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乾時期滿洲人姓氏、語言、相貌、性情、禁忌、教育等問題

康乾時期滿洲人姓氏、語言、相貌、性情、禁忌、教育等問題

姓氏、語言、相貌、性情、禁忌、教育

——康乾時期燕行使眼中關於滿族的幾個問題

趙興元

[摘 要]康乾時期,來到中國的燕行使記錄了他們的所見所聞。這些文字是研究該時期滿族的珍貴資料。在燕行使眼中,一、滿族人的姓氏是個很難把握的問題;此時滿姓正在向漢字姓改變。二、滿語滿文曾一度興盛,但從乾隆晚期開始則出現被漢語言文字替代的跡象。三、一般滿族人「豐偉長大」,相貌因家族而異,沒有統一特徵。四、與漢族相比,滿族人「少文」而「淳實」,有時也因特權而有些霸道。五、滿族禁止虐狗,禁止捕殺烏鴉、喜鵲,也禁止坐西炕。六、滿族很重視子弟教育,通過設立各種學堂為子弟讀書騎射提供條件。

[關鍵詞]康乾時期;滿族;燕行使

滿族是中國的古老民族,也是與朝鮮關係一直密切的民族。17世紀中葉,清朝入主中原後,滿族便成為來華燕行使重點觀察的對象。康乾時期,滿族有哪些改變?還保持著哪些本民族的特性?該時期來到中國的燕行使記錄了他們的所見所聞,這些文字是研究上述問題的珍貴資料。


一、姓 氏

姓氏,是家族系統的稱號。滿族姓氏,是滿族共同體內家族系統的稱號。

儘管歷史上朝鮮與滿族的接觸時間較長,但滿族姓氏仍然是一個令燕行使很關注卻又說不太清楚的問題。康熙二十五年(1686),燕行使吳道一曾對此問題發表看法:「清人本無姓氏,自四五年間皆有姓氏」[1]178。吳道一在這裡說得很清楚:即認為滿族原來是沒有姓氏的。這種看法並不孤立,乾隆二年(1737),燕行使李喆輔在與一位叫趙鶴嶺的滿族人交談時也說:「滿人本無姓,而稱趙何也?」[2]440這條史料說明一方面他也認為滿族無姓,另一方面說明他對另一個問題也很疑惑:「趙」是漢姓,滿族怎麼採用了漢姓?燕行使對滿族姓氏的認識與疑惑,說明相當一個時期朝鮮人沒有搞清楚滿族姓氏問題,當然同時也說明滿姓問題很複雜。

其實,滿族是有姓氏的。滿族姓氏的起源同漢族一樣,也要追溯到具有圖騰崇拜意識的氏族部落時代。氏族部落時期,滿族先祖的每個氏族也都有自己的圖騰,並以這個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族徽。如原散居於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鈕祜祿意為狼,說明該氏族部落先前的圖騰崇拜物為狼。再如世居遼陽的尼瑪哈氏,尼瑪哈意為魚,說明該氏族部落先前的圖騰崇拜物為魚。還如世居寧古塔、那木都魯、哈達、赫圖阿拉、葉赫、黑龍江等地方的薩克達氏,薩克達意為野豬,說明該氏族先前的圖騰崇拜物為野豬,等等。就是說,滿族的先祖在氏族部落時期也因圖騰而有姓氏。《三朝北盟編·女真史》記載了唐末30個女真通用姓氏;《金史》記載了99個金代黑白號兩種女真姓氏;《皇朝通志·氏族略》則記載清代滿族有646個姓氏,加上譜外的33個,共有679個姓氏。[3]可見,滿族先前有姓氏是毋庸置疑的。

從燕行錄所反映的情況看,燕行使基本搞清楚上述問題是在乾隆中期。乾隆二十九年(1764),金鐘正論述過:「滿人大都有七姓,曰覺羅、曰那拉、曰瓜兒甲、曰舒穆鹿、曰傅察、曰巴雅拉、曰薩克達。覺羅,音教盧,即皇帝姓也」[4]220。這裡,金鐘正不僅搞清楚了滿族的姓氏,而且分辨出7大姓。所說與實際情況儘管稍有出入,但大致是正確的。為什麼至此燕行使們才搞清楚上述問題?這恐怕與此前朝鮮人鄙視滿族,其知識分子很少了解研究滿族有關。洪大容以後,朝鮮知識分子逐漸轉變對清朝的態度,開始正視滿族,了解研究滿族,遂搞清了上述問題。

