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知技術、人工智慧加快智慧醫療落地

感知技術、人工智慧加快智慧醫療落地

眾所周知,我國已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形成了「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局面。目前已擁有2.41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同時還有近4億慢病患者。而「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 「久治不愈」的「頑疾」。

因此,帶著如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當前我國醫療行業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方向,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有哪些促進作用等多個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長期從事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產業研究的九三中央科技委員、中國感測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教授,以便從智能化感測器、可穿戴設備、家庭智能終端、服務型機器人等技術與產品在醫療服務中的創新應用,以及市場化的服務模式創新、產業化與服務生態體系建設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抓手和突破口。

凸顯優勢 惠及民生 多方獲益

記者:根據我國當前醫療體系現狀,談談推行智慧醫療的意義與必要性。

郭源生:長期形成的「重醫療,輕預防;重城市,輕農村;重大型醫院,輕社區衛生」現象和人為製造的三級醫院體系,使得醫療資源匹配差別過大,全科醫生、高端醫療設備等軟硬體資源配置和流向嚴重偏離,而且過於集中,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無人問津。這種盲目崇拜硬體裝備能力的認識偏差和錯覺,形成了患者越集中,醫療資源也越集中的惡性循環,醫患關係持續緊張。經過長期積累,呈現出分級診療、醫藥分離、醫生多點執業、醫保支付監管、醫療資源匹配和均衡化等醫改的五大突出難點和痛點問題亟待解決。

從宏觀層面看,伴隨著「十三五」規劃實施,「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以三醫聯動、醫藥分開、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為核心的平台架構和體系建設,將成為深化醫療改革有效手段和實施方向。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通過可穿戴設備、家庭智能終端、服務型機器人,結合遠程醫療綜合服務平台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應用,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實時互動,形成對人體生理參數指標,尤其是非正常生理指標的抓取和個性化、差異化對比,以及多目標、多維度的實時監控與量化管理,逐步推進疾病預防、病情診療、健康管理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有效分流。智慧醫療平台是信息技術結合醫院各種醫療資源,進行有效融合的創新平台。

記者:如何建立智慧醫療的體系架構和平台系統?在整個服務鏈中由誰主導?運營主體由誰承擔?商業模式如何形成?

郭源生:智慧醫療體系架構是改善和解決當前「看病貴、看病難」有效途徑,也是醫生多點執業的功能平台。以醫院為主體,數據運營與服務為支撐,把多家實體醫院的功能與服務延伸到雲端,平台上接三級醫院,下連基層醫療機構,或患者個人和家庭會員,形成「實體醫院+虛擬醫院」架構,達到線上線下、院里院外的優勢醫療資源整合。實現視頻看醫生、遠程心電/影像/檢驗/病理、實時遠程會診、診前/診後雲隨訪、全程雲健康管理、雲支付、雲配送、雲預約、雲挂號等醫療信息化功能。也可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諮詢與管理服務,實現醫療服務模式和職能的轉變,拓展醫療邊界。

在整個醫療服務鏈中始終體現出醫院的主導作用,數據運營商提供信息技術的支撐與服務,使醫療數據分析與安全管理的專業化,形成在區域和政策推動下,醫療與信息不同專業人員的技術協同創新機制,深度挖掘各種類型的人體生理參數量化指標與病理癥狀關係等數據分析模型,也為全科醫生的精準醫療提供數據支撐。

目前,我國智慧醫療已經形成基本理念的共識,在醫院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個人健康檔案信息化服務功能完善、遠程醫療的專業化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平台商業化運營服務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隨著移動智能終端功能不斷拓展,實現「未病先知、未病先治」理念上,逐步體現出良好的效果。

共性技術支撐 平台基礎保障 人工智慧必不可少

記者:智慧醫療中的核心技術有哪些,其應用中存在哪些具體問題?

