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大發明家,比肩魯班和墨翟!
在現代,我們都知道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個概念,很多發明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在三國時期也有這樣一位大發明家,可以讓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下面小編就和各位看官一起去了解一下這位三國時期的大發明家——馬鈞!
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這位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讚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讚他「巧思絕世」。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于思索,善於動腦,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同時注重實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面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年幼時家境貧寒,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
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槓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馬鈞知道後,經過反覆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是在以前中國許多地區都廣泛使用著一種,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到了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在三國之前,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曾利用純機械的結構,創造了指南車,可惜張衡造指南車的方法失傳了。到三國時期,人們只從傳說上了解到指南車,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啥模樣。高堂隆和秦朗一致認為,古代根本就沒有指南車,書上說的是虛言,目的是讓後人盲目崇拜。馬鈞則認為,指南車非常有可能存在的,決定用事實說話。他們一起去見魏明帝,明帝遂令馬鈞製造指南車。馬鈞在沒有資料,沒有模型的情況下,苦鑽苦研,反覆實驗,沒過多久,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順利堵住了兩位高官的嘴。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馬鈞復原的指南車消失在歷史的風中……
而且,馬鈞還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面傳動的原理。這在水轉百戲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通過傳動機構。這樣,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蕭,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複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雖然是供封建統治者玩樂的東西,但從另一方面看,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另外,我國絲織業發展很早。西漢時期,有位名叫陳寶光的人,他的妻子創造了一種織綾的提花機。這種提花機有120綜,120躡(一綜控制一組經線,操縱綜的踏板叫躡),雖說比手工好多了,但效率仍不夠高,六十天才能織一匹綾。後來,有人改進到用五十綜、五十躡。馬鈞感到這種綾機用起來還是不方便,便加以改革,一下子將五十躡減少到十二躡,提高了五倍效率。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從此,馬鈞的名字開始被人們知曉了。同時,馬鈞還在軍事上有很多研究,掌握著軍事的原理,在歷史文獻當中可以證明,他在兵器學方面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時代的軍事學家諸葛亮相比。比如改進諸葛連弩、投石車等的改進設想,雖然沒有採納!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帶來的一些關於三國時期的發明家馬鈞的一些資料,歡迎各位看官補充!不喜勿噴哦!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還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轉發點贊,這將成為小編強大的源泉!感謝!
※三國時代中消失的人口,到底是有多少人還是未知
※《三國機密》中4大女星的絕美古裝造型,誰最驚艷你呢?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