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覺察的胃腸病——腸胃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癥狀。
胃腸道功能紊亂非常常見,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
在各種臟器的神經官能症中,胃腸道的發病率最高,多見於青壯年,以女性居多。
胃腸功能紊亂有很多種表現:
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現有上腹不適、疼痛、腹脹、呃逆、噁心、嘔吐等;
還有些人有下消化道的癥狀,如腹部不適、排便不暢、便秘、腹瀉、排氣增多。
主要還是以上消化道問題最為多見。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潰瘍病、急性胃腸炎、便秘等,都是由不規律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胃腸功能紊亂在臨床非常常見,但是並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
看門診時,常常看到很多患者帶著一沓病例資料,頻繁來往於各家醫院,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的病情,又苦於沒有任何一項檢查可以看到確實患了不治之症,為了求到一個滿意的答覆,他們身心疲憊。
例如,以腸易激綜合征為例,多數患者情緒緊張,就醫時傾訴頻繁,滔滔不止,有的患者將每天的癥狀寫成日記,唯恐遺漏掉任何蛛絲馬跡,使醫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那麼作為醫生遇到此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耐心聽取和分析患者的陳述,仔細進行體格檢查和常規化驗,包括血常規、血沉、大便常規、糞隱血蟲卵和細菌培養、結腸鏡及氣鋇雙重造影,排除結腸癌、炎症性腸病、憩室炎、痢疾等。
如果有持續性上腹痛者應該做膽囊超聲,懷疑胰腺疾患時,應該做腹部CT及澱粉酶測定,懷疑乳糖酶缺乏症時應該做乳糖耐量試驗,小腸粘膜活檢可排除小腸粘膜疾病,結腸粘膜活檢可排除結腸炎。初步診斷為此症後,還需要密切隨訪。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確保診斷無誤。
如果懷疑神經性嘔吐,需要與慢性胃炎、妊娠嘔吐、尿毒症等鑒別,還應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神經性厭食需要與胃癌、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鑒別。
幾種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症
1. 癔球症(梅核氣)
癔球症(globus hystericus)表現為主觀上有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或團塊,在咽底部環狀軟骨水平處引起脹滿、受壓或阻塞等不適感,此症很可能與咽肌或上食管括約肌的功能失調有關。中醫稱為「梅核氣」。
此症多見於絕經期婦女,患者在發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強迫觀念,經常做吞咽動作,以求解除癥狀。實際上,在進食時癥狀消失,無咽下困難,長期無體重減輕的表現,檢查不能發現咽部食管部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物。
2. 瀰漫性食管痙攣
瀰漫性食管痙攣典型癥狀為無痛性的緩慢或突然發生的咽下困難和胸骨後疼痛。
進食場合有其他事情干擾,或飲食過冷過熱均容易誘發癥狀。
癥狀多短暫,持續數分鐘到10分鐘,喝水常可緩解。
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區和上臂,偶有心動過緩和血管迷走性暈厥,有時很難與心絞痛區別。
X線吞鋇檢查可見食管下2/3段蠕動減弱,有強烈不協調的非推進性收縮,食管腔呈串珠樣、螺旋狀狹窄。食管測壓在吞咽後食管上中下段出現同期收縮、重複收縮和高振幅非推進性收縮波,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多正常,可以弛緩。
治療可用鈣離子拮抗劑及硝酸甘油類。內鏡下用氣體或流體靜力擴張器對食管強力擴張,可使食管蠕動恢復正常,大多數病例不需要手術治療。
3. 神經性嘔吐
常發生在青年女性身上,由精神因素引起慢性複發性嘔吐,常於進食後不久突然發生,一般無明顯噁心,嘔吐量不大,吐後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慾和食量,多數無明顯營養障礙。
可伴有癔症色彩,如誇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症性嘔吐。精神治療對部分病人有效。
4. 神經性噯氣
患者有反覆發作的連續性噯氣,企圖通過噯氣,來解除患者本人認為是胃腸充氣所造成的腹部不適合飽脹。事實上,是由於不自覺地反覆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盡。此症也有癔症色彩,多在別人面前發作。
5. 神經性厭食
一種以厭食、嚴重的體重減輕和閉經為主要表現而無器質性基礎的病症。西方青年女性中患病率為10%,我國目前沒有權威統計數字,據估計在青年女性中7%上下。
有如下特徵:
患者常因害怕發胖破壞體形而節制飲食甚至拒食;
在情緒上孤立,迴避親屬;
雖然體重減輕仍認為自己過胖,避免飲食;
進行過度的體育活動;
通過服藥抑制食慾,甚至服利尿葯和瀉藥。
體重減輕甚至達惡病質程度。
患者常有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表現為閉經、低血壓、心動過緩、體溫過低以及貧血水腫等。
神經性厭食病人有多種胃電生理和神經激素的異常,如胃節律障礙的發生增加,胃竇收縮受損,固體食物的胃排空明顯遲緩等,這些紊亂可能與患者餐前飽感、早飽和餐後不適胃脹氣等癥狀有關。
6. 腸易激綜合征
以大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特徵,是最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在西方國家占胃腸病門診的50%。患者年齡多在20~50歲,老年後初次發病者極少。女性多見,過去稱此症為結腸痙攣、結腸激惹綜合症、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等。目前認為如果患者具備以下條件可以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
(1)腹痛,排便後緩解,伴有大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
(2)排便異常。有下述表現2項以上,如排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改變,排便過程異常,排便不盡感,粘液感。患者常伴有腹部脹氣和不適。
基本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
胃腸道功能紊亂治療重點不在藥物,而在於平常的飲食。
只有通過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等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
傳統治療上應用飲食療法、營養支持療法、鎮靜安眠、解痙止痛綜合治療為主,醫生可根據病情對症使用理腸調胃安神劑、谷維素、消化酶、維生素B1、胃達喜、嗎叮啉等治療。
對具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給予抗焦慮或抗抑鬱葯,解除心理障礙。
重要的是採用心理治療,其方法一般是解釋、安慰、疏導、分析、認識、積極暗示和情緒轉移,讓患者真正認識病情、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提高疾病治癒信心。
2.藥物治療
調節神經功能,改善睡眠。根據病情,可選用下述藥物與方法。
(1)鎮靜劑 可給予利眠寧、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眠爾通或谷維素等。
(2)解痙止痛 抗膽鹼能藥物可使平滑肌鬆弛,有解痙止痛作用;如顛茄製劑、阿托品、普魯本辛等。
(3)神經性嘔吐 可用維生素。嘔吐劇烈酌情給予冬眠靈、異丙嗪、嗎叮啉等。
(4)腸神經官能症 便秘可予滑潤劑如石蠟油、氧化鎂、安他樂和植物黏液性物質。腹瀉可用復方苯乙哌啶,或0.25%奴夫卡因灌腸,一日一次,也可用易蒙停。
轉自:胃腸病
作者:常玉英,四川省四院消化內科主任,著名消化病專家。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