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原標題: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近期,安倍晉三政府醜聞纏身,相繼曝出「森友學園」、「加計學園」、「隱匿自衛隊文件」等問題。相關新聞評論區經常能看到網友要求相關負責人切腹以謝國民的調侃。2014年仁川亞運會時,一名日本運動員偷竊韓國記者相機被曝光後,也曾引起網友的口誅筆伐,要求其切腹以挽回名譽。較為知名的切腹事件發生在1970年,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駐地鼓動軍事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


切腹是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也被認為是種榮譽的死法。不過細想起來,切腹或是最低效、笨拙的自殺手段。腹部既沒有大動脈,也沒有要害器官,僅切開腹部很難立即致死。而且,隨之而來的血腥和醜陋,更使其顯得殘酷和野蠻。這一違背人類常理的行為,何以能近千年間在日本反覆上演,成為武士特有的行為樣式,並擴大為一種社會文化呢?


新渡戶稻造和《武士道》

曾擔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的新渡戶稻造(1862-1933)關於切腹的解釋最具影響。他在《武士道》一書中指出,切腹並非單純的自殺,其目的是抵罪、悔過、免恥、贖友,或者證明自己忠實。切腹的殘酷性和儀式性適宜展現武士的冷靜和沉著,是屬於武士的榮譽刑。


那麼,為何要選擇腹部切開呢?他繼續解釋道,所以特意選擇身體這個部位切開,乃是基於以這裡為靈魂和情感歸宿之處的古代解剖學信念。切開腹部是為了展示自己的靈魂和情感,請世人來評判它們是污濁還是清白。這一貌似醜惡的死亡形式,體現的卻是德行、偉大和安詳。切腹的邏輯由此成立。



「切腹」再現(明治時代歌舞伎)


新渡戶的解釋有一定道理,也有牽強之處,原因如下。


第一,新渡戶對切腹的闡釋基於他對武士道的理解和說明。不過,他所論的武士道,並非江戶時代的武士道,更非源平、鎌倉、戰國時代的武士道,而是「明治武士道」。《武士道》面世之時,武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已消亡近30年,其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也已蕩然無存。《武士道》一書乃是依據儒學框架、西歐「騎士道」思想,對這一逝去的傳統加以美化的產物。


第二,新渡戶創作《武士道》,是為了謀求西方世界對日本的理解和認可。《武士道》原是1899年在美國出版的英文著作。該書最初設想的讀者,是當時對日本知之甚少的歐美人。1890年起,日本逐步登上世界舞台,西方世界也對這一亞洲邊陲的新興小國產生極大興趣。介紹日本的英文著作一時間暢銷於世,《武士道》應運而生。


新渡戶認為,「武士道」包括正義、勇敢、仁愛、禮義、誠實、自重、忠心、克己。切腹,正是武士以死貫徹這些準則的展現。果真如此的話,日本武士簡直就是儒家君子和西歐騎士的合體。可惜,這樣的武士從未出現過,切腹的含義也並非如此。


切腹的起源


民俗學家千葉德爾認為,切腹源於古代日本的農耕和狩獵禮儀,特別受到將動物心臟獻祭給神靈的習俗影響。然而,以心臟獻祭的做法並非限於日本。中國歷史上也有剖腹之人(如唐代的安金藏)。切腹為何只在日本發展成了一種習俗呢?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武士的歷史。

江戶時代的考據學家伊勢貞丈認為,上古無切腹之事,第一位切腹的武士是源為朝。據《保元物語》記載,他在家中背柱剖腹未死,後切骨而死。由此,武士以切腹展現勇氣的做法興起。很久之後,才有主君令家臣切腹之事(《安齋隨筆》)。


《保元物語》記述了保元元年(1156年)圍繞皇位繼承爆發的內亂。對陣一方為崇德帝與其支持者平忠正、源為義等,另一方是後白河帝與其支持者平清盛、源義朝等。崇德和後白河是兄弟,忠正和清盛是叔侄,為義和義朝則是父子。戰鬥的結果,後白河一方勝利,弟弟流放了哥哥,侄子處死了叔叔,兒子砍了父親的頭。


