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AI觀點大碰撞,AI對經濟和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

中美AI觀點大碰撞,AI對經濟和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

4月26日-27日,第十屆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在北京召開。以色列工貿部前首席科學家Avi Hasson、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Tom Mitchell、獵豹移動董事長&CEO傅盛幾位嘉賓就「AI對經濟和社會的深遠影響」這一話題展開了精彩的圓桌對話,對話由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大中華區首席代表David Aikman主持。創客貓受邀作為合作媒體到場報道。

現場報道:番茄

(ID:chuangkem) 來源:創客貓

Tom Mitchell表示,在求職市場上有很多AI的技術或者信息的技術都在出現,雖然有些工作會逐漸的被自動化,但是AI和信息技術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工作或新的業務模式。人們可以接受更多的繼續教育,實際上,很多的工作並不會那麼快的去消失。AI在不斷發展的同時,雖然有些工作會去消失的,但是它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

艾維·哈森也認為,技術只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社會經濟發展得更快。尤其是AI的特殊之處,如果參照之前的創新周期來看的話,它更多的體現的是它的速度方面,它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很多技術革新都為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變革,可以參考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的影響。

在傅盛看來,中國政府對人工智慧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而且非常支持,國家希望中國的企業在AI方面加大投入。而且整個政府也給予很大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僅來自於政策的,也會來自於資源和資金上的支持。AI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數據的開放性和隱私性如何做平衡。在這點上我認為中國政府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的,它更願意讓企業嘗試更多的數據的接入,使得整個技術的迭代會更快。

以下為圓桌實錄精編:(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如何看待AI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

David Aikman:最近花旗銀行和世界銀行所做的調查,發現大概35%的工作會被自動化或者是AI機器人所取代,在美國大概47%,在中國是77%,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但AI也會讓社會受益。比如AI可以幫助我們診斷癌症,或者是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型的糖尿病等。大家覺得未來的趨勢會是什麼?AI的發展會朝著對人類有益方向還是不好的方向?

Tom Mitchell:我最近參與了在美國的一個關於自動化工作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有兩點要與大家分享。實際上,在求職市場上有很多AI的技術或者信息的技術都在出現,有些工作會逐漸地被自動化。比如說在美國,有一些工作可能很快要消失了,會被自動化所取代。另外AI和信息技術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工作或新的業務模式。比如說像滴滴和UBER,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它們的這種業務模式如果沒有AI的話根本無法產生的。AI的計算可以讓我們知道乘客在什麼地方,司機在什麼地方,而且中間的等待時間都非常的短。所以可以看到AI它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人們的工作要換的話,我們就需要接受更多的繼續教育,但是有了技術的話,毫無疑問,應該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所以我們會從不同的方面來看待AI吧。

其實這裡面也有個誤解說AI取代了人的工作,你首先要認識到有的工作實際上對你也是一種束縛,比如醫生需要做診斷,同時還需要跟你去討論合適的療法是什麼。我認為將來醫生和過去相比可能會更多依賴於電腦幫助他做出診斷。他可能不再和病人討論使用什麼樣的療法更合適,更多地會依賴於電腦。

所以,很多的工作並不會那麼快地消失,雖然有些工作會消失的,但是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

艾維·哈森:我非常同意您的觀點。除了說替代一些工作,我們首先看一下工作的具體情況,比如77%的工作在中國會被取代。比如像醫生,他們利用AI來進行一些診斷,這樣的話可以更好地診斷,更好地分析圖像影像的一些數據。我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說由醫生或者由機器來提供,而是說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做出診斷。並不是說讓醫生沒有工作做了,並不是這樣的情況。不管單獨使用醫生還是單獨使用機器,效果肯定沒有二者結合在一起好的。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的問題。

另外在AI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技術為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變革,我們可以看一下之前的一些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我覺得人的工作被替代的情況,很多時候實際上是有一點被誇大了。技術很大程度上會使我們生活變得更好,讓我們的經濟更發展。

這裡我想強調下AI的特殊之處,與之前的一些創新周期來比,它更多體現的是它的速度方面,它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比如之前的工業革命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但是它所產生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但是AI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快的,而且帶來的影響非常的廣泛。因為它發生的速度非常快,每一個人都需要據此進行調整,不管是公司也好,使用技術的那些人也好,當然也包括政府,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因為政府需要提出一些很好的解決方案,有些工作被取代了,政府也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解決方案。

傅盛:我覺得看怎麼定義工作本身了,可以說用過去落後的眼光看待所謂的工作,我們才會得出「替代」這樣的結論。事實上,新技術的應用會極大增加效率的,它會產生更多的所謂的工作。從長遠來說,AI一定會使整個社會的效率極大提升,為我們創造更多的繁榮。就像一百年前很少有人想像今天那麼少人種田,但是我們今天吃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

