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南北朝的宗教、玄學與飲茶風尚
南北朝時,是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時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晉末年社會動亂,許多士族遷移到南方,江南生活優裕,重視文化,黃河文化移植到長江流域,而且有很大發展。中國古代文化極盛時期首推漢唐,而南朝卻處於繼漢開唐的階段,無論詩賦、散文、文學理論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所以非常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這樣,儒學、道學,清談家便往往都與玄學有關,連作詩也有玄詩。
玄學家的思想特點一是崇尚清談高雅,二是喜歡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會自然的深刻道理。這些人還喜歡登台講演,所講的人多至千餘、或數十百人。終日談說,會口乾舌燥,演講學問又不比酒會上可以隨心所欲,談吐舉止都要恰當,思路還要清楚。解決這些問題,茶又有了大用處。它不僅能提神益思,還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所以玄學家也愛喝茶。茶進一步與文人結交。范文瀾先生在考察東晉南朝時期瓷器生產時曾經談到,早在西晉,文人作賦,茶、酒便與瓷器聯繫起來。而到東晉南朝近三百年間,士人把飲茶看做一種享受,開始進一步研究茶具,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越瓷的發展。以後來陸羽在《茶經》中才能比較邢瓷與越瓷的高下說:「瓷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之上,殊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對茶具的分析自然是後來才有的,但在東晉和南朝越瓷因飲茶而被推動起來這卻是事實。范老的判斷是很對的。
南朝時,古代的神仙家們開始創立道教。道家修行長生不老之術,煉「內丹」,實際就是做氣功。茶不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濁,疏通經絡,所以道人們也愛喝茶。佛教在這時正處於一個與漢文化進一步結合,艱難發展的時期,儒、道、佛經常大論戰,可是念佛的人也愛喝茶。各種思想常常爭得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但是對茶都不反對。於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神仙,都與茶聯繫起來。
南北朝時許多神怪故事中有飲茶的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南朝劉敬叔著《異苑》,說剡縣陳務妻年輕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陳務妻好飲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夢中相謝,次日得錢十萬養活自己的三個孩子。《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位老太婆在市上賣茶,從早到晚壺中茶也不見少,所得錢皆送乞丐和窮人。後州官以為有傷「風化」,將老太婆捕入獄,夜間老婆婆自窗中帶著茶具飛走了,證明她是個神仙。《釋道該說續名僧傳》說,南朝法瑤和尚好飲茶,活到九十九歲。
《宋錄》則雲,有人到八公山訪曇濟道人,道士總是以茶待客。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曾隱居於江蘇句容縣之曲山,梁武帝請他下山他不出,武帝每遇國家大事便派人入山請教,號稱「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個愛茶、懂茶的人,他在《雜錄》中記載:「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都是傳說中的神仙。從這些記載我們看到,在東晉和南朝之時,飲茶已與和尚、神仙、道士以及地下的鬼魂都聯繫起來。茶已進入宗教領域。儘管此時還沒有形成後來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一般物態形式。
總之,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好頭。而到南北朝之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貴族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它是引發文思以助清興的手段;在道家看來,它是幫助煉「內丹」,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甚至茶可通「鬼神」,人活著要喝茶,變成鬼也要喝茶,茶用於祭祀,是一種溝通人鬼關係的信息物這樣一來,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儘管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茶藝和茶道,對這些精神現象也沒有系統總結,還不能稱之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但中國茶文化已見端倪。所以,我們把中國茶文化的發端斷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說來,某種文化總是先由有閑階級創立的。中國飲茶、植茶技術自然首先由民間開始,但形成茶文化卻要有必要的文化社會條件。西晉,特別是東晉與南朝,是我國各種思想文化在戰國之後又一個大碰撞的時期,南朝經濟的發展又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北方文化多雄渾粗獷,南方文化多精深、儒雅。茶的個性正適合了南朝的文化特點,加之皆為產茶勝地,又有名山秀水以佐文人雅興,茶文化在南朝興起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當此之時,我們還只能說茶走入文化圈,起著文化、社會作用,它本身還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學問體系。
本文節選自書籍《中國茶文化》,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一個讓老茶客都可能面紅耳赤的問題
※閑聊「純料茶」與「拼配茶」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