據說,源為朝身高兩米多、體魄雄健、善使強弓。其行為蠻橫強悍、目無法紀,好作亂犯上。保元之亂戰敗後,他手臂被扭折,流放至伊豆半島。傷愈後,東山再起,獨霸一方。十多年後,朝廷派五百名士兵乘船去抓捕他。鑒於敗局已定,為朝一箭擊沉一艘船後,背靠柱子剖腹自殺。



源為朝(菊池容齋繪,明治時代)


源為朝可謂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武士之一。其荒暴的個性和放蕩不羈的行為方式恰是當時「野武士」的真實寫照。不過,在他那裡,切腹尚屬於顯示勇氣的個人行為。後來,切腹怎樣發展為一種普遍的、象徵武士特質的行為模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了解武士團的形成和構造。


武士團的形成與切腹


在日語中,武士又稱侍(さむらい)。さむらい源於さぶらふ(伺候)。武士原是伺候貴族、擔任警戒的從者。十世紀起,武士作為一種身份被確立下來。當時的武士多來自「東國」(今關東地區)和「西國」(今九州、四國地區)等荒涼邊遠之地。他們以弓馬騎射為業,依附於軍事豪族(如源氏或平氏),與之結成虛擬的同族關係,成為其「家人」。


武士團征戰是為了得到賞賜以獲取經濟財富和政治地位。如果願望不能被滿足往往會發動叛亂。然而,新的叛亂構成了新的邀功請賞的機會。由此,以天皇為中心的「公家政權」就在一次次平叛——賞賜——平叛——賞賜的循環中衰落、解體,並被不斷壯大的「武家政權」所取代。


武士團作為「命運共同體」基於兩種要素。從主觀層面來講,維繫武士團內部團結的紐帶是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誼。在接連不斷的合戰中,這種情誼被強化為「保護——效忠」的道德倫理。僅靠倫理還不足以維持武士團的運營。在客觀層面,支撐武士團的是「御恩」與「奉公」的主從制度。所謂「奉公」,是指武士作為主君的「家人」,追隨他作戰。所謂「御恩」,是指主君保護「家人」的領地,並分配新領地給他們。這種以土地為媒介,由「御恩」與「奉公」組成的主從關係,構成了歷代武家政權的基石。

武士以戰鬥為業。殺人或者被殺,是其生活的主要內容。戰敗之時,與其被敵人俘獲處死,不如自殺。即便自殺,也要死得轟轟烈烈,再一次展現剛強、勇敢和力量。切腹是無比殘酷、疼痛之事,需要強大的精神力和意志力。武士以此捍衛自己的名譽,並向主家證明忠心。同時告訴對手,戰敗並非因為缺乏勇氣和力量,僅是因為武運不濟。


講述源平、鎌倉時代武家故事的《平家物語》《太平紀》中記載的切腹多屬這一類型。如反抗鎌倉政權的村上義光,在守城陷落之際選擇切腹,其後又將腸子拽出扔向敵人,口銜長刀前伏而死。又如鎌倉政權崩潰前夕,以北條仲時為首的432名鎌倉武士陷入重圍之際,於古戰場蓮花寺集體切腹自殺。



北條仲時等432人墓碑(滋賀縣米原市蓮華寺)


當然,並非所有戰敗的武士都會切腹。在漫長的武家歷史中,有過無數矢盡弓折、切腹效忠的場景,也有太多背叛、陰謀、內訌和自相殘殺的故事。武士本是燒殺搶掠之人,他們擁有在戰場上鍛造出的獨特道德觀,有時體現為忠誠,有時則體現為背叛。


江戶時代:


天下太平與切腹的儀式化


戰國時代前,發生在戰場上的切腹,多是武士以死明志的自我選擇,展現的是強烈的名譽感和自負心。至戰國時代,有敗軍之將以切腹換取對手寬恕家臣,也有主君命令家臣切腹。江戶時代,切腹喪失了其本來的意義,變成一項徒具其名的表演。


