凡14歲時父親去世,41歲時生母李氏去世。袁了凡各弟兄記錄父母平日訓導,由袁仁女婿錢曉將其整理成《庭幃雜錄》一書。

《庭幃雜錄》是我國古代家訓著作的佼佼者。根據《庭幃雜錄》記述可知,袁了凡的母親李氏,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僅對前夫的孩子視如己出,而且以身作則,給他們以勤儉持家、體恤貧窮、寬以待人、以德報怨等美德的熏陶。錢曉盛讚說:"李氏賢淑有識,磊磊有丈夫氣,觀茲錄可以想見其人矣。"

李氏的高風亮節尤其體現在她對鄰居沈氏的寬容和忍讓。沈氏與袁家是世仇,袁家有一株桃,樹枝伸到牆外,沈家就將樹枝鋸掉了。兒子跑來告訴她,她說,應該鋸。沈家有棵棗樹也有一枝伸到了袁家牆內,棗子剛結出來,李氏就囑咐兒子們:不許吃鄰居家的一枚棗!並讓僕人好生守護。棗子熟了,差人請了沈家的女僕過來,當面摘下讓其拿走。還有一次,袁家的羊跑到沈家的園子里,被沈家打死;次日,沈家的羊正巧也跑到袁家來,僕人們大喜,正要報復,被李氏攔住,命人送還沈家。以德報怨,救人危難,義診捐贈、化解世仇。更讓人敬佩的是,沈家人生了病,不僅袁參坡親自上門診治,以葯相贈,而且李氏還動員鄰居們為沈家捐款,父出,母復遣人告群鄰曰:疾病相恤,鄰里之義。沈負病,家貧,各出銀五分以助之。得銀一兩三錢五分,獨助米一石。正是因為李氏的寬容大度,化解了兩家的矛盾和仇恨,使得「沈遂忘仇感義,至今兩家姻戚往還」。

李氏,作為普通的家庭婦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的。多虧了她的幾個兒子將她與丈夫平日的教誨尤其是她本人以身立範、立教的事實記錄下來,我們才得以了解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平凡女性偉大的人格及其對子女們身教重於言教的家訓實踐。

(五)、雲谷點化

雲谷禪師對袁黃的「心性」修養影響最深最大,徹底改變了袁了凡的人生觀。雲谷相會是袁了凡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了凡四訓?立命之學》記述了隆慶三年(1569年)37歲的袁了凡從北京南回,「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雲谷對袁了凡的宿命觀不以為然,用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觀念,開導袁了凡掌握自身的命運,勸他放棄傳統世俗的宿命觀。

雲谷告誡袁了凡:「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他勸告要以積極的修身立德、改變命運。雲谷出示功過格給袁黃,把功過格作為一種道德自律的工具,要求袁了凡把每日所做的事,按其善惡增減記數。功過格是一種道德自律的工具。功過格的出現,標誌著中國人認識到可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改變吉凶,這是精神生活中劃時代的成果,「也是最具中華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

雲谷禪師,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一五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雲谷禪師生在公元一五00年。寂於明神宗萬曆三年正月初五日(公元一五七五年),世壽七十五歲。

(六)、了凡改命

袁了凡受教於雲谷之後,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他認識到自己宿命論的錯誤,把自己原來的號「學海」改為「了凡」,在於他由此「悟立命之說」。「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袁了凡把從雲谷那裡學得的功過格,作為自己積善立命,開拓命運的工具。隨後,通過善書信仰和實踐,袁黃得子、及第、長壽,完成了福祿壽的民間最高願望(五福臨門)。袁了凡因此盛讚這一將佛門義理與儒家倫理溶於一體的「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

袁了凡作為功過格的提倡者和身體力行者,在《了凡四訓》中融會了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在當時的社會上流行一時。其言行經歷對善書思想的興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世的道德思想、倫理思想的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

(七)、後世影響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清湘鄉縣荷葉塘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 以抗拒太平軍。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有獨特見解,反映了「修齊治平」的思想。所 為古文,卓然成家。對當時和以後均有很大影響,孫中山服其卓識,蔣介石學其心法。近十餘年國內興起曾國藩熱。曾國藩將《了凡四訓》作為教育子侄人生智慧的首選之書。晚清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一書一訓,一書即《曾國藩家書》,一訓即是《了凡四訓》。曾國藩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中年時取名為滌生,即出自《了凡四訓》: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洗滌舊跡,獲得新生之意。

林則徐(1785~1850), 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因虎門銷煙名垂青史。 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境界,是報國愛民之儒家思想,與慈悲無我之菩薩心腸的高度統一。林則徐歷任東河河道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身為封疆大吏,公務之餘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他將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現存有其書《阿彌陀經》、《心經》、《金剛經》、《往生咒》、《大悲咒》和《朱柏廬治家格言》等手跡。林公手錄《了凡四訓》章句:「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 和尚,問曰:…」正是書中解答世人認為「善有惡報」謬見的一段,乃是全書最要緊、最精彩處。

弘一法師(1880~1942 年),俗姓李,字叔同、演音等。 祖籍浙江平湖,法號弘 一。李叔同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 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 家、思想家、革新家。作 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1918 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成為佛門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 戒相表記》。公元一九四二年九月四日,大師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後獲舍利子一 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枚。

大師晚年常書修身格言贈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 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是《了凡四訓》中最著名的警句,表示改過自新的決心。弘一大師在廈門妙釋寺作《改過實驗談》的演講,總結了自己五十年的自省改過心得。

稻盛和夫《了凡四訓》對一百年來的日本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力。日本著名的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此書;凡有志執政者,應詳加研究。他認為《了凡四訓》是「人生所能動的偉大的學問。」作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在總結人生和經商的經驗時說:「我是嚴格按照《了凡四訓》《菜根譚》以及佛教的六波羅密進行修行和從事商業管理的。」

我與稻盛老先生(2017年9月日本滋賀)

稻盛和夫先生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活法》一書中,稻盛和夫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頓時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從此以後,我就認為:必須要美化、凈化自己的心靈。」

特別說明:本文參考了部分網站資料及網路圖片,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告知。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子明 的精彩文章:

TAG:孫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