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擦亮「上海製造」招牌,上海電氣憑實力說話

擦亮「上海製造」招牌,上海電氣憑實力說話

歷經33個月的研製後,首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核島主設備福清5號機組堆內構件,於今年4月10日在上海電氣第一機床廠有限公司順利發運。

「華龍一號」 是「中國製造2025」的標誌性工程,也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我們承建的堆內構件相當於核反應堆的堆芯『龍骨』設備,該設備研製成功,標誌上海電氣核電裝備製造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呂亞臣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說。

這是「上海製造」實力的一個縮影。曾經,「上海製造」是一個時代品質的代名詞,在當代製造業技術和產業發展變革的大趨勢下,「上海製造」意味著構建先進位造業樣本和現代新型製造業體系。

怎樣全力打響「上海製造」這一品牌?這是致力於提供綠色、環保、智能、互聯於一體的技術集成和系統解決方案,創造了多項世界領先、著眼於新能源開發應用的「上海電氣」品牌(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斷探索的問題。

「華龍一號」福清核電5號機組全景。圖片來源:新華社

用實力對抗焦慮

上海電氣的實力不容小覷。作為一家大型綜合性裝備製造集團,上海電氣的主導產業聚焦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三大領域,產品包括火力發電機組(煤電、氣電)、核電機組、風力發電設備、輸配電設備、環保設備、自動化設備、電梯、軌道交通和機床等。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電氣誕生了一大批世界領先的創新產品,如首套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三代四代核電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大型海上風電設備、西氣東輸的高頻電動機等。

以「華龍一號」堆內構件為例,是由236類、13487個零件組成,高達11.036米,最大直徑4.188米,重約160噸,採用全球最高標準設計結構精度要求和製造複雜性能,遠超二代改進型核電反應堆堆內構件。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精密加工、焊接、檢測以及裝配,代表了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核島主設備研發和製造的最高水平。

自2015年首堆堆內構件設備開工製造以來,經過33個月的研製,上海電氣第一機床廠順利完成所有製造任務,並形成焊接材料檢測等重大技術創新點18項,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10項,成為中國製造高技術、高標準、高經濟帶動性的典型代表。

2017年,上海電氣榮獲的多個獎項也證明核心產業的技術實力在進一步提升:《高效切削刀具設計、製備與應用》研發項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再熱汽溫623℃高效超超臨界鍋爐研製》研發項目獲2017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滿足孤網要求抗衝擊型730MW 級水氫冷發電機》研發項目、《滿足內陸運輸及國際化需求的百萬千瓦級發電機》研發項目、《火電設備用關鍵大型鑄鍛件系列標準研究和提升》研發項目、《基於低低溫除塵系統的電廠環保島及裝備研製》研發項目均獲2017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作為全球最大的火電設備供應商,上海電氣的百萬千瓦二次再熱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刷新了煤電效率的最高紀錄。」呂亞臣說。他提到,因為技術的進步和環保要求的不斷提升,公司煤電的效率和清潔程度已經可以和燃氣輪機相較。

即便如此,公司的憂患意識仍十分強烈。「上海電氣正處在重要期、關鍵期、轉折期,從一定意義上講,上海電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我們的外部環境異常嚴峻和複雜,我們內部的各種矛盾、各種困難也在不斷激化。上海電氣從表面上看是平穩的、是有地位的、是有規模的、是有影響力的、是受各方面關注的,甚至我們是可以為之驕傲的,但是實際我們面對的困難,面臨的形勢都要超過我們想像。」上海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鄭建華在企業多種場合的會議講話中表示。

2017年,上海電氣按照國資國企改革要求實現了整體上市,資產證券化率水平已超過92%。公司去年總收入為人民幣795.44億元,同比下降10.13%。仔細閱讀財報可知,公司的四大主營業務中除了佔比四成的工業裝備營業收入比上年增加了3.56%,其他板塊如新能源及環保設備、高效清潔能源設備和現代服務業均呈現出不同比例的下降。

呂亞臣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工業裝備的轉型比能源這塊相對好一些,因為覆蓋品類較為廣泛。

「實際上,裝備製造業還是產能嚴重過剩的,存在低價中標現象。對我們來講價格壓力還是非常大的,火電價格和海上風電的價格還在走低,今年也有人大代表在呼籲,不能採取最低價中標模式。不然好的產品用不上,另外沒有效益,在創新和研發方面都會有影響。」呂亞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謀求轉型出路

上海電氣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時期機遇與挑戰並重。從內外部環境看,市場需求受能源結構調整影響,重型機械及煤電等行業「去產能」仍是國家宏觀政策的重點導向之一。與此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跨國公司正加大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戰略布局力度,搶佔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為此,上海電氣致力於實現三個轉型,即加快從傳統能源裝備向高效清潔能源裝備轉型、加快從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加快從單一製造向「製造+服務」模式轉型,通過積極促進產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製造為重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推進高端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

具體來說,上海電氣將進一步聚焦「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三大領域。能源裝備領域將重點發展綠色高效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工業裝備領域將積極推進傳統製造業向智能製造轉變,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集成服務領域將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金融服務。

轉型的重要性也已經深入到了員工的意識之中。

上海發電機廠技術骨幹胡磊立足自己的崗位在內部刊物上分享了感受,「過去生產的大型發電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根本不必擔心銷路,也不太關心利潤,只要能將發電機研製出來就是成功。現在時代已經完全不同,市場競爭很殘酷,用戶需求至上,滿足用戶需求才會有銷量,過去講究大型發電機,當時單一追求質量的時代完全正確,可放在現在,僅僅質量好一個維度是不夠的,必須要性能和價格兩個維度才能生存,這對我們技術條線的人員是個挑戰。」

面對火電機組招標量下滑,原有業務模式不可持續,作為管理人員的范世旺提到,「我們的思路是通過IP技術與傳統汽輪機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汽輪機產品,從原來的汽輪機產品製造商,轉變為汽輪機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提供商,為用戶提供智能診斷、定期檢修改造等增值服務」。

當然,這些核心焦點在於人才的培養和管理,以及新型團隊的建設。目前上海電氣在對標西門子、華為等大公司的制度和文化,比如西門子數字化團隊精細化的分工,華為的強矩陣式的項目管理等。

鄭建華也明確提到企業人力資源部要加強對優秀人才的吸引,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包括對核心員工持股的探索,要讓每位員工鼓足幹勁。「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未來,才會有凝聚力,才會有發展,這樣的企業才能真正做強。」

利用好上海電氣這塊金字招牌對其他中小企業也有益處。「有一些好的小的民營企業在通過我們實現它們的能力提升和市場的覆蓋。有一個民企來找我,說他們做了一個減震的材料,已經開發了十幾年,想要在應用上再開發,與有品牌的企業合作才能迅速推開市場,因此找到了我們。帶上品牌,市場覆蓋面就會大一些。」呂亞臣說。

「上海電氣發展現在正處於非常重要的關鍵時期、轉型時期、決戰時期,我們抓好這3~5年,將會有一個全新的上海電氣,巍然屹立在世界的舞台。」鄭建華在內部會議的發言充滿了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中國發出對外開放最強信號:儘早儘快惠及人民
王毅談所謂「中國威脅論」:不得人心,可以休矣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