所以從長遠來說,我是極度看好AI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繁榮,還有物質的極大豐富,工業品更高效,更高品質的產生。甚至都不需要錢來換取這些工業品了。所以大家對實體工作的需求是下降的,但是對精神工作或者精神愉悅會迅速上升。

當然從短期來看,就像剛才艾維·哈森這位首席科學家說的,AI進展太快了,所以比較悲催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在很短時間內適應這個變化。短期內工作崗位不會產生大的遷移,當然短期衝擊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我覺得整個社會,企業也好、政府也好、還有專家,大家一起來面對這個事情,用更快速的應變,來保證升級時候的短期陣痛。

微觀經濟層面,如何應對AI升級帶來的短期陣痛?

David Aikman: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微觀的經濟的情況,我們如何來進行調整呢?因為現在社會進行了一些變形,這裡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政府它們也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但是現在不同的觀點都出現了,我們需要來不斷進行演變。我們看到了對於社會來講,它們會有一些擔心,而且對於大學來說它們也希望有更好的未來。幾位有什麼樣的想法,你們對於消費者的期望有著最直接的反映,他們希望你們怎麼進行應對呢?

傅盛:獵豹移動是一家特殊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在今天有5.5億閱讀活躍用戶,80%來自海外。所以我們有機會以中國和全球的視野來看一些新技術的發生。對中國來說,剛才的數字也提的非常明顯了,就是中國有77%的工作會受到影響,中國的很多製造業相關的企業,在這波衝擊當中是非常明顯的。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在移動互聯網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們也希望下一個階段能夠在機器人這個領域投入自己更大的力量。

今天在中國一邊是消費升級,一邊是人口紅利下降,90後出生的比80後少了大概兩千萬,00後好像又少了一兩千萬。所以今天在工廠招不到人,人力成本急劇上升,這是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我想這個問題不僅在工廠中體現,會馬上在服務業體現。但是另一方面,整個中國消費者對消費品質不斷追求,整個要求越來越高。

所以作為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希望通過移動互聯網積累的大數據和AI技術結合起來,能夠做一些真正幫助我們去勞動的機器人。所以我們發布了像接待型機器人,比如說它可以給你做介紹,可以領你到某個地方,參加這個會議的話可以帶你去會議室;我們也研發了專門的機械手臂,機械手臂我認為正是因為有AI這個技術以後,使得我們有機會用很低的成本生產這種機械手臂。因為在AI出現之前,機械手臂精度要求非常高,在生產的環境中,它稍微有一點點誤差或者磨損就會導致這個生產不能進行下去。但是現在有視覺之後,我們給這個手臂加了眼睛,就降低了對這個精度的要求,然後我們有可能把這個成本降低到以前的幾分之一。我覺得這樣的話有可能部分的應對,就是一方面我們的人口成本在上升,我們的製造業的競爭力在下降;另一方面,我們能夠產生更多更好的產品,更柔性化生產的產品,就是按用戶需求定製生產產品,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艾維·哈森:我覺得確實很棘手。對於政府它要扮演的角色很多,尤其是在技術方面,我必須說,它們不能夠僅靠自己。首先它們應該和私營部門進行合作,尤其是和一些科技的巨頭,它們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這之後,我認為一般來講,政府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聚焦於教育和培訓。也就是說,對一些技術的培訓是很棘手的。因為我們在教育我們孩子的時候,對於他們所處環境不能夠預測,有時候這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希望大家經過培訓能夠得到所需的技能技巧,能夠熟練地使用,而且他們也應該有敏捷性和能力來適應新的職業的要求。而這一點是很困難的。我覺得政府應該扮演這個角色,一個智能型的政府,它會和私營部門攜手做這件事情,對企業本身它們更多的是了解這些人需要的是什麼。

第二點,我要強調的是法規。因為在技術方面,我們認為它們總是政府的需求。比如自動駕駛是個很好的技術例子,這個技術首先有了,但是我覺得在政府制定法規之前,還有一些軟性的,比如知識產權保護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所以政府也應該很開放。現在在以色列也這麼做了,它們就是一直來驅動、來創建良性的環境,而不是強制性的,通過這樣做可以把資料庫進行開放,使得初創企業能夠接觸到這些信息。而且我覺得可以以一種更加智能的方式來做。這兩個領域很重要。

但是我還想說一點,和以往一樣我覺得在全球它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某些社區或者某些人種當中,它們可能得到了更多或者是得到更少,所以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各個組織結構和聯盟政府扮演的結構,對於市政府、省政府它們也希望來分析一下,對於當地的社區面臨的威脅是什麼?它們的強勢是什麼?當我們提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可能也會找到一些機會。

