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和禪寺的前世今生

永和禪寺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永和禪寺的前世今生

唐代的儀征縣城一帶,叫白沙,運河從這裡入江,江岸還不像今天那麼遠,也不太穩定,常有水患,影響通航和人民正常生活,景龍三年(709,唐中宗李顯的年號),來了一位「泗州僧」,決心在這裡修建七級佛塔。

這位「泗州僧」的姓名和法號已不可考,但是佛塔是他倡議修建的。縣誌記載他「道行精嚴」,具備「大法眼」,為什麼選擇了在此地建塔?原來,唐代儀征已經是漕運樞紐,南方各省的糧食經長江從儀征中轉進運河,由於當時這裡還是長江入海的喇叭口,廣陵潮波濤洶湧,船舶運輸風險很大,翻船擱淺事故頻發,泗州僧考察本地山川地勢、風水形勝,認定必須建寶塔鎮水壓邪,保一方平安。於是就在這裡建起了七級浮屠,並且在塔後澄江橋附近創建了永和庵。

從景龍三年算起,永和庵創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多次變故,《道光重修儀征縣誌》記載較大的變故有:

唐朝景龍三年(709),泗州僧創建。

北宋崇寧(1102-1106)中,僧道堅復建,賜名「報恩光孝禪寺」。

北宋政和(1111-1117)中,改名天寧禪院,後面還有個楞伽庵。

南渡後(1126),迭經兵火,寺塔俱毀。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更號天寧萬壽禪寺。其後經亂,寺塔俱毀。

明朝洪武初年(1368-1398),僧法剛復建,塔下塑僧像,志第一開山。

明朝永樂初年(1403-1424),智韶繼葺寶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

明朝嘉靖(1522-1566)中,僧會、佛衡重修,增飾重門,巋然叢林之勝。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浮圖災,僧法成、法晟重加修造,易以金錐。

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眾商江漢吉等重修。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塔又焚,二十七年(1688)重建。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6),程志伐重建佛殿。

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僧性善暨邑人方嶟、方元鵬等建藏經樓、方丈室。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縣衛晞駿新拓山門地基,以肅歲時朝賀;僧圓智募修觀音殿,並增建樓五間。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塔。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募建大悲樓、地藏樓。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佛殿及廊廡,塔亦新之。

清朝嘉慶九年(1804),僧慧白募修塔及山門。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李玉祿、鄭兆穎等率僧昌持,募眾紳商,督修寶塔、前後殿宇,張式均裝塑佛像金身寺內,又並收水月庵作下院。

1994年版《儀征市志》記載,清朝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後,海一方丈、法慈監院、僧了緣重建天寧寺。

至清朝光緒年間,有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寮房、客堂、方丈室等房屋182間。民國時期,常住寺僧近20人,有寺田712畝。

看了這長長的修建清單,感受到了僧眾信徒們的堅定信仰和屢毀屢建的不屈意志,也領略到了世事變幻滄海桑田的無奈,真是佛主欲問興衰事,一樣悲歡逐逝波啊。

天寧寺(永和庵)今已不存,但天寧寺塔卻巍然依舊。寶塔位於儀征市區工農路與前進路交匯處,西北方向與鼓樓隔河相望,西側有儀徵文化名人盛成故居,東鄰儀征古代著名文化遺址儀征縣學和樂儀書院。天寧寺塔的塔身外部原來為正八面形仿樓閣形狀,每層都有迴廊,塔體內部為正方形,層層收縮,交錯上升,原有剎件、腰檐、平座等,可惜已毀,現僅存一磚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現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寶塔,是來儀征觀光的必到之處。2002年10月,天寧寺塔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保單位。



【天寧寺塔】

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留下了美麗的故事和優雅的詩篇。

帥國華《真州史話》介紹,與天寧寺關係最為密切的名人是蘇東坡,他老人家一生到真州至少有三次,第一次來就與天寧寺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八月,這一年蘇軾離開了謫[zhé]居五年的黃州到了金陵,與兩次罷相、寓居半山園的王安石相會,又應朋友之邀到真州小住,蘇軾在給王安石的一封信中說,我開始想在金陵買田,以便時常陪您散散步,在鐘山腳下養老,沒能如願。現在在真州一住已有二十多天,每天縈繞在腦海里的事,還是買田,這回不知道能不能成。在真州置業也蠻好的,如果買成了,我在真州安家,坐船來往金陵很方便,見到您就不是難事了。從這封信可見,蘇軾曾打算定居真州。後來他另一個朋友滕元發任湖州太守,為蘇軾在陽羨(宜興)物色了一塊地,勸他去宜興定居,所以蘇軾改變了在真州定居的主意。

蘇軾全家暫住在真州州學裡,他本人還到真州天寧寺後面的楞迦庵僧舍里抄寫《光明經》,隔壁的牆院內有一口水井,蘇軾閑暇時打這井裡的水煮茶,「喜其清甘」,感覺很好,為此井題名:「慧日泉」。

這個慧日泉至今還在,只是天寧寺解放後變成了油米廠,改開後變成了「近水樓台」樓盤,慧日泉被圈至該樓盤內的一個角落裡了,不認真尋找您還就找不著。臨街的飯店原來起個名字就叫慧日樓飯店,曾經紅火了好一陣子。



