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小建議,和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如何給孩子立規則更有效
大多數的父母都覺得2、3歲的孩子很難帶,最核心的表現就是,跟爸爸媽媽對著干,沒有規則感!
比如:玩具亂扔、彩筆亂畫、撒潑打滾、無理取鬧……什麼道理都講了,孩子就是不聽。
要是能給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規則意識,那麼日常生活中「帶孩子」這件事肯定會輕鬆很多。「熊孩子」也就不復存在了。
可是哪家沒給孩子定過規矩呢?只不過是規矩太難執行,漸漸就形同虛設了。
孩子為啥不守規則?
其實,別看孩子平時的一大樂事就是跟父母對著干,好像他們最討厭規則。但其實,孩子從一歲多,就開始漸漸對規則有強烈要求,他們是很喜歡規則的。
不信你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些固定的、不能打破的習慣?比如: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擦寶寶霜必須先擦左臉,然後擦右臉。如果媽媽把寶寶霜全給她點在臉上一起擦,她一定會大哭。
還有個小男生,出門的時候一定得由他來關門,要是這一次,門被家人關了,他一定會大哭。
還有很多孩子睡覺前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穿衣服的時候一定要先穿左邊袖子然後才是右邊袖子……爸爸媽媽甚至覺得孩子有強迫症。
但事實上,這樣的狀態,正好表明:
孩子對規則是很有要求的,秩序化是孩子的內在要求。
在4到5歲之間規則的敏感期時,對規則更是感興趣。
所以,讓孩子守規則,並不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對抗,反而是在順應孩子的需求。如果能用更恰當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情況一定會有改善。
下面是7點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的小建議:
一、 用客觀具體的語言說規則效果更好
爸爸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講規矩的時候,或許常用的語言是:「這樣好、那樣不好」;「這才對,那樣不對」。
可是這樣的表達方式,太過主觀和籠統了一些。如果能用更明確的句子,更精確的命令,把我們的要求說出來,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也更樂意遵守。
比如,孩子在書店裡喧嘩,家長簡單的一句:「不要吵!」或許效果不好。
但家長溫柔而嚴肅地一句:「在書店裡小聲說話」就會好很多。
有了這句話,孩子甚至會覺得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多了一層「共謀關係」。你們倆成了一夥兒的,孩子就更樂意聽你的。
二、用選擇代替指令。
有時候大人說,「把那個凳子搬過來,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說,「不!」
但是如果給孩子一點選擇,用更尊重的語言,就會好很多,比如:「寶寶,你想搬那個藍色的凳子,還是那個紅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他也感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當然了,給孩子的選擇可以有一定的限定條件:在這個範圍內,孩子選那個家長都能接受。
這就要爸爸媽媽給選擇的時候動動腦筋了。
三、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規則。
執行規則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孩子抵觸的情況。那這個時候,家長就真的需要「堅定」了。
「堅定」並不需要很兇、對孩子大喊大叫。暴脾氣容易激化矛盾,孩子情緒越差,就越不願遵守規則了。
所以我們只需要表情嚴肅,語氣溫柔地堅持規則。
比如可以這樣說:
媽媽知道你還想玩玩具,但又不得不把它收起來,這真是太掃興了,你心裡肯定難過死了,等你舒服一點了,我們可以一起收。
溫柔地理解孩子情緒,但仍堅定地執行規則——收玩具。
四、盡量使用「順著說」的積極說話方式。
「順著說」的積極說話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那啥叫「順著說」呢?
簡單總結就是:少說否定詞,盡量把我們習慣性的「不能、不要、不行」去掉。
比如:
不能在路上吃回家就可以吃了;
不要吵你可以小聲說話;
不要跑那麼快!你可以慢慢走。
盡量不要說「不能做什麼」,盡量多跟孩子說「可以怎麼做」。
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僅孩子喜歡,即便是成年人,也更喜歡這樣的說話方式,它讓人感到更樂觀更積極。
所以,養成這樣的說話習慣,不僅有利於教育孩子,自己也會更受歡迎。
五、讓自己適當的保持距離
「我希望你現在就上床睡覺」;
「我告訴你,這裡不能大聲說話」;
「我不許你在這裡跑來跑去」。
這麼多「我」,孩子會很自然地以為,這些煩人的規則都是媽媽定的,媽媽真討厭!忍不住就和媽媽大吵大鬧起來,這不是太不利於我們親子之間的關係了嗎?媽媽也很委屈不是?
規則並不是媽媽一個人定的,媽媽不該背這個鍋,而且也需要讓孩子明白:規則是客觀的,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規則和負責人,大家都要遵守。不如讓周圍的人和事都來幫幫你。
「鬧鐘到八點了,上床睡覺」;
「圖書管理員說,這裡不能大聲說話」;
「那個保安叔叔說了,這裡不能跑來跑去」
六、建議一個替代方案:
孩子的要求沒得到滿足,或者想做件什麼事兒被媽媽否定了,心情肯定不會太好。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孩子樂意接受的替代方案。比如:
這是媽媽的唇膏,不適合給你玩。媽媽去給你找一支漂亮的蠟筆和紙給你。
七、可以拒絕孩子的行為,但不要拒絕孩子
簡單說來,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
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情做的不好」,但絕不要對孩子說「你不好」
類似下面這樣的話,更是要注意:
「你不乖」;
「你就是調皮」;
「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這樣不是好孩子」
……
這類對孩子本人「貼標籤」的語言,只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親子關係。對規則的建立沒有一點好處。
規則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孩子的激烈抵觸,也有家長的心軟和不忍。
但我們要知道,讓孩子守規則,並不單是為了家長輕鬆,規則更大的好處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沒有規則,一切的對錯判斷都來自爸爸媽媽的心情,或者是孩子今天的「運氣」,那孩子們一定會迷茫和不知所措。
而一旦有了明確的規則,規則之下,令行禁止;規則之上,盡興發揮。
孩子們在清楚的掌握規則之後就可以從容應對,沒有迷茫和壓力感,安全感自然而來。
時間久了,這些規則變成了習慣,便不需要外在的力量來督促提醒,孩子們自動自發就能做到。
※孩子一點挫折都受不了?你和孩子的親密感,是挫折教育最好的助力
※「說謊不是好孩子」,真是這樣嗎?面對孩子「說謊」時的3點建議
TAG:思問育兒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