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人畫的巔峰時期!宋代折枝花鳥畫6大構圖詳解

文人畫的巔峰時期!宋代折枝花鳥畫6大構圖詳解

宋代的花鳥畫歷經長期的人文化育及藝術淬鍊,臻於光華燦爛之境,已形成了一套精工勾勒、重彩渲染、折枝構圖的藝術「程式」。 然而,針對宋代折枝花鳥畫構圖程式進行詳盡闡述的文獻卻甚少。因此將宋代折枝花鳥畫構圖程式的外形特點、圖式結構進行歸納、對比、剖析,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

「折枝」

一詞最早見於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對邊鸞的評價:「邊鸞,京兆人也,少功丹青,最長於花鳥、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蟬,並居妙品。」另外《宣和畫譜》記載:邊鸞,長安人,以丹青馳譽於時,尤長於花鳥……又作折枝花,亦曲盡其妙。

可見在唐時花鳥畫已具獨有的取景角度,一種新的構圖形態已基本形成,既有玲瓏雅緻的外形特點,又有簡練含蓄的圖式結構,即折枝構圖。

宋代的折枝花鳥畫的畫幅形式有直幅、長卷,冊頁之分,冊頁又可分為方形、圓形、扇面等形式。且古人論畫中常談到「取勢」問題,注重在小小的構圖中巧妙地布置畫面的均衡得勢,以平穩為主,平中有勢。宋代折枝花鳥畫構圖的內在結構是內斂的,重視法度,又以法度之外自出新意,具有鮮明的程式特點,並給觀者帶來強烈的可視可感性。

一波三折式

折枝構圖往往截取樹木花卉中最精彩的一枝加以描繪,以一枝聯想全株,較大的木本枝桿在小小的畫幅中盡顯曲線美之變化。

如林椿的《梅竹寒禽圖》,此圖寫紅梅翠竹,一枝梅花從畫幅左上側入畫,以一波三折之勢向下橫倚出枝,一氣貫注,欲下垂而先上行,未梢又自然分出上下兩小枝,一隻寒禽刷羽佇立上行枝頭,幾朵梅花含雪點綴下行枝頭,畫面左上側襯以幾片竹葉,與小鳥、梅花遙遙呼應。

《梅竹寒禽圖》

此構圖貴在得勢,即有物象富有生機的生長之勢,又有畫面的均衡之勢,取勢傳情,生動自然,且畫面疏朗,簡約含蓄,以極其精鍊的形式語言精心捕捉近景中所蘊藏的美,是宋代折枝構圖中經典的構圖圖式,給人一種高貴典雅、嚴謹端莊的風格感受。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枇杷山鳥圖》、《瓊花翠鳥圖》、《果熟來禽圖》等等。

《枇杷山鳥圖》

《瓊花翠鳥圖》

《果熟來禽圖》

三線相輔式

佚名《荔枝黃鳥圖》,這是典型的橫倚出枝圖式。一枝桿以平穩之勢橫向出枝並伸出畫外,將畫面一分為二,兩桿小枝一上一下相輔而出,打破了這種單一,主枝上佇立的兩隻黃鳥與豐碩的荔枝增添了畫面的生機。使畫面顯得秩然有序、平穩舒坦。再配以葉子禽鳥、草蟲蛺蝶,豐富了畫面的繪畫語言,三線間精心布置的點與面,像樂譜上跳動的音符,譜寫著一首輕鬆歡快的小調。

《荔枝黃鳥圖》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霜筱寒雛圖頁》、《桑枝黃鳥圖》等。

《霜筱寒雛圖頁》

《桑枝黃鳥圖》

「V」字形式

折枝構圖常截取一大一小兩簇枝頭入畫,以「V」字形展開構圖陣勢,布局中具有多少、高低、疏密、前後、賓主之變化。構圖多從畫幅下邊發枝起勢,常常在上部留有大量的空白,安置禽鳥或花卉的主體部分。也有從畫幅的左右兩側以「V」字形展開布勢的。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層疊冰綃圖》、《葡萄草蟲圖頁》、《芙蓉錦雞圖》等等、《枯樹鴝鵒圖》、《碧桃圖》、《梅竹雙雀圖頁》等等。

