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引導人民》再次攻佔盧浮宮——德拉克洛瓦畫展親歷
《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大家熟悉。半裸的自由女神高舉紅白藍三色旗站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身旁是全副武裝的學生、工人和資產階級,身後濃煙騰騰升起,淹沒了巴黎街巷……1830年7月27日,年僅32歲的德拉克洛瓦親身經歷了這場巴黎人推翻波旁王朝的起義,目擊了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把一面三色旗插到聖母院旁的橋頭時中彈倒下的悲壯景象。義憤填膺的他於是畫出了這副極具象徵意義的作品,成為法蘭西民族精神的代表標誌。
2018既非德拉克洛瓦誕辰三百年,也非七月革命紀念日,可從年初開始,關於他的展覽鋪天蓋地在法國醞釀開來。除了3月29至7月23在盧浮宮拿破崙館的這個主展之外,4月11日至7月23日在歐仁德拉克洛瓦國家博物館還同時舉辦《現代的角斗,從德拉克洛瓦到今天》的19世紀經典繪畫展。此外還有一系列配套的電影、講座、音樂會,真是不做則已,一做驚人。這樣的動靜不由讓人產生疑問,甚至聯想到2015年恐襲後那張著名的《鉛筆引導人民》的照片,以及現在蔓延全法的罷工遊行。難道文化藝術界也有話要說?也許答案就在盧浮宮這個展覽中。
照片:鉛筆引導人民
雖然是晚場,展廳內人還很多。前言言簡意賅寫清展覽脈絡,其後第一個展廳就是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幾幅巨型畫,毫不吝嗇,也不賣關子,慷慨地把最受歡迎,最震撼的畫一次性抖出。這也就是持有最多德拉克洛瓦藏品的盧浮宮才幹得出來。就算像我這種平常對繪畫不太敏感的人,也不禁鼻子一酸,喉頭一緊,差點哭出來。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司湯達終合症吧!
展廳最主要的位置自然是《自由引導人民》,它左邊是《南錫之戰》,右邊是《西奧島的屠殺》。《南錫之戰》是中世紀末法國公爵之間的爭權之戰,《西奧島屠殺》則是1822年土耳其侵略希臘,屠殺貧民的慘景。這三幅畫營造出緊張混亂的氣氛,讓人感覺身臨戰場。
走近《自由引導人民》,不禁感嘆這幅畫看過多少次,都是書本電視上,這一次終於站在真跡面前,一定要看看細節處平時看不到的地方。這一看讓我不禁真正產生對德拉克洛瓦的欽佩之情。左下角硝煙中的建築一看便是熟悉的巴黎街景;下方倒地犧牲的軍官面色發青,與他肩章上的亮紅色鮮明對比;左面戴禮帽的資產階級手裡拿的步槍上不知用了什麼顏料,閃閃發光,彷彿真的是金屬。後來發現這樣特殊顏料繪製的亮點在很多其他作品上都能找到。都說德拉克洛瓦是色彩大師,善用補色,這裡看得明白,那就是在大片的昏暗色調中有意跳出鮮亮顏色,其上還有很小的高光點,使色彩範圍從極黑到極亮,拉開差距。
再看右邊《西奧島屠殺》,被壓迫的希臘人民表情悲傷,雙目無神,彷彿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喪失了一切希望。傷者互相攙扶安慰,活人抱著死人絕望地望著遠方。最震撼的是一個嬰兒趴在死去的年輕母親身上要奶喝,而母親發黑的嘴唇已再合不上,發青的面容再沒了微笑,不禁讓人心痛,又怪德拉克洛瓦太煽情。
還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靠近畫觀賞時,發現實際細節並不精細。彷彿粗粗幾筆,沒有完成,畫個大概。可是當你離開一定距離,卻覺得每個細節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真令人心服口服。
在展廳的另一面,正對《自由引導人民》,是一大幅畫風完全不同的作品。身穿白裙的美貌女子兩手攤開,半跪在壓著一具屍體的巨石上,身後奧托曼帝國裝束的士兵趾高氣揚。這幅《邁索隆吉翁廢墟上的希臘》正繪於奧托曼攻陷希臘重要港口邁索隆吉翁那一年(1826),絕對當年時事熱點。收藏家讓·巴普提斯特·皮埃爾·勒布倫(Jean-Baptiste-PierreLebrun)立即把它放進自己的畫廊展覽,並以此籌集了資金贊助希臘獨立戰爭。這位像古希臘勝利女神尼刻那樣袒露豐胸,卻又身穿天主教聖母瑪利亞白裙藍袍的形象曾一度引起爭議。
被名為「希臘」的這位年輕女子,睜大眼睛看著對面的《自由引導人民》,兩位女人都是站在廢墟上,處境和意義卻完全不同。這樣的展覽布局不由讓人浮想聯翩……