燕行使還關注了滿姓改漢字姓的問題。乾隆二十九年(1764),金鐘正也指出,清入關以後,隨著對漢文化的全面接觸和了解,「順治嫌(滿姓,筆者注)姓字重複,取閱百家姓譜,則趙字首題,遂以覺羅二字強翻漢音,改作趙氏」[4]220。這就是說,在清代,最早將滿姓改漢字姓的是皇族,而且是順治帝本人,原因是在使用漢字過程中,多音節的滿姓顯得有些複雜麻煩。隨著皇姓改稱趙氏,滿族8大姓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喇氏、鈕祜祿氏,也分別以佟、關、馬、索、齊、富、那、郎漢字為姓。如,與李喆輔交談的趙鶴嶺,便是「本姓佟而以國族故從國姓耳」[2]440。康乾時期,正處於這個滿姓改漢字姓的過程中。然而,滿姓改漢字姓並非一帆風順。在改的過程中,曾一度出現混亂。「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則以其名之第一稱之,若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准用二字,不準用三字。」[5]這裡反映的是乾隆中葉滿姓改漢字姓的情況。針對如此混亂現象,同時也出於對改漢字姓後滿族會失去本民族特色的擔心,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頒布諭令予以禁止,諭令說:「八旗滿洲、蒙古各有姓氏。祇因年久,竟有將本姓棄置而習於漢話,如鈕鈷祿姓,竟呼為郎姓者。姓氏乃旗人根本,甚關緊要。今若不整頓,必致各忘本姓而不知」。乾隆帝下令:「嗣後凡有引見人等,姓氏俱於綠頭牌繕寫,」限期一年改正。[6]儘管統治者似乎決心挺大,力行糾治,但還是沒有奏效,改造繼續進行,一直延續至清末。


二、語言文字

滿族先前即有自己的語言。16世紀末,努爾哈赤派人借用蒙古文字創製滿文,以配合語言使用,史稱老滿文。初創的老滿文在使用中出現許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17世紀30年代,皇太極命人對老滿文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創製新滿文。為了推行新滿文,清朝統治者要求滿族人,特別是官僚貴族子弟,從小即學習滿語滿文。統治者還在滿人聚居之地,設立八旗官學,教授滿語滿文,並要求為官滿人,必須能以滿語滿文奏對履歷、擬寫章奏;凡不通滿語滿文官員,俱予嚴厲申斥,甚至不準授職。為了讓滿族人保持固有的民族習性,清統治者三令五申,要求滿族青年學會「國語騎射」。清統治者甚至派一些居住在北京的滿族少兒到寧古塔滿族聚居區去學滿語。為了強化滿語學習,提高滿文在公務中的地位,清統治者甚至要求官吏:「奏御之文皆翻清而進之,宣表之類亦翻清而讀之」[7]390-391。在滿文與漢文對譯中,如果發生譯文不確切時,竟出現了「凡系文字莫不牽漢而就清」[7]389的情況。與此同時,清朝統治者,不斷發布上諭規範完善滿語滿文。自康熙朝開始,辭書和語法書籍陸續出現,對滿語滿文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完成的類書《御制清文鑒》,是滿文詞書中第一部巨作,影響很大。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又派人對《御制清文鑒》進行修改完善。

清統治者的「首崇滿洲」措施,在康乾時期一度收到明顯效果,「自皇帝以下無不學清語」,不懂滿語成為一些漢族官吏繼續晉級的障礙,於是,「漢人之仕宦者亦有不得已學習清語清書者」[8]281。以至於來到中國的燕行使,一時間也產生學習滿語的衝動,因為有時在公務交涉時,中方「有機密不欲泄者,則又皆以清語相話」。這樣,在朝鮮使團中也出現一些通曉滿語之人,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跟隨朝鮮使臣來到中國的玄啟百、尹春咸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滿語,甚至可以與皇帝對話。[7]391特別在東北,學習滿語滿文一時出現熱潮。

