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天只用睡2小時、草莓是「最髒水果」……4月科學流言榜來了

每天只用睡2小時、草莓是「最髒水果」……4月科學流言榜來了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新民晚報新媒體 鍾荷

4月,健康話題

又一次成為科學流言的「寵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健康話題敏感

說明大家關注自己的健康

這是好事

然而,不加辨別盲目相信這些傳聞

恐怕上了流言生產者的當了

由北京市科協、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等聯合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提醒大家小心這些披著科學外衣的流言。

1

用「達·芬奇睡眠法」每天只睡2小時就精神百倍?

流言:據說著名畫家達·芬奇不需要整晚睡覺,只要每4小時睡15至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真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達·芬奇睡眠法就是達·芬奇提出來的。達·芬奇本人是否按照此方法進行睡眠也無從考證。

所謂達·芬奇睡眠法也被稱為多相睡眠或多階段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特殊時期或者短時間內用此方法或許可行。比如戰爭時期,人的確可以做到24小時、36小時,甚至48小時不眠不休,但那只是特殊情況下的應激反應,不能成為常態,不具備科學性和普遍性。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都會大打折扣。

當我們無法保證一次完整的6-8小時睡眠時,稍稍打個盹的確可以緩解疲勞,但是持續地採取這樣的方法進行睡眠,並不能達到傳說中的高效休息。而且,想用打盹代替睡眠從而增加工作時間,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這種睡眠方法會破壞人體的晝夜節律,剝奪人的正常睡眠需求。當人無法正常睡眠時,就會導致身心疲倦、情緒焦慮緊張、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應,正常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2

喝活蝌蚪能「強身健體」?

流言:一段孩子在家長授意下喝活蝌蚪的視頻在朋友圈熱傳。視頻中,白瓷碗里有七八條不停遊動的蝌蚪,家長一邊哄騙孩子是小魚,一邊一口一口把蝌蚪餵給孩子。據家長說,這可以「強身健體」。

真相:蝌蚪入葯的傳統,最早來自於我國古代典籍。但食用蝌蚪並不安全,蝌蚪體內有一種稱作裂頭蚴的寄生蟲,如果誤食,會引發嚴重後果。從人體生理學來看,人的消化道是一個密閉的系統,蝌蚪進入人體內就會死亡,但蝌蚪體內的寄生蟲則不會。

寄生蟲的蟲卵可以吸附在人的腸壁上,然後孵化成幼蟲,再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腦、眼睛,並在人腦中遊走,吸取腦細胞營養,發育長大。

裂頭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軟組織內,使之局部呈現炎症、紅腫熱痛。在乳房、眼瞼、胸腹等易發部位,可見到有如雀蛋、鴿蛋大小的移動腫塊,在經手術切除的小腫塊中可找到裂頭蚴蟲體。所以,食用生蝌蚪風險極大,千萬不要盲從。

3

星巴克咖啡含致癌化學物質?

流言: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裁決,星巴克和其他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症警告標籤。裁決的依據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發現含有丙烯醯胺——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

真相:在對食物進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溫加工時,由於食物中的還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氨基酸發生反應,而使食物顏色呈現黃色或棕色,並散發出誘人香氣,這個反應被稱為美拉德反應。

而食品中還原糖和一種叫天冬醯胺的氨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時,副產物中就有丙烯醯胺,其產生量受食物原料、加工烹調方式等因素影響差異較大。當焙烤、油炸等加熱過程超過120℃,食品中就會產生丙烯醯胺,且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形成的量越大。

法院裁決之所以把咖啡和致癌聯繫在一起,與丙烯醯胺的2A類致癌物身份脫不開關係。2A類致癌物即動物實驗中具有明確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結果還尚未定論。

據《食品與化學品毒物學》期刊2010年刊載的《人類對丙烯醯胺安全膳食攝取量的預估》一文指出,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醯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

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日丙烯醯胺耐受量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醯胺含量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產生致癌的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4

草莓再次當選「最髒水果」?

流言:美國非營利環保機構環境工作組織(EWG)列出「12種最骯髒」(Dirty Dozen)蔬果名單,草莓連續三年登頂。

真相:首先,EWG不是權威檢測機構,是美國的一個環保組織,全稱叫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他們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門,也不是學術機構,而是一個倡導環境保護的民間機構。

所謂的「12種最骯髒」蔬果是這個環保組織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農藥資料庫項目(PDP)每年發布的報告所作的一個推薦。PDP每年檢測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量,從1991年開始進行,檢測的樣品量是7千多個,後來逐年增多,現在每年1萬個以上。

在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對各種農藥在食物中的殘留量制定限量標準。按照限量的定義,不超過這個標準的農殘,帶來的健康風險可以忽略。如果農藥資料庫項目的檢測值超過了限量標準,或者檢測到了環保局尚未制定標準的農藥,農藥資料庫項目就會通報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簡單地說,決定這些蔬果是否安全的標準不是「是否檢測到農殘」,也不是「檢測到多少種農殘」,而是「是否檢測到農殘超標」。因為,能否檢測到農殘,跟檢測技術密切相關。現在的很多檢測技術極為先進,從遠處的水和空氣中漂移來的微量農藥,也可能被檢測到。檢測到殘留並不意味著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離開了農殘量和控制標準談危害,完全沒有意義。

根據PDP的檢測結果,常規蔬果中的農殘並不值得擔心。但環保組織EWG不認可「脫離劑量無從談毒性」這個基本的毒理學概念,更不認可「低於EPA的農殘標準就不會危害健康」的共識。他們的評比是基於6項指標,其中5項都是關於「檢出農殘」和「檢出農殘的種類」的,唯一跟量有關的一項是「平均最大農殘含量」,而不顧不同農藥的農殘標準。

所以,「最臟蔬果榜單」並不具備科學性。日常生活中需要記住,不管是「打農藥」還是「不打農藥」,充分清洗、注意衛生,都是必要的食品安全習慣。

編輯:周春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老伯差點上當!10萬元養老錢要買「理財產品」
李強會見台灣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一行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