下一個展廳是比較小幅的作品,題材更多樣。其中有一幅吸引了我。高大昏暗的城堡中擠滿了人。中央是擺滿食物的白色餐桌,桌後穿著全副盔甲的將軍兩手撐著桌子蠻橫地向前探身。前景一位主教被人拉扯,頭冠也被強行摘去。一種詭異黃色的光籠罩著整個畫面,映亮每個人的臉和高大的牆壁及拱頂。這幅作品取材於蘇格蘭作家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小說《驚婚記》(Quentin Durward)。這部描寫青年昆丁在法國的各種奇遇,曾在法國掀起一股司各特熱,其反響甚至比在英國還強烈。喜愛文學的德拉克洛瓦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題材,僅在此書出版五年之後(1829)就畫了這幅《刺殺列日主教》(L』assassinat de l』évêque de Liège)。故事講的是人稱「阿登山野豬」的德拉馬克將軍攻陷列日城後,在城堡大開盛宴,併當眾刺殺列日主教。
德拉克洛瓦選的是故事最緊張的時刻,並且沒有完全按照書中的描寫,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像,誇大其實。畫中唯一明亮跳躍的顏色是那塊巨大的白色桌布,似乎頭上有一道強烈的光照在這塊桌布上,但你卻看不到光源。整個畫面好像都是由這塊桌布照亮,一直照到高不可及的房頂上,然而光線的反射卻不合邏輯。不過刻意渲染氣氛的德拉克洛瓦完全不在乎這一點。主教的姿勢也有耶穌殉教十字架的嫌疑,他似乎也是被那股來自上方的光照耀。相反,「阿登山野豬」臉上卻是昏暗黃光,腦旁的紅色羽毛彷彿地獄的烈火向他逼近。畫面中所有的人都在動,造成非常緊張的氣氛。
德拉克洛瓦號稱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典型代表。「浪漫」這個詞在中文中有「溫馨美好」的意思,而這裡毫無溫馨美好可言。羅曼蒂克(romantic)一詞是1650年在英國誕生的,來自於法語roman,特指中世紀小說。而中世紀小說口味很重,主要是神魔鬼怪,駭人聽聞的故事。Romanic於是被用來形容「類似於中世紀小說的東西」。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那個時代處於反叛古希臘羅馬古典主義,對立於古典主義正派眾神的中世紀神魔被用來挑戰主流,所以反叛精神是羅曼蒂克的基礎。了解了這個源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繪畫代表作了。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戰
浪漫主義喜歡重口的東西,激情高於理性,追求雄偉壯麗,嚮往夢幻神秘的世界,和異國情調,有強烈的懷舊情結,甚至追求變態……如果你有這樣的品味那你就是浪漫的。電影《六百年驚魂》吸血鬼的故事,就是浪漫主義經典教材之一,大家可以擼片複習。
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的畫
所以《刺殺列日主教》不但浪漫,而且非常浪漫,它把造反、狂歡和暴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再次確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情懷。
剛才說了德拉克洛瓦還是文學青年,他為當時的出版社畫了一套歌德《浮士德》的刻板畫,有點像我們明清小說的插畫,也非常精彩。所以不要說德拉克洛瓦就會用色彩,這線條也是沒的比的。可以看出他在繪畫的時候腦子裡天馬行空,畫外的空白處常常可見各種素描,一個頭像,一個眼神……所有掠過腦子的東西,他都隨手畫來。
在版畫展廳中展出的這幅我們常見的肖像,畫中的女主人公和《西奧島屠殺》中的一位難民是同一個模特。當年德拉克洛瓦曾把這幅《墓地中的年輕孤兒》和《西奧島屠殺》同時展出,為的是表現真人模特在他繪畫中的重要性。
鮮為人知的是德拉克洛瓦還畫過很多動物,甚至像我們中國人一樣喜歡畫虎。但他不畫猛虎下山,而是老虎互相嬉戲,舔犢情深的一面。
德拉克洛瓦也不是不關心勞苦大眾,摩洛哥之旅給他帶來新鮮靈感。這些日常生活的場面也很動人。
除此以外展覽還有大量他的日記和草稿,可以讓大家更好理解他的創作思路,也很有趣。
本來覺得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的展覽竟然看了兩個小時,突然聽見廣播要關門,急忙往外走。就在這時,我眼前一亮。一幅風景畫又吸引了我。這也是德拉克洛瓦?1852年的一個夏天,德拉克洛瓦在迪耶普海邊漫步,看到了落日,畫下這幅畫。那金色的光在碧藍的天下多麼絢爛。
我像不可救藥的飛蟲一樣向光走去,鼻子幾乎貼到了畫上……原型畢現,原來遠處看上去精描細繪的景物全是粗獷的點狀筆觸,這不是印象派的畫法么?
不錯,德拉克洛瓦不但在主題上支持反叛,在技術上也挑戰傳統。雖然一直到19世紀初,藝術的標準都是由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制定的,但其苗頭已經在德拉克洛瓦等畫家身上出現了。
德拉克洛瓦
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文字或
長按識別碼關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