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為何聽這官員說兩句話,立刻將他「旋風」調職,原因你想不到

乾隆為何聽這官員說兩句話,立刻將他「旋風」調職,原因你想不到

乾隆四十二年,浙江紹興府通判張廷泰受到戶部的一名官員引見,得到了面見乾隆皇帝的機會,他本想好好表現自己,不料還未說幾句話,乾隆便下詔將張廷泰調到福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呢?難道是張廷泰哪句話說得不對,惹怒了乾隆嗎?

在明亡清興後,官場上頻繁出現了「冒籍」現象。這種現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考移民」。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舉子們的才學程度也不一樣,比如江浙等地區文化程度就高,而直隸地區就差一些,因此,清朝的皇帝,為了均衡一下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才子們的中舉人數,就會對直隸等地區會有所照顧。說句悄悄話,就是江浙等地區的舉子,要是到直隸地區參加考試,會相對容易中舉,由於清朝時候,戶籍制度控制得並不嚴格,故此,一些高官們為了給家人或者子弟謀取好職位,就會鑽這個「易地考試」的空子。

為了進一步遏制這種現象,乾隆專門設了一個職位「審音御史」。目的就是打擊冒籍現象,審音御史是如何辨別對方是否假冒戶籍呢?

審音御史工作內容只有兩個,那就是,一聽參加考試的舉子的口音。二聽中舉的新晉官員的口音。

聽舉子們的口音,就是要杜絕「易地考試」的現象發生。審核新上任官員的聲音,需要辨別出官員的祖籍,以便將他們分配到遠離祖籍的各地去上任。

可是「審音御史」有時工作疏忽,或者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不細,以至於經常會出現本地人就在本地為官的現象。

這一年,乾隆已經67歲了,但他身體依舊硬朗,思路還十分清晰。他在金殿上,召見了浙江紹興通判張廷泰,乾隆為了表示關心,先問了一下對方的籍貫和官職。可是張廷泰卻說自己是順天府(今北京)人時,乾隆當即臉色一變。

乾隆是幹什麼的,他外語懂好幾種,國內各地的方言,他都會說幾句,想在他眼皮底下,矇混過關,幾乎沒有機會。

張廷泰不管怎麼回答,都無法隱藏自己紹興的口音。張廷泰退下後,乾隆當即將審音御史叫了上來,對其說「奏對履歷,為時無幾,尚能辨其語音。」這句話的大意是,我隨便聽張廷泰說幾句話,就能判斷他是南方人,你專門負責審音的御史是幹什麼吃的。

乾隆立即下了一道聖旨,將張廷泰調職到福建為官,並罰沒了審音御史三個月的俸祿。

乾隆為何會對「冒籍」之事,如此氣憤呢?這還得從清朝的籍貫迴避制度說起。

清朝的籍貫迴避制度包括兩種:原籍迴避和寄籍迴避。原籍指的是祖籍,也就是官員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所謂寄籍是指離開祖籍,而長期居住的地方。

為什麼要籍貫迴避呢?原因很簡單,這裡面涉及到利益問題。假設一個官員在自己的家鄉任職,那麼他必定會利用自己的職力幫助家人以權謀私。

因此採用籍貫迴避,能最大限度防止地方個人勢力坐大,強化皇帝的中央集權,更有效地遏制地方腐敗現象的發生。

雖然,清朝設立「審音御史」,又制定了籍貫迴避制度,從表面上看官場一片「清明」,可是清朝的制度難出紫禁城,制約官員的能力極為有限,完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逼著官員換一種方式以權謀私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乾隆出了一個對子,其實非常簡單,紀曉嵐卻搖頭晃腦不敢妄言
乾隆皇帝:中國歷史最高壽的皇帝,他的壽秘訣原來如此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