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哈佛、耶魯大學等四大教育名家的忠告: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哈佛、耶魯大學等四大教育名家的忠告: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不久前,學校又舉辦了一場家長座談會,邀請了各個年級里的優秀孩子的家長,共同來探討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改革。

說是改革,但聽起來有點遙遠了,甚至有點不切實際。這場座談會的目的,主要是看看家長對於現在教育方法的看法。

交談中,有些家長義正言辭地說道:「我認為學校就應該多抓緊孩子的學習,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掌握所有的知識才能有好前途!」

而有些家長則反駁道:「學習不是只是學習知識,同時也要學習技能,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發展。」

更有家長說道:「只要孩子能考上好出好的成績,好的大學,出人頭地,就是好的教育模式。」

這場非正式的「辯論會」,讓我從中吸取了不少,我也開始思考,我們常談的教育,到底應該是教育孩子什麼?

每一個家長,對於「教育」這件事,都十分看重,然而對於如何給孩子教育,教育孩子什麼,我們的看法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區別。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通過學習享受樂趣?

這些看似是我們想要的答案,事實上卻只是對於教育的不全面理解。就在昨晚我在睡前讀書時看到了幾個教育名家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頓時恍然大悟。

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這是哈佛三百多年來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特斯,在某次演講上說得最振奮人心的,也是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一句話。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過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打了,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

在名校眼裡,孩子的眼界就好像一封天然的推薦信,它往往比孩子的成績單來得重要。

例如,耶魯大學錄取學生更加看重孩子的課外活動,麻省理工學院注重孩子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對社區的影響。

而如今,我們判定一個孩子優不優秀,往往不是那些課外積累,不是孩子的課外實踐,不是從外在習得的禮儀知識,而是通過成績單上的ABCD來判斷。

事實上,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並不是說去過多少個國家,多少個地區,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講,這個走出去,就是走出傳統的學習思想和教育模式,這個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觀,以及處世的智慧。

加減乘除不能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取捨,再多的英語單詞也教不會孩子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背得再熟的唐詩宋詞也不能讓孩子講出古詩所蘊含的哲理。

當學習變成封閉的、傳統的樣子,當教育只像程序化的流程般運作時,我們的孩子除了學到了過兩年就忘了的知識外,還能學會什麼?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這句話出自理查德·萊文——一位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年至2013年任職耶魯大學校長。

他是這樣評定耶魯大學的教育的:「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耶魯大學的教育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品質和能力,以品質和能力去勝任未來的任何工作,而不是以一種知識或者技能去綁定未來的工作。

通過品質和能力去勝任一項工作,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主動的人生選擇,而通過知識技能去綁定一份未來的工作,說到底,其實是被動的接受。

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而我們恰恰缺乏的,正是這種學習能力和品質的培養。事實上,教育應該是一項內外兼修的工程,沒有穩定的根基,孩子們如何撐起未來的大梁?

缺乏內在培養的教育,產生的只是工人等級的孩子,而這些孩子,也只是被淺薄的知識和技能填滿的空心球。

我們應該明白,教育應該是教育孩子能力和品質,以及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好的教育是可以讓孩子們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並精通任何學科的。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泰勒·本·沙哈爾教授曾說:「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他有一句話,一語道破了現在的教育理念:「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縱觀現在的教育,有多少正在上課的孩子,在課堂上僅僅是一副軀殼般的存在?許多的孩子不存在課堂上的主動思考,課後的反芻,只是在標準作業流程下日復一日。

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講了一段話:

「人很容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學習,無意識地工作,無意識地上課,失去了自己的思維。」

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不願意自己去思考答案了,遇到不會的題目,習慣性地翻開作業本的最後一頁去查找答案,再照抄不誤。

而網路世界的崛起應該是他們探索答案的最好幫手,然而也只是他們查找標準答案的工具和渠道罷了。

在課堂上不主動思考,在未來工作上還能自己去解決那些困惑的問題嗎?思考的習慣,不是以後遇到了才來培養的,而是從教育開始就要教會孩子們的。

當我們的教育一直踐行著填鴨的模式,當我們的孩子只是在無意識的學習,那麼再多的教育投入也只是付諸東流。

我們應該謹記,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是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教育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自我的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貝貝 的精彩文章:

TAG:書香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