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

今年五一檔最受關注的電影,毫無疑問歸屬《後來的我們》。當然這也是可以預見的,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和《後來的我們》的雙重歌曲IP,井柏然和周冬雨的組合,前期宣傳中催人淚下的MV預告片。這些元素的疊加,註定了這是一部以情懷賺取眼淚和共鳴的電影,而事實上即使身陷「退票風波」,這部電影也的確創造著《前任三》式的票房奇蹟,也讓劉若英成為了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女導演。

既然是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劉若英當然會選擇自己相對熟悉和有把握的題材。因此在電影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劉若英的恩師,張艾嘉的影子。如果我們把《後來的我們》和《相愛相親》做對比,能看出很多的共同之處。首先,都是台灣導演試圖創造具有內地氣質的電影;都試圖展現兩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間的關係;都試圖得到關於愛情的最終解答。

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劉若英的確在電影中加入了很多內地符號:電影以春運為起點,以除夕夜為節點,以北漂青年為聚焦點。然而,這些內地氣質的符號並沒有為《後來的我們》帶來內涵。作為一部愛情片,最大的內涵自然應該落腳於愛情故事之中,而電影中所呈現的愛情,熱情且奔放,男女主的一切行為、言語都在表露著自己的感情,似乎只有通過這種表露和付出才能體現他們對於彼此的感情,才能體現最終的遺憾。而就是這一點,讓整部電影的「內地氣質」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東方文化的核心在於含蓄。而含蓄在情感方面的體現在於克制。在我看來,真正動人的東方愛情是克制的愛,是小心翼翼的試探,是顧此失彼的驚慌,是不行於色的喜怒。不是只有把矯情的話說出來才是愛過,不是只有哭的梨花帶雨才是錯過。東方文化中不善表達的愛情不見得不夠濃烈,反而表現著一種不願傷害彼此的犧牲,它含蓄、內斂,但也足夠真誠。這一點,在張艾嘉的《相愛相親》中得到了淋漓體現,生活沒有那麼多磕磕絆絆,更多時候是平淡如水,而剋制的愛在這樣的生活里顯得更加感人。但其實,我們在《後來的我們》中也能看到「克制」的影子,那是在見清父親的信中,也是我認為全片最動人之處。父親早就明白了孩子們的境況,只是他選擇了隱瞞和理解,只是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遺憾。可惜這樣克制的感情在電影中顯得分量不夠。

除此以外,電影的第二個不足來源於「跨界」。當一個文藝工作者熟悉了自己領域的藝術語言,當她涉足另一領域時,她往往也會使用自己更為熟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比如張嘉佳和《擺渡人》,他試圖將文字變成台詞,認為文字加上畫面會更加感人,但事實表明這變成了無病而呻。而劉若英,同樣在《後來的我們》中運用了她更為熟悉的歌曲語言。歌詞式的台詞:「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MV式的表演:黑白畫面中無聲的哭泣。電影甚至用交叉閃回的形式將電影劇情分割為一個一個MV片段,最後所有的片段組成一個更大的MV劇情。當然,這些片段中有笑點、有淚點、有閃光點,我也很喜歡電影關於黑白色彩的設計。但是當這些片段拼接成一個愛情故事時,便顯得太過簡單。相識,相知,相愛,離別,重逢。一個平鋪直敘的普通故事,沒有波瀾的轉折,沒有失落的低谷,沒有精彩的高潮。換句話說,導演並沒有用電影語言講好一個電影故事,更像是MV預告片的延續。

最後我想說,五年時間,我們看到了國產青春愛情電影的轉變。從《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這樣的校園題材,轉變到《前任》、《後來的我們》這樣的都市題材。也許是意識到真正的校園中沒有那麼多狗血故事,也許是意識到學生還沒有那麼多的感情經歷、人生挫折。總之愛情片的導演們把目光轉向了在感情與工作中掙扎和彷徨的都市青年。而電影所講述的,更多的也是人們的錯過和遺憾,這樣的故事,精準的刺痛了年輕人柔軟的感情神經。這樣的電影,用情懷喚起了年輕人的感情共鳴。說白了,無論是《前任三》還是《後來的我們》,大家感動的不是電影里的故事,而是由此聯想到的自己,聯想到的人生中的呢些錯過、遺憾和悔恨,而這些,也是每個人最為敏感的過往,因為我們都會把那些失去的或是得不到的東西賦之以最單純的美好。

既然每個人自身的經歷都比電影中的故事精彩,那麼我們更應該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男生會有目標並為之努力,而不是失去之後才試圖挽回;女生會獨立會自愛,而不是依靠他人或是對前任念念不忘。電影只是故事,不是標榜。每個人的生活和愛情,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

光影落幕時

GIF

電影中

收穫感動

體會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落幕時 的精彩文章:

TAG:光影落幕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