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直言不諱:中醫就要有中醫思維

直言不諱:中醫就要有中醫思維

作者/雒曉東

導讀: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是一樣的概念?某個葯可以降血壓,某個葯可以抗感染這是不是中醫的思維?

作者直言這些都不是中醫的思維,中醫思維應是以證候為核心,然後闡述它的病機,再思考怎麼治療的辨證體系。

直言不諱:中醫就要有中醫思維

中醫就要求有中醫思維,我們現在臨床上接觸的西醫太多了,基本是中西兩套並行,我們的中醫藥大學就是這樣培養的,病房更不例外,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中醫院普遍的一個情況,但像南韓、馬來西亞的話,他們的中醫師就只能開中藥,沒有西藥處方權,開化驗單的權力也沒有,我們中國中醫將來怎麼走,至少還要好多年的探索階段。

但說到中醫的話,至少要保持我們的中醫思維,就是以證候為核心的辨證體系,不要認為,某個葯可以降血壓,某個葯可以抗感染,不要用西醫思維代替中醫思維,我們要以證候為核心,闡述它的病機,然後思考怎麼治療。

不要把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去對應,我們說中醫的「肝」,就知道是主疏泄、主藏血的「肝」,而不是說肝炎、肝硬化的「肝」;講到「心」,我們就知道心主血脈,主神明,開竅於舌,汗為心之液;講到「脾」,就知道是主升清,主運化的,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要和西醫對應的話,我們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所以要搞清楚,中醫是個「氣化結構」,是個「功能結構」,我們主要是調整它的功能,我們人活著,他的五臟六腑都在,人一旦生命結束,那麼五臟六腑也就沒有了。西醫就不一樣,人死了,他的肝還在,他的心還在;但中醫的話,人死後他的心就不存在了,就沒辦法主血脈、主神明了,肝的疏泄、藏血功能也沒了,脾的運化、升清也沒了,所以中醫是個活體的結構、氣化的結構,功能佔了大部分,決不能和西醫一一對應。

我們知道中醫和自然界是一體的,惲鐵樵就講過「中醫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肝氣通於春,心氣通於夏,脾氣通於長夏,肺氣通於秋,腎氣通於冬。

我們中醫不能把人體看成本身的結構,而是天地人一體的「氣化結構」,每一時刻機體都是和天地宇宙相通應的,那麼秋天要養什麼、冬天要養什麼?

秋天要考慮陽氣不降了,冬天要考慮陽氣不能潛藏了,要根據季節變化去用方,要因時因地考慮問題。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我們中醫要考慮所有病理都是生理的失常,比如「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我們知道「腹滿」就是脾的運化功能不行了,中焦氣機阻滯,胃氣上逆就「吐」了……

就是告訴我們要用病理去推生理,然後用中藥來調整生理功能,而不是簡單的方證派,「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就桂枝湯,一定要思考生理是怎樣的,然後用中藥來恢復正常功能。

如果是經方這方面的話,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是用六經統萬病的,所有時方、內外婦兒都可以統括其中,但現在還不大現實,我們所有大學教學體系還是以內科為主的、以病為綱的這樣一個體系,比如說感冒、頭痛,下面分幾個證型。

但這樣有個非常大的害處,就是把我們的學生教死了,只知道頭痛有內傷外感,然後分八個證型,然後根據這些證型去用藥。

前兩天,劉先生來廣州,我們一起交流,他正在搞一個「全病機辨證」,舉個例子,比如你胃痛了,那麼這個胃痛會不會有表證,會不會有里證?有沒有寒邪,有沒有燥邪?就是每個病都是全病機辨證,他正在出這樣一個著作。

我們現在的內科教材是不太成功的,使得我們的學生出來只會按圖索驥,只知道那幾個證型,對著證型來開方。

但實際上中醫是千變萬化的,因時因地、千人千方、一人一方,不可能像頭痛就只有八個證型,簡單來說,像《證治準繩》光中風的方子就九十二條,但我們中風也就十來個證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我們教材把學生教得太教條化了,出來的水平普遍不高。

我還是強調大家要用六經統經方,否則的話,所有的經方在人的腦里就會成為一盤散沙,用六經為綱就能把經方掌握得比較好,用生理帶病理,六經基本把人體所有生理都概括了,所以才能闡述所有的病理機制。

太陽不只是手太陽、足太陽,也把小腸、膀胱概括進去了,十二經就把我們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體九竅全都概括進去了,所以六經是臟腑經絡等人體全部功能的概括,所以要實現生理統病理的話,還是要把我們整個人體的機能搞好,用六經統經方,把六經看成生理的六經,而不是看成六個條框,或說六個症候群,應看成六個生理的結構來調整。

關注本源秘境,為生命賦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行路線圖 的精彩文章:

斷舍離——成長的第一步!
看漫畫學算命,漫畫解析——八字命理之推算規劃

TAG:修行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