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難啊,寫不好,離俗氣僅一步之遙!
北齊·楊子華·《校書圖》(局部)
幫主:「學《蘭亭》很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養。」
關山月
古琴曲集
陳熙珵
00:00/02:01
經典與生俱來的超凡魅力,
永遠難以替代。
毫無疑問,
當下的臨摹目的和心態改變了,
一方面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資料,
另一方面,
卻再難以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
淺嘗輒止、急功近利。
技術與人心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衝突。
不管如何,
再高清的印刷品,
也代替不了真跡。
如今所看到的《蘭亭序》,
其實是各種複雜因素疊加以來的產物,
王殉的《伯遠帖》,
王羲之的手札,
唐《懷仁集聖教序》,
不同的摹臨本,等等,
從來都是一種綜合印象,
很難有第一印象。
唐以後的人只能從唐人臨摹本中淘東西,
讓人覺得不真實。
《蘭亭序》名氣大,
最神秘、最受尊敬,
同時也最泛濫。
最神秘是因為人人膜拜,
卻未能一睹真容,
普遍缺少獨到理解,
多半是人云亦云,
喊喊口號;
最受尊敬是因為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反倒敬而遠之;
最泛濫是因為名氣太大,
藉助現代複製技術,
粗製濫造,
變成假冒偽劣的工藝品。
臨摹《蘭亭序》,
最終有何種效果,
取決於對《蘭亭序》理解的角度。
如何來定位?
少數人不以為然,
「恨二王無臣法」,
因為大王不過是神話了的圖騰,
後世臨本刻本風格各異,
極盡其美,
用意都是在極力創造一個聖人。
每個人心目中有不同的《蘭亭序》,
都是真實的《蘭亭序》。
臨摹《蘭亭序》,
既是技法,也有精神,
既是符號,也有本質。
很多書家不拘形貌,
進行或臨或創、亦臨亦創的自由嘗試。
從這一點上來說,
《蘭亭序》所帶給書家的啟示,
絕非單純的技法,
其中有複雜的體驗。
從這個角度來講,
被推為「行書天下第一」絕非虛言。
手札、《蘭亭序》和《懷仁集聖教序》
雖有差異,
但也有共同點:
筆法上露鋒居多,
牽引和翻筆,
側勢取媚,
結體自然多變,
不求平正,強調欹側,
不求對稱,強調揖讓,
不求均勻,強調對比。
所以,臨摹時要注重字態和神態的把握,
即外在體式和內在氣質並舉,
甚至是紙筆等細節,
《蘭亭序》所用蠶繭紙不滲化,
鼠須筆極其硬挺,
可以有意識地相近,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求得某種變化。
馮承素神龍本中的細節很多,
包括一些「賊毫」都一一呈現,
其他版本都難以相頡頏。
如果放大了來看,
起收筆和字形中有很多牽絲,
臨習時很多人為此所誤,
形成習氣,
也有的人置之不理,
避輕就重,
更自然一些,
但也容易失去韻味。
再者,
其中有很多的「轉筆」動作,
如「茂、峻、仰、是」等十數字。
三是非常明顯的「重筆」,
一類是用墨濃重,
如「丑、右、足」等字,
另一類是因為塗改,
如「因、向、之、夫、文」等字。
四是有些結體非常扁沓,
如「癸丑」二字,
「癸」字有可能是漏寫了後補的,
「丑」字筆畫復描了,
再如「水、宙」等字。
五是高超的調鋒能力,
捻管轉筆只是其中的一種細微動作,
出現很多「翻筆」,
如「足、欣、大、興」等字。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馮承素有如此高超的摹臨手法,
卻未有第二件作品傳世,
無法與褚遂良、歐陽詢及虞世南一樣,
與個人的其他作品來進行間接對比。
馮承素一生只有這樣一件作品,
來「填補」王羲之的空白。
這也許就是天意。
虞世南的臨本
給人的感覺是字形緊湊,
筆畫瘦硬,
有很多個人的筆意成分,
但一些外在的、可視的細節,
如塗抹、丟漏字等,都完全保留了。
領略虞之筆法的關鍵在於「圓」,
因圓轉而清麗,
因圓融而氣息古雅,
很難把握。
單從用筆看,褚臨本最好。
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秀麗清雅,
褚繼承了虞的一些筆法。
此件臨作相較而言,
個人化的成分更多,
尤其是起收筆,
而鉤畫處理最見風致,
頓挫分明,
彷彿得見老米風致。
更確切地說,
老米確實從褚摹《蘭亭序》中討了很多技巧。
也有考據說,
這本身就是老米偽托。
原帖中有脫漏字的如「崇山」尚有添加,
像「丑」字等已不是很扁了,
全篇的塗抹很隨意,
只求大概,
這是一個明顯的變化,
更注重自我發揮。
歐陽詢的定武《蘭亭序》因是刻本,
用筆更加凝重,
章法疏朗,
字距增大,
楷化痕迹更明顯,
如「茂」字等牽絲不見了,
再如塗改處的「向、之」二字,
完全是楷書筆法。
唐代四家成為後世理解《蘭亭序》的「基石」,原因有三:一是這些大家都是見過《蘭亭序》真跡的,與後人感覺不同;二是這些臨本大多出於皇命,自然非同小可;三是作為書法家的本能,總是竭盡全力將個人的最高水平發揮出來。
有鑒於此,
臨摹《蘭亭序》,
先從唐代《蘭亭序》入手,
以墨本為主,
刻帖作為參考,
而後各家臨作作為進一步取法的參考,
最後寫出自己的《蘭亭序》。
逐一分析了神龍、定武等經典版本之後,
再進一步對比近年所發現的
法藏敦煌文書中的
唐人無名氏《蘭亭序》寫本,
感覺非常鮮活,生氣遠出。
雖說是臨摹,
已沒有那種畢恭畢敬和一絲不苟的態度,
難免也有很多稚嫩和粗糙之處,
卻無精熟跡象。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
是因為很多臨摹《蘭亭序》的人,
因為過於熟練,
最終導致一種「俗化」傾向。
王字之所以難學,
原因正在於此。
一旦在筆法和氣韻上有偏差,
不能脫俗,結果就變俗。
中和雅正和俗氣只有一步之遙。
除此而外,
《收藏》雜誌近年披露了
所謂的《晉碑蘭亭》拓本,
實際上毫無魏晉氣象,
風格多扭捏、削薄,
其中的草率不同於造像或摩崖的率意。
若就藝術水準而言,不足稱道。
我寧願理解成一種民間俗物,
從文獻價值來看待尚有可取之處。
將四位唐代頂尖高手的臨作
和同屬唐代的兩個普通民間寫手之臨作
放在一起對比,
可以看出,差異巨大。
這樣的民間筆跡
若和今天的一般寫手放在一起對比,
並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能夠看出來,
唐朝時《蘭亭序》已流傳廣泛。
但一股的民間大眾,
很難有機會一睹真容。
本文節選自薛元明《千面蘭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愛書法,沒那麼難,
跟我讀幾段《書譜》,
就挺好的。
隨緣點贊
蘭亭·推薦繼續閱讀
※書法中的行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心只追《蘭亭序》,多是死路一條!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