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退票!《後來的我們》學會了槓桿最大化
假期浪完回來嚇一跳,一部青春文藝片《後來的我們》在短短的五一小長假票房就近9.5億。
然而隨後被多家院線吐槽退票過於異常,並把懷疑的目光投向同時作為第三方票務平台及《後來的我們》發行片方「貓眼」。
對此,貓眼給了兩次回應,在第一份回應里,給出了具體數據,38萬張票,1300萬票房,表示平台「疑似被惡意刷票並退票。
第二份回應,貓眼解釋了4月28日中38萬張退票的具體來源,其中54%的訂單確定是「用戶正常改簽行為,這部分用戶最終產生真實支付並消費。
01
這波刷屏為何惹眾怒?
根據電影票房公布的數據顯示,武漢萬達影院一共退票4342張,東莞萬達影院退票達2800張。全國範圍內僅萬達的退票就突破9萬張,以單張票價30元計算,萬達影院遭遇退票的金額超過270萬。
造假方大量通過網路第三方平台購票,以虛假的數據讓影院認為電影售票數據好而增加場次,最後大規模退票,而場次售出的同時,也有真實用戶購買而無法取消。損失全部來到影院這端。
據調查,水軍團隊以一條1.5元的價格給《後來的我們》刷好評,並且存在規模購買豆瓣大V好評的情況,並且統一要求在上映首日發布。
其實,大家對於「票房造假」早已不再陌生,只是這次的玩法受益方沒能達到平衡點,使得院線損失嚴重才致以此。回首那些年刷過的票房史,你一定不會陌生。
02
第一階段:院線控局的偷票房時代
我國電影利潤分配方式是:電影凈利潤=票房收入-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即票房收入X稅率,此前稅率為3.3%)。為了偷稅漏稅,影院虛報瞞報票房成風,業內也稱這種「虛假票房」為「偷票房」。
當時每年計算機售票系統統計的全國電影票房比市場真實數據「縮水」10%左右,包括《趙氏孤兒》(2010)、《盲探》(2013)、《風暴》(2013)等電影都曾遭遇影院「偷票房」。
03
第二階段:製片、發行、院線勾結做局的買票房時代
在此階段,主要是製片、發行、院線勾結買票房的時代,在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發布之前最為猖獗。
先是發行方自掏腰包真金白銀買票房或者給院線排片返點,比如《魁拔3》(2014)被曝購買影院至少8%的場次,《英雄之戰》(2014)自掏腰包狂買了上映前三日的電影票,主要是為了提高影院上座率,製造數據做事件和口碑營銷,或是贈送和低價售賣電影票給觀眾。
04
第三階段:製片、發行聯合票務搞貓膩的後造假時代
目前最新階段,是由《後來的我們》票房造假爭議開啟。
而此消彼長的,是票務平台作為互聯網時代興起的電影產業鏈新要素,正掌握越來越多數據優勢和渠道壁壘。
我們從最終獲益方的角度來推測(並非蓋棺定論),院線是這種玩法的受害者,而具備這種造假動機的無非是製片、發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問題一出,貓眼被最先懷疑是「始作俑者」,因為其製片、發行、票務三重身份,具備充分的動機和絕佳的操作條件。
而故事前前後後都在流露出一個線索,即使強勢如萬達,當票務售賣渠道和數據的主動權、掌控權都不在自己手中時,院線成了當今電影產業的弱勢群體。
問題來了,在你考慮是否去看一場電影時,最吸引你的是票房還是口碑?
※你不夠fashion?是因為你不聊區塊鏈!
※這幾個改變命運的人生機會,你抓住了幾個?
TAG:地標金融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