郭源生:智慧醫療是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包括智能醫院服務、區域醫療交互服務和家庭健康服務等基本內容。是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行業的典型應用和高級階段。物聯網相關聯的感知技術、移動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數據處理的計算機技術,以及公有/私有雲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技術等都是智慧醫療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共性基礎技術和基本保障。

在患者診療、慢病監控、健康管理三個環節中的人員需求各不相同,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個人健康隱私信息安全,醫院及醫師線上、線下診療職能與職責、醫患關係處理等政策法規監管與保障。二是產品市場准入條件、專業技術與服務標準。三是各種醫療與平台基礎技術協同創新投入。四是平台各資源方在市場化服務中的定價機制、利益分割。五是醫療服務運營規範與監控、醫保政策適應性。六是醫療健康知識普及與培訓、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人才引入管理規範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進一步細化、規範和突破。

記者:智慧醫療對感知技術提出哪些要求?國內感測器企業如何滿足市場需求?

郭源生:毋庸置疑,人體的血壓、血糖、血脂、血氧、脈相、心電、腦電、皮電、體溫等生理參數指標和變化趨勢,都帶有健康與否等重要信息,是健康大數據的主體和醫生判斷病症基本依據。如何準確、有效、持續獲取這些指標,對於非專業人員和醫生根據病理判斷疾病突發與癥狀都具有重要作用,而擔當數據採集功能的唯一產品就是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

例如尺寸僅有2×2毫米微型牙齒貼片感測器,由可感知鹽或乙醇等成分的聚合物薄膜組成,將正在咀嚼的東西或口腔狀態信息傳遞給移動或家庭智能終端設備。感測器傳輸的射頻波的頻譜和強度表示各種特定信息,使用環境中的射頻信號作為能源,因此它不需要電源。無論是被測對象飲酒,漱口水或喝湯,還能通過檢測營養物質分析出被測對象的飲食情況,可幫助研究人員發現飲食攝入與健康之間的聯繫,從長期積累的數據中分析出飲食對慢病產生的影響。

智慧醫療平台必將大量使用各種物理、化學、生物感測器,為感測器企業提供了市場機會,關鍵是需要建立醫學專業人員與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協同創新機制,互相彌補專業知識欠缺,尋找、研究、解決人體生理參數採集中的交叉性問題。逐步研發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感測器產品或多參數檢測的系統集成產品,例如可穿戴設備、醫用家庭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型機器人。

記者:智慧醫療和居家養老服務中人工智慧技術怎麼應用,其信任如何建立?

郭源生:醫療是一個專業性極強,並依靠大量數據分析和專家經驗的行業。所謂診斷,是依據病人各種化驗、影像等生理參數數據信息,結合醫生個人經驗分析判斷與過程處理。首先,人工智慧特別適合快速高效處理海量數據,尤其能夠分析出人無法察覺的數據差異,而這點差異可能就決定了對疾病的判斷;其次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可將專家經驗轉換為演算法模型,使得專家經驗實現低成本複製,大量的基層醫療機構因此可能更方便地用人工智慧專家進行診斷,特別是對多種慢性病患者提供實時記錄、輔助診療、動態預警、在線指導、精準診療、動作提醒等一系列疾病篩查、健康檢測、監測和管理解決方案,這將有效支持分級診療的實現。在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入下,國民將有望享受人工智慧+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專科醫生完整協同的三級系統化醫療服務,為居家養老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當然,人工智慧技術進入醫療行業,面臨醫療責任等諸多挑戰,建立信任是關鍵。信任建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技術標準與法規體系是否健全。需要制定出產品性能指標體系和行業應用標準,明確其能夠達到或超過醫生水平和要求。比如病理識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等量化指標。同時還要制定相應的責任處理規則,明確醫生、醫院、供應商等責任歸屬原則與風險,才能市場化商業應用。二是職責處理與監管責任是否明確,責任主體應是平台而不是個人,例如以醫院為主體的平台責任方就是醫院而非醫生個人,以企業為主體的平台責任就是企業。病人付費給醫院治療,用了院方提供的人工智慧服務,出現問題時應由院方對病人全權負責。消除「出了事找不到人」的顧慮。同時還要明確第三方鑒定機構和司法訴訟流程,確保問題追究的完整性。三是數據信息與個人隱私保護是否安全。診療過程產生大量私密性較高的個人健康數據信息,一旦泄露會對個人聲譽乃至安全產生風險。因此,需要有嚴格、縝密、明確的使用規則和管理流程。比如簽訂相關的數據隱私保密和處罰措施協議,各種數據信息未經本人許可不得作其他用途等。