然而,從乾隆後期開始,各地包括東北,漢語漢文逐漸取代滿語滿文的趨勢出現了。「清人生長中國者,自兒時皆以漢語成習」,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滿族人生活在汪洋大海般的漢族中間,「其閭巷之間恆用漢語」[8]281,包括東北。乾隆後期,關內冗餘人口冒禁湧進東北,使東北的漢族數量逐漸超過滿族。在這樣的環境中,滿族人走出去與人交往,就不能不學漢語。這就造成「清人後生少兒多不能通清語」[9]289的局面。清統治者清楚地知道,滿族一旦失去自己的語言和習俗,自己的統治就會失去基礎。正像燕行使吳道一分析的那樣:「蓋胡性耐寒耐飢,習於弓馬,勇於戰鬥,此其所以難御也。蘇軾有曰:『夷狄尚禮樂則必亡』。蓋禮樂不可遽然能之,而並與其所長而失之故也。今者清人入中國四十餘年,狃於溫飽安逸,專以射利營生為事,間有以誦讀吟諷為業者,其鷙悍勇剛之氣因已減其十之七八矣。」[1]178儘管清統治者清楚地知道失去自己語言文字的後果,然而,沒有太好的辦法去阻止,最終滿語滿文還是被漢語言文字取代了。

三、相 貌

東亞各國同文同種,各國各民族的身高、相貌大體相似,但由於自然條件不同、飲食結構相異,身高相貌的差別還是存在的。來到中國的燕行使很注意觀察滿族與其他民族在身高相貌等方面的區別。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宜顯就對滿族人的相貌做過如下描述:「清人大抵豐偉長大,而間有面目極可憎者」。他同時也觀察了一般漢人和中國南方人:「漢人則頗加斂飭,外貌亦稍端正。而南方人……而形尖薄。」[7]460-461這是在與漢人對比中對滿族類的描寫。在燕行使眼中,滿族人身材要比漢族略高一些,身體略壯一些。而「間有面目極可憎者」,可以理解為,總體上滿族人相貌與漢族無太大差異,只是粗糙醜陋者要多些。這大概與滿族的遺傳與生活習性有關。滿族祖先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在外漁獵常年經受風寒,皮膚自然顯得粗糙。