1615年5月,德川政府攻滅豐臣家殘餘勢力。7月,改年號為元和,史稱「元和偃武」。這宣告了近150年亂世的終結,日本進入長達兩個半世紀的和平時期。在無仗可打的漫長和平期中,源平的子孫們失去用武之地。為繼續獲取被支配者的敬畏、尊重和服從,他們開始了「自我神聖化」的演出。


江戶時代,家格決定了一切,武士被要求嚴格按照家格生活。衣著、交往、出行和房舍規模等每個細節都在展示他們擁有的身份。由此,維護家格和名譽成為武士生活的重心。不名譽不僅會損害自己的家格,還會構成對整個體制的威脅。

1663年,德川政府頒布《殉死禁止令》,禁止武士擅自切腹。切腹成為經政府許可後才能實行的榮譽刑罰,其具體做法如下。


切腹舉行時需檢視官在場。先於庭院中畫出一丈(一丈約1.8米)四方之地,鋪上沙子。沙子上放置兩層草席,然後覆上白棉布和紅毛氈。切腹者沐浴後梳髻,穿淺黃無紋衣,飲別離酒後端坐其上。正副兩名介錯人面朝切腹者,自報姓名後行禮。正介錯人拔刀,立於切腹者背後。副介錯人協助切腹者脫掉上衣,並以咳嗽為號,令牢役端出木刀(或者扇子或短刀)。木刀放在方木盤之上,以和紙包裹、少露刀尖,置於切腹者前方三尺之處。副介錯人令切腹者取木盤。切腹者伸手之際,正介錯人揮刀,切腹者人頭落地。副介錯人提頭向檢視官展示,事畢。


該流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切腹的工具往往是木刀或扇子。第二,即便使用短刀,切腹者尚未取刀之時,大多已身首異處。由此來看,切腹與斬首並無二異。至此,切腹的主要意義在於展示禮儀,並成為武士挽回榮譽的最後演出。



赤穗四十七浪人首領大石良雄切腹圖


幕末至明治:


「切腹的日本人」的國際形象


1853年後,日本遭遇來自西方列強的強烈衝擊。鑒於國力懸殊,中央政府努力迴避與列強衝突。下級武士卻群情洶洶,屢次襲擊外國人。迫於壓力,政府往往命令襲擊者事後以命相抵。此時,以「古法」切腹,向外國人示威的做法興起。其中,以1868年發生的「神戶事件」和「堺事件」最為有名。


所謂 「神戶事件」,是指岡山藩兵通過神戶時,因法國水兵橫穿隊列引發的衝突事件。在藩兵眼中,橫穿行軍隊列是難以容忍的無禮行徑。兩名法國人在事件中受輕傷。事後,藩兵隊長瀧善三郎以短刀切腹謝罪,震驚當場檢視的7名外國人。這次切腹經過,被英國外交官Algernon Mitford寫成報道,發表於《倫敦新聞畫報》。其後又被新渡戶在《武士道》中長篇引用,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切腹場景。


同一時期,駐守在大阪附近堺的土佐藩兵與上岸遊玩的法國水兵發生衝突,導致11名法國兵被殺。事後,20名土佐藩兵被判在法國軍艦艦長和士兵面前切腹。據說,有人切腹後猛然掏出了腸子,朝法國士兵大喊。艦長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終於在第十一個人切腹後,叫停了這場血腥的儀式。以這兩個事件為契機,「切腹的日本人」的形象開始國際化。


法國《插圖》雜誌報道的瀧善三郎切腹圖(1868年5月30日)


然而,僅僅6年後,切腹作為武士的刑罰被廢除。同一時期被廢除的還有武士的身份特權(四民平等)、世襲家祿(秩祿處分)、佩刀權利(廢刀令)和對軍事的壟斷(徵兵制)。明治維新是武士主導的變革,其結果卻導致了武士階層的滅亡。感到被侮辱的武士掀起叛亂,但都歸於失敗。1877年,西鄉隆盛以切腹形式自戕,標誌統治日本歷史近千年的武士階層徹底消失。


明治國家的設計師,起初卯足了勁要推進文明開化,與舊日本訣別,向西方看齊。不過1890年代起,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抬頭,歐化主義式微。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軍國主義高漲。