【慧日泉】

1994年版《儀征市志》人物篇,介紹了天寧寺了緣和尚的故事,全文如下:

僧了緣(?-1938),原名法果,號展空。出生於直隸保定農家,俗姓陳。生性魯,拙於言,入塾識字過目不忘,且膂(lǚ)力過人,喜聽佛家事。道光元年(1821)入河北慈雲寺披剃為沙彌,經兩年受戒為僧。研習法華、金剛等經有造詣。南遊河南登封縣參謁名剎少林寺,學習五拳十八式武藝,練羅漢真功,均得神髓。道光二十年,到淮安旦燈寺掛單,任職十餘年,收錄弟子甚眾,渡江到寶華山慧居寺求第二次戒,苦修數年。

太平天國軍興,避戰亂,為行腳僧,雲遊各地名山。經過儀征天寧寺,時寺已毀於兵火,海一方丈、法慈監院邀請了緣共同重建天寧寺。了緣帶頭做粗活重活,搬運磚木土石,夜晚擔負守衛。竣工後留在本寺,負責僧寮房,新來僧眾不知其法名法號,因是寮房元首,都喊他為寮元,以後遂諧音為了緣。

他住寺內天王殿旁一間小屋內,每天只吃中午一餐,專管開關大門和打掃寺內外大院,並種菜提水。每天手執彎勺,在大街小巷把地面破磚碎瓦不停地撂到路旁亂磚堆上,直至一百多歲,每天掃街拾磚不息。

民國初年,一日晚上了緣作少林武術表演,如蛺蝶穿花,飛走跳躍,令人目不暇接,又善打金錢鏢,能以銅錢於百步外擲滅燭火,而不碰壞蠟燭。好事者於深夜把天寧寺內東西兩隻石井欄(每隻300多斤)和八九百斤重巨石堵住寺門,了緣一臂挎一井欄送還井口,巨石亦被背回原處。

天寧塔上長一大樹,眼看要擠壞塔頂,方丈對了緣講及此事,幾天後,塔頂大樹居然不見了。

民國二十七年(1938)八月二十四日夜,了緣圓寂,面色宛如生前。檢點遺物,發現其年輕時出家戒牒上蓋有許多州縣官印和各寺院印記,註明其出生於清嘉慶六年(1801),由此得知了緣享年138歲,出家為僧118年,在儀征天寧寺72年。遺體火化後葬於新城北面天寧寺祖塋,並立碑墳前,碑文為鮑貴藻所撰,碑現存市文化館。

縣誌上記載了三首天寧塔的詩。

戴桐(宋末元初說文大家)詩:


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攜歷絕巔。

面面翚飛閑日月,重重硉兀鎖雲煙。


南來王氣金陵滿,東下長江碧漢連。


披豁翛然塵慮滌,恍疑身在鬥牛邊。

廖道南(?-1547,蒲圻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登塔》詩:


寶鏡開名勝,招提隱化城。


回欄飛白日,復磴走元英。


二水浮沙渺,三茅鶴洞明。


參差萬樓閣,天外落鯨聲。

陳沂(1469-1538,上元人,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詩:


我昔真州寺里游,曾登雁塔臨高頭。

上瞻西北星辰滿,下俯東南江漢流。


一從駕鶴瀛洲去,縹緲飛樓十年住。


回見紅塵隔彩霞,至今猶記題詩處。

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每逢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重修或修繕寺廟,就會被提上日程、付諸實施。儀征天寧寺解放後改成了油米廠,2003年左右被全部拆除(寶塔尚存),原址上建成了「近水樓台」樓盤。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教群眾要求重建天寧寺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然而在原址上復建,已是不可能的了。

兩會(2018第十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2021世界園藝博覽會)落戶儀征的喜訊,為重建天寧寺提供了契機,經過數年籌劃,重建終獲批准。2017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五台山妙江大和尚應邀來到儀征棗林灣考察,他建議,恢復天寧寺在唐朝初建時的名稱,並欣然提筆:「永和禪寺」。

2017年4月,由妙江大和尚親自推薦、曾在全國多地寺院參學並任山西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的惟證法師,鄭重地接過儀征市佛教協會的聘書,正式駐地永和禪寺,推進寺院的規劃建設。

以惟證法師為首的籌建處給出的建設方案:寺廟背靠大銅山,面臨白鷺湖,總體建築風格沿用唐風,綠化美化與棗林灣即將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風格一致,充分體現江南園林特色。



【永和禪寺規劃圖】

2017年的夏天,永和禪寺大雄寶殿奠基,一期工程為山門和大雄寶殿等,預計將在2018年的秋天建成。


【建設中的永和禪寺】

2018年3月18日,永和禪寺舉行了大雄寶殿上樑祈福法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江大和尚主法,隨著大和尚一聲「升!」,大梁緩緩升起。



【上樑】

永和禪寺所在的銅山小鎮禪修區工程同步啟動,儀征市副市長丁雪海,棗林灣副書記張國民、張衛國,民宗局局長趙有海,永和禪寺功德主代表徐健出席了儀式。

(本文後半部分文字和圖片由棗林灣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儀征事 的精彩文章:

千載美名樊公店
探訪儀征古迹之塔影王家祠堂

TAG:儀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