燕行使對滿族個體也有描述,如對康熙皇帝與乾隆皇帝。康熙八年(1669),閔鼎重對康熙帝的描寫是:「清主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性躁急,多暴怒」[10]。康熙八年距三田渡之盟相隔僅33年,正是朝鮮朝野普遍仇清時期。在這種氛圍下,閔鼎重筆下的康熙帝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這一年康熙帝16歲,處理政事還在祖母的輔助之下,處於被培訓時期,不大可能是「性燥急,多暴怒」的。閔鼎重對康熙帝的描寫在細微上可能有醜化,但大致還能看出康熙帝的相貌輪廓:眼睛深而小,眼胞浮腫,顴骨有點突出,臉型瘦長,尖下頜。康熙帝60歲的時候,也有燕行使描寫:「身長可七八尺」[9]130,「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9]129「身長可七八尺」,即一米六七左右,在現在算普通身高,在當時就是稍高的。「廣顙,頤稍殺」,額頭長寬了,下頜稍尖,上寬下窄臉型。「雌雄眼」,是說一個單眼皮,一個雙眼皮。腫眼胞的現象不見了,鬍鬚斑白。這是一位老態的滿族人形象。也有燕行使描寫過乾隆帝。乾隆十九年(1754),44歲的乾隆帝「面鐵色,眉目精明,鼻樑小曲,鬚少而髯則疏,頤下殺,耳不大,肌膚膨急」[11]。而73歲的乾隆帝則「面胖而正方,耳珠至腮,一眼微小,眉彩甚疏而厚,黃鬚短少,而無一白。廣顙,大口,隆鼻,豐頤,聲音朗朗如碎玉,真氣動眾,福相盈溢」[7]254。兩次描寫時隔29年,一個中年,一個老年,不能不有些許變化,但基本輪廓保持著,即小眼睛、疏鬍鬚,長臉,尖下頜。燕行使描述的乾隆帝與後來清史學家戴逸教授考證的基本一致:「乾隆帝身材勻稱,豐腆而略矮。身高約1.6公尺(據覲見他的英國使團人員說其身高五呎二吋,約1.6公尺)。臉龐呈長方同字型,兩腮稍削,皮膚白皙,微帶紅潤,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鉤,體態文雅,外表平和」[12]。說明燕行使對乾隆帝的描寫還是很客觀的。乾隆帝與康熙帝相比有許多相像之處,一是小眼睛,二是疏鬚髯,三是寬額頭,四是尖下頜。乾隆帝中年時期還有康熙帝的基本臉型,即上寬下窄型,到老年,下部變得寬闊了。疏鬚髯,不僅是清帝的表徵,亦是普通滿族男人的特點,燕行使看到「路中見男胡,率是疏髯。雖累十百人,鬚髯多少一皆均適,絕無鬍髯被頰者」。就是說,鬍鬚留得都很適當,沒有遮蓋臉頰的。是鬍鬚本身就少呢?還是「頭髮既盡剃,鬍髯亦剪繁略存,以表丈夫耶」?燕行使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燕行使也對一般滿族人做過描述。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初六日,金昌業在等待皇帝召見過程中遇到五閣老。其中2位為滿族,3位為漢族。滿族閣老是松柱和溫達。漢族閣老是李光地、蕭永祚、王琰。松柱「身長而面瘦,頤長,鬚髯疏,眼有神采」。而「溫達短小,容貌古怪而有猛意,面赤,黑須,髯少,一目眇」。[13]乾隆四十八年(1783),李宜萬還在盛京見過和珅及福常安。和珅「年可三十許,身短,面白」。而福常安則「年不滿三十,而身長面赤」。[7]259關於和珅及福常安的描寫,過於粗略。以上四位滿族普通人,除了「髯疏」有點與帝王相似,以及兩人身長外,就沒有什麼太多的共同之處。這說明,與漢族相比,滿族除了身高者可能稍微多一點以及疏鬚髯外,沒有什麼太多不同。

在滿族人身上,燕行使還發現:「無論男女,面麻者絕少」。為何會如此?在朝鮮尚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他們自問「亦豈痘疹之盛不及於我國而然耶」?[14]461中國的痘疹自然也是一樣盛行,那麼是當時中國北方民間有什麼偏方能比較徹底地治癒天花麻疹嗎?燕行使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四、性 情

性,性格、稟性;情,情感,合起來就是人的性格、習性與情感。

燕行使對滿族人性情的印象是多方面的,有人認為,「清人性本良善,少有斗拱」[15]216。也有人說:「清人貌豐偉,為人少文。少文故淳實者多。漢人反是。南方人尤輕薄狡詐」[9]289。還有人說:「清人……羶臭每多襲人,言辭舉止,全無溫遜底氣象」[14]460-461。

上述觀察,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滿族性情。這裡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少文,一是淳實。「少文」,當然指缺少文化素養,主要是指缺少對儒家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對禮儀的把握。而「淳實」則是指淳樸、實在,與人相處不耍心眼,反映在為人處事方面的真實良善,但淳實有時可能也顯得缺少「溫遜」。按照心理學分析,少文與淳實之間,確實存在某些必然聯繫。滿族在歷史上一直堅守漁獵文明,有文字的歷史僅有100多年,這與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漢族相比,自然「少文」。然而,正是這種思想和社會道德的底色,才使得滿族保持了其原始的樸素的不加修飾的與人交往的性格和情感。漢族雖然有幾千年文化基礎,有儒家思想熏陶,但傳統的儒家思想道德規範能培養出文明人,同時也可能造就虛偽與狡詐。因為長期以來儒家傳統道德規範一直停留於道德層面對人們思想成長的激勵,而沒有形成制度性約束。對於自覺接受者,它有約束力,但對不願接受約束的人,它只是一種思想道德壓力。這種壓力久而久之,會讓人的性格發生扭曲,使人形成兩面性,表面謙遜內心變得虛偽。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道德便成為只對別人有束縛力,而與自己無關的東西。這大概就是一些人形成狡詐性格的原因。