1905年,東京大學教授井上哲次郎等編撰出版《武士道叢書》,鼓吹效忠天皇、滅私奉公、為國獻身的「武士道」精神。1906年,一度被視為禁書、從未公開出版過的《葉隱聞書》出版。該書以倡導「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聞名。1912年,乃木希典切腹為明治天皇「殉死」,引發轟動。由此,「武士道」被解釋為「皇道的武士道」或「國家主義的武士道」。雖然歷史上,武士總喜歡欺負天皇,並僅效忠於自己的主人。


昭和時代的「切腹」


進入昭和時代後,在軍國主義思潮的裹挾下,「被敵人生擒」成為軍人最可恥的下場,並會為自己的家族帶來災難。戰敗時,切腹自盡成為捍衛榮譽、向天皇盡忠的最高體現。


1941年1月,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頒布《戰陣訓》規定:帝國軍人不受生擒被俘之辱。這導致日本在戰敗前夕,大量出現「玉碎」(守軍全部陣亡)、戰場自決和民眾集體自殺的現象。


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煽動青年為國捐軀的日本陸海軍元老和高級將官,除少數切腹自決外,都厚著臉皮向盟軍投降了。約三周後,頒布《戰陣訓》的東條英機得知自己即將被逮捕時,朝胸口開了一槍,還打偏了。東條的自殺未遂,引發社會上的極大不滿:入伍四十年,殺不了別人還殺不了自己嗎?為什麼不切腹?對此,東條曾辯解稱:「雖然考慮過切腹……雖然知道切腹的方法······但怕萬一切錯了,還會被救活……」想必他是怕痛吧。


在美軍醫院輸血的東條英機


上世紀60年代,得益於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精神生活卻愈來愈貧乏。在這種情況下,切腹,作為一種「向死而生」的行動哲學,深深地吸引了三島由紀夫。死是無從逃脫的,而現代人常常會忘卻這一點。三島無法滿足於西方的「生之哲學」(人應該如何生活),也無法滿足於佛教的「永生之學」(輪迴轉生或涅槃)。三島認為,切腹所代表的「自我決斷」的死亡形式,正是療治無生命力、空洞虛無、自私而世故的現代人精神疾患的一劑猛葯。


1970年11月25日,三島鼓動自衛隊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三島關於死的思考或是嚴肅的,不過其政治態度和行為卻是滑稽的。



三島由紀夫(篠山紀信攝)


現代:切腹作為意象


在現代日本社會,作為自殺手段的切腹幾乎已消失。作為一種自虐形式,即通過肉體痛苦追求精神快感的做法,偶爾還會出現在一些獵奇性的報道之中。切腹,一個擁有近千年歷史的辭彙,已退化為一種「意象」,存在於網路空間。日本網民喜歡用它來抨擊失政的政要、失職的官僚和企業家,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3月2日,《朝日新聞》刊文指出,「低價出售國有土地給森友學園」問題曝光後,財務省涉嫌篡改了相關審批文件。9日,一名負責交易的職員自殺。同日,該事件的直接負責人、前國稅廳廳長佐川宣壽宣布辭職。種種跡象指向更高層: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首相安倍晉三。不過,佐川卻一口咬定,不曾收到來自麻生或安倍的授意。然而,以佐川為首的官僚機構盡量揣摩安倍的態度,做出將國有土地低價出售給其「親信」的決定卻是顯而易見的。日本網友對這種秘而不宣、鑽法律空子的政、官、商勾結互惠的做法感到即氣憤又無奈。他們紛紛在評論區留言:佐川切腹吧,事情就此了結。


他們氣憤的是,佐川等人低價出售國有資產並公然說謊,理應「切腹」。他們無奈的是,就算佐川「切腹」了,安倍和麻生可能還是毫髮無損。


而且,根本沒有人會切腹。

參考文獻:


尹月:安倍政府深陷「森友醜聞」:「忖度」漩渦中的日本政官關係,「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年3月16日。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商兆琦,編輯:朱潔樹,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上班即上墳」的鄭嘉勵:用最極端的語言形容盜墓對文物的破壞都是合適的
當村上春樹書寫大歷史:《刺殺騎士團長》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嗎?

TAG:界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