Tom Mitchell:我想接著往下說一下,我們更多討論了政府在這個進程當中的角色,是的,我同意之前大家的觀點。我還想再引入一點,就是我們一般認為人工智慧它是在我們世界上已經擁有了很多的用戶,但是主要的是由私營部門它們出於盈利的目的來進行擴張。我確實相信80%的人工智慧的收益是它們所能夠得到的。

還有其他的一些收益是我們從人工智慧當中也能夠得到的,因為我們可以充分的使用大數據。可是我們如果僅僅依賴於私營部門來驅動這些活動,僅僅出於盈利的目的去做,可能得不到全部好處的。因為大家知道每年都會有一個傳染病,會傳播,我們大家都對此擔心。我們希望能夠避免全球性的疾病的傳染。但是現在我們建立起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它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假設我們能夠得到有關建築的所在地,比如大家有GPS數據,還有一些來自於銷售商戶的數據,去買咖啡留下的數據,或者有些攝像頭,總之有很多的地理位置的數據。如果我們在這點可以提高這樣的服務,比如明天我去了急救室,我被診斷患了急性的傳染病,而這之後會有一個自動的語音通知,通知有這個急性疾病,大家要看到它的提醒警告,就是提醒你要注意。如果出現了全球性的傳染病我們到時候會處理得更好。

可是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建立起這樣的一個系統,對於這樣的應用,它能夠帶來這麼多的社會益處,能夠為大家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可是還沒有做到。所以我覺得這就代表了另外的AI,能夠為我們做的20%的事情,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生活質量的,因此政府就負有重責。首先幫我們澄清人工智慧受益者是誰,不可能由私營部門做,之後這些益處能夠使得大家得到,因此我們要列出人工智慧一系列的好處。

企業和政府如何助推AI更好地發展?

David Aikman:大家都覺得在人工智慧方面我們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我們看到了英國它們希望就人工智慧方面來出台一些市場原則,以便更好地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政府也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能夠通過人工智慧得到更好的收益,進行更好的計算。大家覺得,對於企業和政府它們應該進行什麼樣更好的討論,以便使得我們從人工智慧當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呢?

傅盛:其實我覺得在中國我看到政府對人工智慧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而且是非常支持的。其實大家也知道這段時間中美在做貿易戰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爭端,就是關於高科技方面的爭奪。非常希望中國的企業在AI方面加大投入,而且整個政府也給予很大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僅來自於政策的,也會來自於資源和資金上的支持。

第二,我覺得AI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數據的開放性和隱私性如何做平衡。在這點上我認為中國政府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的,它更願意讓企業嘗試更多的數據接入,使得整個技術的迭代會更快。

其實以前我有一個觀點,甚至我也曾經在矽谷想組建一個關於AI的研發中心,但是後來還是把這個研發中心放到了北京。今天我個人認為在演算法上美國,包括矽谷的一些技術也很強,但是今天技術方面中國很有機會走在前面的。當然了,這裡面還有用戶隱私數據保護問題。這點其實政府也非常關注。包括前不久Facebook產生的重大的問題,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當然我也希望由政府出台主導一個關於用戶隱私保護的問題,這麼一個措施,能夠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儘管我是做企業的,因為我覺得這樣的話才能避免數據被濫用,這樣也能避免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如果產生這樣對立情緒,這個技術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被停滯,或者發展就會很慢。所以我覺得政策的公開透明性也很重要。

第三,我還是講中國吧,中國政府對新技術的應用也非常感興趣。包括我們看政府辦的會,都是用人臉刷卡的方式進去了,包括各種會議都有同傳這些。但是我個人認為AI還是早期,還有大量工作做,所以這時候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需要政府和企業一起努力,把前期的投入可以分攤一下,或者幫助企業去承擔一些這樣成本的話,能夠讓這個技術更快更好的應用。

艾維·哈森:對於政府他們開始了解到了什麼是人工智慧,但可能在有關溝通方面程度不夠,而且在政府當中很少有人能夠了解人工智慧是什麼。另外我們提到了一些具體應用的時候,它們更不了解了。我之前提到了這不僅僅是種新的技術,而且能夠帶來巨大影響,所以首先鼓勵進行內部的探討。在這方面我相信組織機構能夠做很多,能夠起草一些指導原則,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根據我的經驗,在創新科技行業的人都是可以去交流一下。包括還有在教育行業、健康行業、交通行業的所有人都要參與進來,因此大家都要去推動,要去教育,要去分析一下,到底哪些是可以應用的場景,這樣充分的去了解,去感受,像Tom講的那樣。