滿族「淳實」表現的另一面有可能是生冷、粗野與兇悍,讓人畏懼。滿族的這一面與「少文」有關,也與滿族的生活軌跡相關。當時,一般滿族男子的生活軌跡就是從小騎馬射箭,成人後做官從軍或務農。重武輕文,文化知識攝取不多,還與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有關。因為滿族畢竟是統治民族,享受特權。比如在衙署中,滿族人掌實權,「凡事皆決於清人」[15]214;在農村,「清人諸王以下有勢力者廣設田莊,擇執沃壤,而又從而給負免稅」;在城市,「清人皆乘馬飛揚」,而「漢人不得乘馬,不得佩劍」。[16]等等。這些特權規定不可避免地要讓滿族產生民族優越感。無論如何,在燕行使眼中,漢人對滿族人是畏懼的。燕行使沈之源講過這樣一件事:在薊城外路邊,燕行使正在與一位賣梨的漢族男人商談價錢時,從遠處來一位騎馬的滿人,漢人於是倉皇地中止買賣,將一部分梨無償贈送燕行使,然後將剩餘梨裝入兩袖,匆匆離去。[17]不知是此處不許買賣交易,還是漢族真的畏滿族如虎。正因為漢族心目中普遍畏懼滿族。「故漢人之幼兒有啼哭者,則必稱韃子而懼之」[1]177。亦即用滿族的兇惡來嚇唬兒童。就連燕行使也有滿族人霸道的感覺,俞彥述就曾說:「彼人性甚頑愚。若與使行相逢於路上,則皆橫馳睨視而過。狹路逢車馬,下卒呵禁避路,則略無動意間或有喧囂不恭者。」[8]280

綜上可以說,滿族的性情原本是淳實良善的,只是由於享有特權,有時顯得有些驕橫。


五、禁 忌

滿族有許多禁忌,如禁止虐狗,禁止捕殺烏鴉、喜鵲,禁止坐西炕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禁止虐狗,包括殺狗、吃狗肉、用狗皮等。因為滿族長期從事漁獵,狗乃是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狗還可以拉爬犁,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此外,狗還有看家和軍事上傳遞情報的作用。狗也對努爾哈赤有恩。相傳努爾哈赤先前在逃難中,躲藏在一片荒草中,追兵追及後擬縱火燒殺努爾哈赤。過度勞累的努爾哈赤為跟隨的黃狗所救。因此,滿族即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燕行使在中國看到了滿族人與狗的密切關係:「胡人最重狗。人與狗通宿一炕,甚至共被而卧。路中有一胡人家甚華侈,壁張彩畫,炕鋪紅氈,而狗乃遊行其上……又於領賞日,見狗與胡人相錯於班中」[14]460。狗死後,滿族人不吃其肉,而是將其埋葬。當然,也不允許用狗皮來製作衣服和充當被褥。因此,燕行使看到:「男子所著胡帽及裘,富厚者用貂,其次用羔羊雜獸皮,而不用狗皮」[14]454。

滿族人認為烏鴉、喜鵲均為吉樣之鳥。據傳,滿族愛新覺羅世祖凡察及努爾哈赤均有被兵追趕受鴉、鵲救護的遭遇。因此為報恩,不但以之為「神」不準捕打,而且在祭祀中還要在神竿錫鬥上以碎肉來飼養。

滿族居住的西屋有ㄈ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方盤裝肉、簸箕裝黃米面和炒黃豆面,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

