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他是「唐僧」的大弟子,西天取回佛經多半經他之手譯出

他是「唐僧」的大弟子,西天取回佛經多半經他之手譯出

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天天在長安慈恩寺里埋頭譯經,發誓要把蘊含智慧的佛法傳遍中國。可是寺里的經箱堆成山,而一個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如何才能「續佛慧命」呢?

一天,玄奘在鬧市之間,看見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輕人,突然之間感到似曾相識,又回想起在印度計劃回國時,曾在尼犍子處佔得一吉卦:「師只管東歸,高足弟子已降生。」玄奘便一路問去,得知那青年是左金吾將軍尉遲敬宗最小的兒子尉遲洪道,不僅文采斐然,而且還有一項祖傳的特長:精通西域的各種語言,甚至還懂梵文。

《西遊記》里的師徒四人

一連幾天,玄奘覺也睡不安穩,那如星的目光總在心中閃爍。他想,或許尉遲洪道是將門佛子,我與他還有些緣分。於是,玄奘就前往左金吾將軍的府上拜訪。

尉遲敬宗十分恭敬地請玄奘坐在上座,然後重行頂禮拜過,方才在右側坐下。他的祖先尉遲部,原是西北的游牧部族,粗獷彪悍,武藝高強,捲入中原的軍閥混戰,逐漸被漢族同化,便以尉遲為姓。尉遲敬宗雖是武將出身,卻好文墨。尤其敬重出家人,對於滿朝公卿敬仰的玄奘大師的光臨,尤其感到榮幸。

玄奘神態安詳,緩緩地說出了來意。尉遲敬宗雖然不忍心骨肉分離,但想到一代高僧如此器重,也頗為得意。因為在那個時代,佛教是一種普遍的信仰,所以僧人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

尉遲敬宗說:「只怕這孩子脾氣倔強,不配接受您的教誨。」玄奘雙手合十,說:「這樣的人才,非將軍不能生養,非貧僧不能賞識。」短短的一句話,震動了尉遲敬宗的心弦,「一子出家,七祖成佛」,更何況這是天下第一大法師的賞識,於是他就誠心誠意地答應送兒子出家。

窺基法師像

尉遲洪道出家後,法名窺基。窺基由將門之子削髮為憎,在當時非常轟動。長安一帶的人都稱他為「三車和尚」。

相傳,窺基起初斷然拒絕出家,經父親多次勸說,才從命拜師,然後激動地大聲說道:「答應我三件事才肯出家:不斷情慾、葷血、過午進食。」玄奘見窺基被慾望牽制,想先把他領進佛門,以後再灌人佛家智慧,使他漸漸破除慾障,就假裝同意,用三輛馬車滿載歌妓美食,帶著窺基回寺。

不過,據《宋高僧傳》所載,此說不實,因為窺基在一篇自序中說,他九歲時就失去母親,以後就逐漸斷棄世間的一切情慾。

《西遊記》里的唐朝和尚

在出家之後,窺基不負玄奘的期望,博聞強記,思辨銳利,人人嘆服。窺基隨從玄奘翻譯佛經,玄奘一邊譯,他一邊記,由此打下了紮實的佛學根基,尤其精通唯識、因明之學,有「多聞第一」之稱。

窺基記述玄奘之言非常勤勉盡心,一生撰寫經疏近百部,極力闡發師說,唯識宗的主要著述,差不多都出自窺基之手,故後世稱窺基為「百部疏主」。歷代的佛教史家都充分肯定窺基在唯識宗創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窺基與玄奘的關係,就像子夏與孔子的關係一樣。孔子的學說經過子夏的西河傳經,方才廣傳於世,而玄奘之學,窺基不僅有繼承闡揚之力,而且具有後修轉密之功。

窺基的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能依據的,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他身上有窺基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派人請慧能到宮裡參研佛法,慧能卻說了這段話
一文讀懂:平常所說的「七情六慾」到底指什麼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