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說《蘭亭》
再過幾天就立夏了,趕在暮春時節,又細讀了一遍王右軍的《蘭亭集序》。雖然中學就背得滾瓜爛熟,到這一次重讀才覺得讀出點滋味來。但是今天不講文章,也不講書法,我們講講《蘭亭》周邊的東西。
蘭亭集會,「修禊事也」。禊是古來流傳的一種風俗,又稱祓禊,指春季的上巳日(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人們來到水邊洗浴,用以祓除不祥。孔子帶領著弟子在沂水中沐浴,大概就是遵從這種風俗吧。從魏晉開始,時間由上巳日改為三月初三。人們會用黍米發酵釀製的酒麴、菜汁和著蜂蜜一起服下,據說可以應對春天的氣候達到養生的效果。蘭亭集會,眾人在彎曲的水邊依次而坐,這便是右軍所說的「修禊事也」。
據《會稽志》記載,山陰縣有蘭渚,在縣治西南二十五里,蘭渚上有亭,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所建,亦稱蘭上里。後王廙之將其移置水上,司馬何無忌又于山椒建亭。但這幾處地點均杳不可尋。《絕越書》又稱蘭亭在山陰縣越王種蘭處。未知孰是。《蘭亭序》是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邀約當時名士四十二人在蘭亭集會流觴賦詩而作的詩集序文。
《蘭亭序》,晉人稱為《臨河序》,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蘭亭記》,歐陽修稱為《修禊序》,蔡襄稱之為《曲水序》,東坡居士稱之為《蘭亭文》,黃山谷(黃庭堅)稱為《禊飲序》,南宋高宸翰題曰《禊帖》。前面諸人所說的當指《蘭亭序》文,宋高宗所說的是字帖。《世說新語》記載,當王右軍寫成此序,有人將其比作石崇的《金谷詩序》,右軍「甚有欣色」。可見當時人對此序的重視。
參加蘭亭集會的雖然都是一時俊彥,但並非都有詩作,那些沒有寫成詩篇的被罰酒三斗。這其中包括了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等十六人。今後有才竭如呆霸王者,可說此故事以掩之。有人為王獻之解圍說他不是作不出詩,是其人性格沉靜,不愛說話。也有人說這是王獻之在父輩面前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還有說法是古人持重,不願輕易作詩作文,讓後世無學之輩輕詆妄議。所以蘭亭盛會參與者多至42人,一共才得詩37首,其中11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15人作詩一首。我更相信王獻之沒有詩作的因為是一時才乏,其兄王凝之、王徽之不都寫了兩首詩嗎。但是古人很厚道,元朝時有人為王獻之等人補了詩作,不過也未免畫蛇添足。《水滸傳》中寫黃文炳向蔡九知府舉報宋江謀反,所舉兒童歌謠稱「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金聖嘆評價說「縱橫三十六」一句妙就妙在不可解。若是都說的清楚明白,還有甚意味可言。所以蘭亭盛會有缺卻未為憾事。
《蘭亭序》隨處可見,但《蘭亭詩》鮮有讀者。今節錄數篇,以見蘭亭之風度。
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乃攜齊契,散懷一丘。(四言)
仰眺碧天際,俯瞰綠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靡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五言)
司徒謝安(或說這兩首是琅琊王友所作)
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茲言執,寄傲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垂霧,凝泉散流。(四言)
相與欣嘉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物景,微風扇輕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五言)
左司馬孫綽
春詠登台,亦有臨流。懷彼伐木,肅此良儔。修竹陰沼,旋瀨榮丘。穿池激湍,連泛觴舟。(四言)
流風拂枉渚,停雲蔭九皋。嬰羽吟修竹,游鱗戲瀾濤。攜筆落雲藻,微言剖纖毫。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五言)
行參軍徐豐之
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四言)
清響擬絲竹,班荊對綺疏。零觴飛曲津,歡然朱顏舒。(五言)
王凝之
庄浪濠津,巢步穎眉。冥心眞寄,千載同歸。(四言)
絪縕柔風扇,熙怡和氣淳。駕言興時游,逍遙映通津。(五言)
王徽之
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秀薄粲穎,疏鬆籠涯。游羽扇霄,鱗躍清池。歸目寄嘆,心冥二奇。(四言)
先師有冥藏,安用羈世羅。未若保沖真,齊契箕山阿。(五言)
散騎常侍郄曇
溫風起東谷,和氣振柔條。端坐興遠想,薄言游近郊。(五言)
鎮軍司馬虞說
神散宇宙內,形浪濠梁津。寄暢須臾歡,尚想味古人。(五言)
潁川庾蘊
仰懷虛舟說,俯嘆世上賓。朝榮雖雲樂,夕斃理自因。(五言)
前中軍參軍孫嗣
望岩懷逸許,臨流想奇庄。誰雲玄風絕,千載挹遺芳。(五言)
山水之樂,窮通之說,死生之理,逍遙之嘆,是蘭亭盛會的共享主題,也是魏晉士人思考的主流。由此來看,《蘭亭序》中那種沉寂悲痛的情感,並不是右軍的無端之作。我不通文理,讀者自行領會可也。
·END·
TAG:山中即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