在疾病診療過程中除治療外,心理、情感疏導也至關重要。目前的醫療患資源稀缺的情況下,醫生很少會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和疏導,也是醫患矛盾誘發因素之一,人工智慧技術恰恰可以彌補這種缺憾。藉助對病人個人情況的連續記錄和洞察,有望提供個性化輔診和陪護服務,從而成為醫患情感信任的有益補充。同時,可彙集國內外各類專業醫師和醫學專家經驗與技能,特別能夠在中老年、失能半失能、重症康復和亞健康人群等慢病診療與健康管理中發揮優勢。因此,推動家庭服務機器人發展是未來的一大重要方向。期盼未來每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專屬「智能醫生」,病人不再擠破腦袋尋找名醫,醫生也不必心力交瘁地加班治病。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一天正在走來,相信不會太遠。

抓好頂層設計 分步實施內容 迭代提升完善

記者:我國智慧醫療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和萌芽狀態,您認為國內開展智慧醫療對策?

郭源生:建立以區縣級人民醫院為主體,分設三層體系架構的區域化智慧醫療綜合服務平台系統,稱為區縣級智慧醫療服務中心或xx雲醫院。彙集轄區醫院、醫生(院內外)和主要醫療設備與設施等資源,結合醫保政策管控,醫療大數據監管,技術培訓與指導,系統建設、維護、升級、管理等,提供醫療資源配置與管理等線上和線下醫療服務功能。鄉鎮、街道辦等社區醫療機構設立區域二級子系統,按照分級診療要求提供慢病監測、檢查與管理職能;轄區內的藥店、診所、企事業單位、村級醫療機構、重點家庭和個人為三級醫療數據節點,按照參保會員制方式,結合相應的可穿戴、檢測與化驗設備提供常見癥狀、慢病日常參數檢測、公共衛生健康數據採集等工作。平台不僅可以提供區縣醫院或國內知名醫學專家在線診療服務,形成診療、藥店、診所等就地處方、拿葯或網路藥品配送到家的全程服務鏈,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使得醫療資源下沉到三級的任何一個醫療網點和註冊會員個人。同時,對於慢病趨勢變化遠程檢測、監控、指導與數據管理更加及時、有效、便捷,通過智慧醫療綜合服務平台,實現了分級診療、醫生多點執業、醫藥分離、醫保等數據結算,醫院智能轉換等醫改五大難點問題,解決了患者看病貴、看病難的痛點問題,也成為全民健康監測與管理的有效方法與途徑,讓醫療服務體系不再孤島化,醫療技術與數據信息不再碎片化。

智慧醫療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做好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完整設計、分步實施的智慧醫療建設規劃。循序漸進、規範標準、培訓指導、不斷提升尤為重要。使得智慧醫療真正成為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項惠民工程。目前上海徐匯雲醫院已經運行多年,惠及國內百萬級個人與基層用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國內智慧醫療專業化綜合服務平台的成功案例。

據業內權威機構統計分析,我國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產業未來5年,僅硬體產品就將形成8-10萬億元,結合養老健康服務可達到30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足以支撐醫療服務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也為業內相關企業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

記者:對於平台體系機構建設和技術創新應用有哪些建議?

郭源生:智慧醫療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融合體系,涉及的技術領域廣泛複雜,缺乏行業規範標準。應該在政府主導下,設立專業管理機構,針對平台核心技術難點與問題、產品技術工藝、市場運營與服務模式,產業發展路徑與趨勢,加快制定出相應行為規範和技術標準。

建議省、市政府選擇條件不同的地區建立「數字化醫院+雲服務」模式,建立以區縣中心醫療機構為主體的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相結合的綜合平台試點,確立區域化的試點試行示範工程,逐步完善推廣。在審核流程、准入條件、標準制定、行業規範等管理政策上有所突破,特別是在醫保認定、分級診療、醫藥分離、多點執業上給相應的政策引導、補貼與支持。

(《中國電子報》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電子報 的精彩文章:

靠譜冰箱怎麼選?牢記這三點就「購」了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人工智慧從「並跑」到「領跑」,需兼顧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

TAG:中國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