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吵孩子了?
2018.5.13 五月十三?周日
母親節
本月感恩季
我愛我媽媽,溫暖又慈祥。
一個問題
批評孩子,是當今很多父母生活中常見的「家庭劇」。
但是我們真的「吵對了」嗎?
禍從口出
○
家庭的教育方式對於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十分關鍵,而且良好的教育模式會令孩子成長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如果孩子真的做了一些必須要糾正的錯事,大人們通過學習一些良好的批評教育方式,恰當的處理這無可厚非。
但往往父母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不那麼令我們家長滿意的事情,可自己那個時候就是控制不住,一下子把脾氣都撒在了孩子身上。
有時候直到孩子委屈的哭泣,父母才會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這樣發火。很多家長以為這是自己的性子使然,或者覺得「別人家的」父母也都會這樣,但其實家長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心理作用的影響。
踢貓效應
○
在心理學上,「踢貓效應」是這樣說的:
有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看老婆幹啥啥不順眼,結果夫妻大吵一架,老婆沒處撒氣,這時候她又看著在沙發上活蹦亂跳的孩子,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這倒好,孩子心裡窩火,但是他又能幹啥,結果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咪嚇的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
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父母們每天除了承擔著家庭里的角色,還在社會中面對著生活的壓力和工作的競爭。這種緊張的狀態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就會使自己煩惱、憤怒起來。
這個時候,本身自己就煩的要死,再加上孩子做出的一些不如自己想像的事,這種多重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瞬間的負面情緒體驗,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憤怒情緒帶來的身心影響,不僅僅是對家長自己,更是對孩子。因為在整個關係鏈條中,兒童處於最後一級,所有的關係都被直接或者間接的傳遞到這裡。一旦出現「踢貓效應」,家庭里就會看到一個常見的現象:孩子們往往還沒有弄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或者「為什麼這樣做不對」的時候,就被批評了,委屈、迷惑,接著哭泣。
合理對待,試著轉化
○
像憤怒、緊張、焦慮這類消極負面的情緒狀態,誰都會有而且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希望這類不適是可以向外的合理髮泄,而不是向內的對自己進行「壓抑懲罰」。
所以作為父母,在家庭環境中也要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
1. 開口前想3秒
給自己的情緒狀態加一個「緩衝帶」,想想自己有沒有必要生氣?想想自己為什麼生氣?想想自己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實在不行,在吵孩子之前先在心裡大聲喊自己的名字,讓自己也感受一下孩子將要面對的「我們的形象」,是不是很莫名其妙?是不是很嚴厲?是不是令人有些害怕?
2. 工作≠家庭
我們要分清楚家庭和工作的界限。雖然人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不能做到不把工作上的情緒帶進家庭,但在下班之前告誡自己一下,或者在下班的路上做一些讓自己高興的事情,調整一下狀態,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們「易燃易爆」的狀態。
3. 控制+道歉
管理自己的情緒固然重要,如果能夠控制自己因為「踢貓效應」產生的一些負面情緒,減少這種和孩子的「激烈碰撞」,這是最好不過的。
但是偶爾我們也有控制不住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及時的和孩子進行溝通。
一方面是和孩子解釋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讓孩子理解爸爸媽媽不是故意的、不是沒有緣由的、不是針對自己的,給孩子一份平等溝通的尊重感;
另一方面是表達歉意,給孩子樹立一個反省自我的榜樣,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也在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對於給自己帶來的這些不高興感到抱歉。
其實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大人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孩子做錯了應當及時糾正,但是這個「火」我們怎麼發,這個「吵」要怎麼來,家長們真的都應該等上幾秒。
—— end ——
精彩主題夏令營
大/方/游/學
森林、草原、大漠、江南……
盡在 大方遊學
敬請關注
TAG:大方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