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滅宋戰略:主攻方向正確,政治策略得當

忽必烈滅宋戰略:主攻方向正確,政治策略得當

原標題:忽必烈滅宋戰略:主攻方向正確,政治策略得當



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窩闊台、貴由及蒙哥雖然開功顯赫,但都沒有完成攻滅南宋之終極目標。尤其蒙哥之戰略,意圖派忽必烈從西部長途奔襲,直下雲貴,然後自南向北包抄宋軍,不想出師未捷身先死,始把攻滅南宋之「最艱巨任務」交於其弟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後,於戰略上一改蒙哥成策,開始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高效的軍事、政治和文化政策:一是把主攻方向選擇在荊襄方向,於宋朝必救之戰略要害圍點打援,於三年之內漸次殲滅宋朝水陸主力,遂奠定最後之勝局;二是其把成吉思汗創立的運動戰術同從中原和穆斯林軍隊學來的圍攻戰術相結合,把漢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和科技發明與蒙古人的民族傳統和驍勇善戰相結合,是以攻無不摧、戰無不勝;三是開始執行「以漢制漢」的軍事和文化戰略,主動提出如果各地漢人能夠投降蒙古,蒙古人必將與漢人和平相處。忽必烈的保證,加上他對漢民的真心善待,贏得了漢人的信任。此後忽必烈進一步推行仁政,為農民提供公共救濟,實行國家控糧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四是忽必烈既保留了漢族的官僚體制,也維護了蒙古人的特權地位。他鼓勵人民追求知識,下令大量印製書籍,修建觀測台以隨時更新天文發現等舉措,客觀上使元朝在入主中原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忽必烈所以能夠征服華夏,根本原因,在於其能適應形勢,基本接納並承認漢文化之主體地位,並進而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和擁護。滅宋戰爭後期,忽必烈能夠于軍事上博採眾長,直取腹心,是鑒於宋朝之文化力量過於強大,必攻其心腹才能震蕩肢體邊緣,反映了忽必烈因時因情因機而度勢之明。然而,畢竟以蒙古族為主體的統治階層在政治文化治理方面與兩宋反差太大,尤其是其以征服者之心態,既不願意降低身份去學習漢文化(整個元朝諸帝,只有忽必烈略通漢語,以此也可明證元朝於中國的殖民性),又不願意客觀承認漢文化的優勢所在,是以在元朝統治期間,漢文化除了發展起更加通俗易懂、具有鄉土文化特點的「元曲」之外(因為蒙古人對中國廣大鄉村的統治力有不逮之原因),更無其他可以論說。但其中,確已包含著中華文明逐漸衰落的文化因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兵博薦讀:千百年眼(卷四)——漢高祖尊母不尊父
岳飛恩師宗澤:臨死但記未過河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