從我的經驗來講,政府必須了解它是無害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去推動的話,你會有很多的驚喜,其實目前一些相應的模式都會去看它到底有哪些影響。很多的一些工作都是非政府的機構在推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走得更遠。還有的在我們整個的採購方面去盡量激勵,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初創公司,是否它沒有用最新的技術就應該受到懲罰?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有很多的推動點都是關鍵的。

最後一點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前面也講到了,主要是中美之間的一些貿易戰引起的相關的一些問題等,其實這個都不是一些自身以外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去理解它。最重要的是任何的技術要想很好地發展的話,必須要各界通力合作,不能只是研究界合作。現在很多的企業界人士都充分認識到合作非常關鍵,不可能由一家公司來推動。我想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行動當中來。在這其中有好的機會,我們對戰略的合作都非常的積極,無論是中方還是美方的角度來說,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如果這種合作夥伴關係不能得到很好的維持的話,前進的速度就會大大減慢。這樣不僅是它對社會積極的影響,對整個消費者的福祉也會受到影響。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真的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從而去解決一些風險。

Tom Mitchell:我非常贊成大家的想法。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想提的,就是如何解決數據標準的問題。我們知道大數據是很有價值的,我有機會和美國的醫學界的人去交流,美國已經有25年臨床標準,這個方面包括治療策略等在相應的一些診斷的記錄都是有了,但是它們都有不同的供應商,而且格式都不一樣。因此,這25年的臨床數據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公司當中,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知道,數據必須要整合才有價值,並且讓它真正的用起來,在真實的世界中很多時候是從下而上的,是自發而行的。在這裡對我們所有人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從今天混亂的、不同的格式、數據分散的這樣一種混亂的秩序怎麼樣去變化,怎麼樣去調整?儘管是大數據,但是怎麼樣把它進行整合,也就是說無人駕駛汽車在左邊還是右邊,這個沒關係,只要大家達成共識統一,不要你在左邊,我在右邊。因此,政府在這個當中可以發揮充分的作用,包括每家公司。

人工智慧和經濟競爭

David Aikman:最後的問題是關於人工智慧和經濟競爭的。對於競爭當中不同人工智慧公司的競爭情況,不同國家人工智慧的戰略競爭,你們各有什麼樣的看法?

Tom Mitchell:人工智慧是一個基礎技術,我想不應該從這個角度看待人工智慧,它不像是一架飛機,有大型客機,還有一些小飛機,這個是不一樣的。人工智慧就是讓計算機理解語言,人工智慧是基礎的技術,這個技術和實際應用當中的差距有的時候還是比較大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更多時候我們應該合作,而不是競爭。

艾維·哈森:其實像我們的電力一樣,人工智慧將來會無處不在,是一種基礎的動能。的確剛才提到了人工智慧就像我們的水電煤一樣,無處不在,是一種基礎的架構,在一些公司高效運行的話,包括政府產學研協作,更多的是合作,我想現在包括很多新興的公司都在改變,包括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是相互需要,共同來推進前沿技術的發展。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它們都體現出技術的不同層面,可以更好的強國。不是說誰一定擁有某種技術,技術應該更加靈活,更好地充分地讓人工智慧為人類造福,來改進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體系,讓世界受到更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人工智慧才能變得更加有意義,而不只是說我們相互設置技術壁壘,不跟別人分享的這種競爭。

傅盛:我也同意你們的觀點。我覺得人工智慧現在在早期,所以很多大公司喜歡把人工智慧強調為黑科技,甚至表達對這種技術的壟斷性。我很同意湯姆的說法,其實人工智慧是一個基礎性技術,今天它顯得特殊,就是因為太少人研究它和太少人去了解它了。我相信人工智慧會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技術,很快幾乎所有技術人員都能去了解和接受的技術,人工智慧沒有在提高這種技術的壁壘,而在降低壁壘。一定不是幾家大公司才能做人工智慧。

當時我們做人工智慧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們,說這是BAT才做的東西,為什麼你一個不是很大的公司還做人工智慧?但我覺得人工智慧就是技術應用,而且它的應用在技術上會很快普及化,就是它不再神秘了,就看你怎麼把這個技術做好。所以在這樣的競爭中我更看好有直接產品的公司。像Google和特斯拉無人車的競爭,我更看好特斯拉非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因為它有更多的終端產品。在具體應用上誰有更多的應用,誰反而能讓人工智慧更多的落地,而不是說誰擁有更好的演算法,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所以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夠把一些和人工智慧結合的產品,比如說在不同場景下機器人能夠給用戶去使用,把這個技術用起來,而不只是去在一個比賽當中得第一名這樣的。

以上,創客貓現場報道,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客貓 的精彩文章:

帥初談區塊鏈的未來:加密貨幣還是免信任平台?
自動駕駛汽車沒那麼容易取代傳統汽車,12年後僅佔新車3.8%

TAG:創客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