滿族在院內東南豎索羅桿,不得污穢,亦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

此外,滿族也嚴格禁止婦人「入寺廟燒香祈禱。違者論以奸罪。」所以如此,不是什麼習俗問題,而是「防淫褻也」。[8]290


六、子弟教育

子弟教育,是從皇室到平民整個滿族群體都非常重視的大事。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在剛剛繼承汗位後金勢力還不很強盛時,就規定諸貝勒大臣子弟15歲以下8歲以上俱令讀書。祟德年間,皇太極在盛京建立學校,選取博學儒生作為師傅教習滿族子弟讀書。滿族入關成為統治民族後,更是利用天下最好資源來滿足自己子弟的教育。然而,滿族子弟教育的等級色彩十分突出。內廷中的皇子皇孫可進入上書房,接觸最好的師傅,接受最好的教育;王公府第子弟則設有家塾,也可以聘請博學明經之端人正士;有爵或無爵的宗室及覺羅子弟可分別入宗學、覺羅學。一般滿族官吏子弟則只能進入清政府設立的官學讀書。如,順治元年(1644),清統治者即在北京為八旗子弟設立4所官學,順治十年(1653)又為八旗各設宗學,規定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年滿10歲以上者,都入學學習滿文,由滿洲官員充當師傅。在滿族聚居的地方,同樣設立這樣的官學,如,康熙三十年(1691),清統治者在盛京八旗左右兩翼各設官學。每旗選取俊秀幼童10名,入學讀書。上述關於滿族子弟教育的官學,學習內容主要有:一是滿語滿文,二是漢語漢文,三是弓馬騎射。皇族子弟還要學習蒙語蒙文。至於地方的一般滿族人子弟就只能去私塾讀書。他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為博取功名的儒家經典。

康乾時期,來到中國的燕行使看到的學堂有官學也有私塾。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朝鮮使團來到山海關時,在明倫堂右側看到一小室,即是一處官學,「教授六品官,以秀才得選來此」[18]。師傅由政府委派,由政府發餉,毫無疑問地表明,此為政府設立。而康熙七年(1668),朴世堂等人在通遠堡看到的則是一家私塾。該私塾共有學生12人,都「十許歲」。師傅「金啟正,撫寧縣人,家貧,無資,在此堡為人作門館(中國之俗,迎師於家以教,其子弟者稱之門館先生)」[19]。「為人作門館」,表明是受家庭聘請,而不是政府委派。以上兩類學堂、門館,在從朝鮮到盛京的路上也有很多。李宜萬就曾說:「吾所見學堂,可十餘所。殆是我國書堂之類,學徒多為數十人,或五六人,而皆二十以下年紀。所讀之書若非奎壁,則必八股科卷。問其義,率多茫然,不知為何語,專尚音讀,不問字訓。」從李宜萬此段話中可以看出,朝鮮至盛京一路既有官學,也有私塾,學生多的學堂,官學的可能性大,反之亦然;讀書的內容,「必先百家姓,次三字經,次千字文,次大學,先四書而後詩書。四書不讀集注詩,讀賦比興及大旨」[20];學習的方法是傳統的,即先背熟,然後再理解。可見,官學與私塾在學習內容上有不同。官學除了學習漢語漢字,還要學滿語滿文以及練習弓馬騎射。私塾則主要學習漢語漢文,其目的是參加科舉考試從而進身官僚階層。

以上,依據燕行錄我們大致可以從多個側面了解康乾時期滿族人的存在形態,為深化滿族研究豐富內容和提供視角。

參考文獻:

[1]吳道一.丙寅燕行日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9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2]李喆輔.丁巳燕行日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7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3]傅波等.滿族家譜研究[M].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43.

[4]金鐘正.瀋陽日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41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5]吳振棫.養吉齋叢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3.

[6]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李宜萬.農隱入沈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0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8]俞彥述.燕京雜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9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9]金昌業.燕行日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1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10]閔鼎重.老峰燕行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2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348.

[11]俞拓基.沈行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8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149.

[12]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40.

[13]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M].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116.

[14]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5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15]徐文重.燕行日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4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16]孫萬雄.燕行日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8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366.

[17]沈之源.燕行日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18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153.

[18]佚名.閑閑唐燕行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39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228.

[19]朴世堂.西溪燕錄[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3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343.

[20]洪大容.湛軒燕記[M]∥林基中.燕行錄全集:第23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220.

【作者機構】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原文刊載】《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2期P43-48頁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不是只有餃子,在北京一年四季應該這樣吃!
《滿族人的飲食》(一)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