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什麼讓戰爭片很「燃」-淺談《紅海行動》

是什麼讓戰爭片很「燃」-淺談《紅海行動》

戰爭片通常兩種類型:宣戰和反戰。

涉及到戰爭,必然會涉及意識形態的輸出,例如美國的多數戰爭片《狙擊手》、《敢死隊》等,極大的宣揚美國的軍國主義以及個人英雄主義,部分電影如《黑鷹墜落》和《拯救大兵瑞恩》等通過團隊協作擊敗敵人,但他們無一不是在宣揚美國所謂的人道主義和精英主義,彷彿在對觀眾說:「快看,我們美國多牛逼,只有我打你的份,想打我?沒門。」

中國近年的戰爭片多數屬於主旋律影片,非主旋律的戰爭片我想也過不了審。比如你拍一部日本人把中國人打的落花流水的片子,你覺得能走入大眾視野嗎?不能。就算能,中國人也不願意看的。這裡面有民族自豪感在作祟,人對集體和國家組織是有依賴心理的,我們只願意看到自己人打別人,有誰會高高興興的看別人把你的兄弟打的鼻青眼腫,還拍手叫好,那樣估計你兄弟反過來會把你給揍死。

近幾年,由於國家的扶持和引導,多數主旋律高水準影片出現,不再是以往的手撕鬼子一類的劇情,資本大量進入主旋律市場,一流團隊開始創作主旋律戰爭片,從《湄公河行動》、《建國大業》、《建軍大業》《戰狼2》等,到我們今天的主角《紅海行動》,都匯聚了大陸和香港、台灣等地的一流製作團隊和創作者,以及兩岸三地的明星演員。陣容強大了,不好看都難。

下面進入正題,《紅海行動》為什麼燃?

儀式感

儀式是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程序,離我們最近的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開幕式、都是儀式,儀式讓人產生莊嚴感、神聖感,通過儀式感的營造,我們的情感會被充分調動,激起自豪、驕傲、感動等情感。電影的儀式感常通過畫面的影調控制、人的集體表演和聲畫的配合來實現。

以下都是電影中儀式感營造的畫面,多數為出征、凱旋時的集體影像塑造,通過影調控制,構圖設計(除了第一和第二張,其餘均是採用廣角鏡頭,突出場面的宏大感,包括畫面中幾何圖形的使用,)攝影機運動,升格拍攝等營造十足的儀式感。

說到構圖我們看看這個畫面:

四人組成一個圓形,從中心散開,形成穩固的形象,表明堅若磐石的四人組。四人處在畫面的左部約三分之一的位置,黃金分割點上。從左方投影下來一根柱子,為整個湖面中額圓形增加了直線元素,平衡了構圖。因為所有元素均集中在左部,這時右面出現了汽車的一小部分,平衡了畫面。

緊張感

攝影風格

片中採用大量的手持攝影,模擬戰地紀錄片形式的真實感,以及通過主觀視角將觀眾投射到角色的處境中提升臨場感,配合大量的攝影機的抖動,這樣處理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戰爭的緊張。

攝影師馮遠文對電影的色調把握也非常到位,暗部處理和冷暖色的搭配恰到好處。

快速剪輯和攝影機運動

通過快速剪輯加上頻繁的攝影機運動,影片也營造出戰爭場面的緊張感,廣角鏡頭、長焦鏡頭的搭配使用,小景別大景別的交叉變換,使得電影的緊張氣氛十足。

廣角

長焦

小景別

大景別

對比

對比則是在情感場景中公民的反應鏡頭,戰爭場景中的敵人反應鏡頭來加深觀眾對「蛟龍很厲害」這一認知的認同感,俗話來說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最常見的則是蛟龍開槍,地方倒下這樣的對切,攝影機處於一個客觀的位置來記錄記錄事件,把雙方的反應都投射到觀眾的頭腦中。

例如狙擊手顧順的爆頭場景。

三個顧順瞄準對手的特寫鏡頭,開槍的中景鏡頭,再到對方牆被擊中的升格鏡頭(同時對方狙擊手的槍掉落),血濺到油布上的鏡頭,6個鏡頭一氣呵成,讓人看了感覺十分解氣。注意這裡的幾個變化,一是景別,從特寫到中景都有;二是焦距,長焦和廣角都用了;三是聲音,緊張的音樂,顧順的呼吸聲,都加重了緊張感。16秒鐘的射擊場景鏡頭,就包含了多種電影拍攝的手法。所以拍電影簡單嗎?簡單。拍好難嗎?難。

然後是公民的反應鏡頭,這裡後面的戴眼鏡男的反應鏡頭強化了「我們帶你們回家」這句話的感情力量。

總結

一部成熟且製作精良的戰爭片,反應國家價值觀的同時將戰爭的殘酷也展現的淋漓盡致。劇情就不講了,典型的戰爭片類型劇作,虛構的戰亂國家,上演一出拯救大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戰爭場面展現太多,人物形象不夠突出。

再總結一下,為何這部片子很燃?

第一、用視聽語言製造緊張感、儀式感;

第二、張弛有度,該快的時候快,快的中間有緩慢的抒情劇情讓觀眾喘息,接著再進入緊張的劇情;

第三、用視角強化觀眾的代入感。

希望中國能多出這樣的商業大片,真的很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遊神山 的精彩文章:

TAG:夢遊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