《層疊冰綃圖》

《葡萄草蟲圖頁》

《芙蓉錦雞圖》

《枯樹鴝鵒圖》

《碧桃圖》

《梅竹雙雀圖頁》

對角線式

當畫面只取一枝較細的木本花卉或高大的樹木時,往往以上插和下垂之勢傾斜對角出枝,如《秋葵圖》,一枝秋葵從畫面的右下角以微小的弧度向畫面左上角出勢,枝桿兩旁點綴富有大小、高低、向背、偃仰、正反之變化的花與葉,畫面在變化與運動中尋求統一與均衡,此構圖是最富動勢與變化的一種圖式。按康定斯基的說法,線條中弧線是最富張力的,對角線是以它最簡潔的形式表現其運動的無限性,左上右下的對角線更具有「戲劇性」的張力,而畫面中三角形擺布的面讓構圖得以均衡,並且從色彩的冷暖感知上,對角線是在其它任意直線中唯一能在冷與暖之間達到平衡的。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蔬荷沙鳥圖》等等。

《蔬荷沙鳥圖》

邊角式

「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石濤話語錄),此圖式善用截取法,寫其精英,不落全相,巧取景緻一邊一角。如馬麟的《綠橘圖》,從畫幅右側橫出一小枝橘梗,枝頭果實豐滿多姿,與葉子虛實相掩,畫幅上側又有幾片葉子從畫外伸進畫內,葉子穿插疏密得當,錯落有致。畫面沒有主桿大枝更像是不經意間攝取的一小角,簡單的繪畫元素、恰倒好處的布局,巧妙的邊角處理,使畫面展現出空靈而又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達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讓觀者感悟畫外更廣闊的境界,體現以小觀大之趣。正如潘天壽所言:「畫幅的四邊四角疏密虛實得當,使之與畫外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然得意趣於畫外矣。」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白頭叢竹圖》等。

《白頭叢竹圖》

四周凌空式

這是典型的折枝形式入畫的構圖,將花卉折枝後完全脫離枝桿由一側傾斜發枝成圖,形式單一卻畫面均衡,能詳盡描繪枝、花、葉之形態,如宋人佚名作品《折枝花卉圖》;也有將折枝後置於花籃等器皿中,花籃中間擺放,花籃中有數種花卉,繁複而不雜亂,花葉交錯、深淺正反、生意具定,構圖飽滿嚴謹而不覺繁縟板滯,富有裝飾意味。此種構圖程式給人以平穩、單一之感,卻不缺乏生動,形象上固然是折枝的,而其內在的生命卻是和自然萬物的生意、生機息息相關,貫穿一體。

同一圖式的畫面還有《秋果圖》《花籃圖》等。

《花籃圖》

上述的這六種圖式是宋代折枝構圖中比較常見和典型的,其程式遠不止這些,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自唐邊鸞寫生起至宋,折枝構圖隨著花鳥畫的日益成熟逐漸贏得重要地位並程式化了,而這種重摺枝的風氣在文人畫家中,便被發揚光大了。隨著宋代文人畫的興起,水墨寫意的技法也興盛起來,促使了自元以來的文人畫尤其是明清文人花鳥畫,以意筆的率意畫法取代此前工整的複合畫法。意筆的率意畫法,也就是今人所稱的水墨大寫意,追求的是水墨淋漓的滲化趣味,表現一枝一葉、一筆一畫中的千變萬化是其所長,而表現複雜的景物乃是其短。折枝構圖已成為典型的構圖程式貫穿於整個花鳥畫史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一種審美的典範。

詩書入畫、多種情趣、

動勢豐富、變化複雜、

對比加強,自主新意、

折枝入畫,生機勃然。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陳之佛說花鳥畫的構圖和設色,共談形式美
江山多嬌——江蘇省美術館藏新金陵畫派精品展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