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點兵 | 這股武裝力量令東南亞各國恐懼,與中國有關
原標題:南海點兵 | 這股武裝力量令東南亞各國恐懼,與中國有關
最近一年多以來,東南亞地區一直並不安穩,造成這樣的大範圍不安定因素的可不是什麼我們日常所理解的正常國家和軍隊,而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恐怖組織。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9.11」事件爆發,恐怖襲擊與爆炸案在最近20年異常活躍,以至於美國將其稱為「反恐的第二戰線」,該地區的恐怖組織網路極其繁雜,各種恐怖組織內外勾連,互相支持,還暗中與中東地區和中國的「東突」分裂勢力狼狽為奸。
東南亞地區的恐怖組織眾多,其中對該地區嚴重威脅的主要有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祈禱團、伊斯蘭教分離分子;菲律賓的阿布沙耶夫武裝、摩洛伊斯蘭解放戰線、菲共新人民軍;泰國的北大年聯合解放組織和北大年民族解放陣線等。伊斯蘭祈禱團是東南亞地區最具威脅和最大的跨國恐怖組織,自從印尼巴厘島爆炸案後浮出水面,多項證據表明其與中東地區的恐怖組織聯繫慎密,以所在國為襲擊目標,不斷製造恐怖活動。
而我們近些年經常聽到的菲律賓阿布沙耶夫武裝,在與菲律賓發動大規模交火前,其只是一個遊盪在菲律賓南部的的海盜組織。但是,自ISIS向東南亞轉移後情況有所改變。阿布沙耶夫武裝盤踞在菲律賓極其貧窮的地區,在位於菲律賓南部是離馬尼拉最遠的地區,而且一直是主張獨立鬥爭的地區。早在其與菲律賓政府軍大規模交火前,阿布沙耶夫武裝就在巴西蘭省進行恐怖活動,主要通過小規模恐怖襲擊,比如綁架勒索,偶爾也處死一些天主教神父和外國遊客。
當然,很多人認為這些遠在東南亞地區的恐怖組織與我們遠隔千里,對我們沒有什麼威脅,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自「9.11」事件後,海上恐怖主義逐漸崛起,特別是東南亞海域。因為海上環境瞬息萬變,一些帶有戰略要道的地區,比如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和新加坡海峽等等,由於承載著繁忙的國際航運任務,並且都位於群島之內,或者跨立於群島之間,周圍環境還有大量人口居住,缺乏理想的社會治安條件,其狹窄的水道、淺淺的暗礁和成千上萬的小島,使之稱為海盜和恐怖組織理想的犯罪場所。尤其是1000公里長的馬六甲海峽,由於連接著印度洋、南中國海和太平洋,世界上的貨輪、油輪大約有50%都要定期經過馬六甲,每天都要有600多艘船運載著亞洲物產運到西方國家,再將西方製造的各種原材料、物資待會亞洲,特別只得一提的是亞洲的石油進口有一半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
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航道非常脆弱,它們因為具有一些關鍵性的「阻塞點」非常容易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而終端。假如恐怖分子劫持一艘油輪或者天然氣運輸船在海峽的狹窄地點引爆,後果將不堪設想。新加坡海峽的弗士燈塔與巴都貝亨蒂之間的最狹窄點只有1.2海里,是天然的「瓶頸口」,如果那裡有船隻擱淺或者自沉,包括海洋污染和航道阻塞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2001年底,新加坡逮捕了一名伊斯蘭祈禱團恐怖分子,就因為其監視通過海峽的貨輪,其目地很可能就是為了後續的恐怖襲擊做準備。2001年,馬來西亞特別分部粉碎了馬來西亞聖戰組織企圖在馬來西亞海域伏擊美國船隻的計劃;在美國監禁的基地組織乘員法魯克也談到,計劃在印尼干口蘇臘巴亞襲擊美國海軍軍艦;2004年阿布沙耶夫組織對超級渡輪14號發動恐怖襲擊,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與失蹤。
而在2008年「7.5」事件後,由於中國大力打擊「東突」等分裂勢力,大量「東突」恐怖分子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這些恐怖分子選擇向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與孟加拉國等偷渡,以開闢所謂「西南路線」,由於這些國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薄弱、邊境線漫長,這些地區成為了「東突」恐怖分子最喜歡的路線。綜合國外媒體報道,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國都發生過大規模新疆偷渡分子非法越境事件。2014年4月18日,被越南邊防截獲的16名偷渡份子在遣返過程中發生暴力奪槍,導致2名越南邊防警察和5名偷渡份子死亡。這些非法越境事件不僅給中國帶來了邊境安全問題,也給中國帶來了不良的國際影響,更影響到了中國與中國周邊的國際關係。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有4800公里的邊境線,這些邊境線上很多敵方無天然屏障、又無隔離措施,通外境外的小道補給其數。許多邊境地區出現了「一寨兩國」、「一家兩國」和「跨溝出國」的情況,加上領國無法控制邊境地區,更有大大小小數量眾多恐怖組織,這就讓偷渡問題難上加難。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東南亞這些恐怖組織已經出現了超民族、超國家、超地域的特點。而應對方法應該也是超民族、超國家、超地域,甚至是超軍種的反恐作戰。這些年恐怖組織已給東南亞各國造成了不少經濟損失和不穩定因素,如若反恐戰爭稱為各國的政治玩具,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只能停滯不前,甚至往後倒退。因此,東南亞各國,甚至是世界各國建立反恐的統一戰線勢在必行,否則同「9.11」事件那樣的苦果,只能自己享受。
※殲-15戰機製造車間內部照罕見曝光
※解放軍反坦克武器又有「新寵」:八輪底盤紅箭-10反坦克導彈
TAG:中華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