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VR電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體驗?

VR電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體驗?

傳統的電影,無論2D還是3D,觀眾都只是旁觀者,VR(虛擬實境)則是參與者,它一直都是高度跨區域、跨產業的一種媒介。尤其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頭號玩家》公映後,VR開始受到平時並不關注這一技術的人的注意。

之前北京國際電影節就推出了VR單元,我在【怒瀾電影院】把這些VR通通刷了兩遍,加上之前也有過VR體驗,體會還是蠻多的。

怒瀾電影院實拍

這個單元分為VR電影、VR裝置、立式交互VR三個板塊。長度均不超過20分鐘,就目前的技術,VR拍成100分鐘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資金足夠。只不過目前所有VR設備,多數只能支撐20分鐘的體驗,超時觀眾就會產生不適,這與上世紀50年代3D立體電影剛剛推出時一樣,相信不久的未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VR電影」板塊是在一個可以同時容納20多個人的場地進行的,戴好設備坐在轉椅看。共有四部片,包括科教片《奇妙的你》、紀錄片《太陽女兵》、劇情片《晚餐聚會》和藝術展覽片《馬格利特》等,每部八到十五分鐘不等,每看完一部會休息一下。

怒瀾電影院實拍

《奇妙的你》(Wonderful You VR. )類似BBC之前的紀錄片《人體漫遊》的第一部分,講人類在子宮內的誕生,對於觀眾來說是一種重回母體的體驗。人們根本不會留存母親子宮內的記憶,VR讓你有機會重新體驗你生命的第一個階段。

在今年聖丹斯電影節New Frontier單元獲得提名的《晚餐聚會》(Dinner Party),取材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夫婦被外星人劫持事件,是一部劇情片,所以它配備了中文字幕,便於觀眾理解。但是字幕在VR影片中會讓觀眾抽離,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配音。

很喜歡這部影片一開始那種居高臨下的視角,觀眾代表的應當是外星人的旁觀視角。由星空之上的俯看這個家庭的晚餐宴會,自上而下落在房間里。之後可以花幾分鐘停下來環顧四周,切換不同方向觀察幾組人的對話。

《晚餐聚會》

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是丈夫進入催眠模式,進入回憶的幾秒鐘。觀眾會產生方向感,而不會將視點擺向他方,有被推了一下的感覺。視角從餐桌進入對面的窗外夜景,進入回憶中的驅車場景。此時,物理空間消失了,新的場景從那裡展開。

一直都很喜歡電影中的催眠場面,包括比格斯·魯納執導的《凶眼》(1987),有場戲就是影院銀幕(戲中戲)上的催眠,效果極強。《3D鐵三角》(2013)里埃德加·佩拉執導的那段,也是從銀幕伸出手向觀眾席催眠,因為當時看的大銀幕,時間再長點或許真就進入催眠意識了,代入感太強。

雖然《晚餐聚會》那個進入催眠的鏡頭只有短短几秒,但由於VR的代入色彩,要比《逃出絕命鎮》之類陷入深度睡眠的戲帶給我的臨場感更加真實。

《逃出絕命鎮》

VR體驗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此,對於拍攝者而言,也是全新的語言。它與以往的電影語言不同,導演引導觀眾的媒介變了,就連編劇都需要具備全景攝影的概念,用場景寫劇本道出故事,這一點很難,因為那會缺乏我們根深蒂固的通過連貫順暢的剪輯手段達成的表現方式。

基本上,觀眾只能待在一個特定時間的特定場景中。比如在《晚餐聚會》里,總共出現了三個場景——家中、夜路上、第三度空間。VR的這套電影語言太新,現在還沒有構成一套成熟的寫作體系。

我在第一遍看客廳那場戲時,因為盯著客人,錯失了女主人的一個重要動作,第二次就特地把目光注視著她。視點的不統一,是VR電影的一把雙刃劍,你可以選擇性觀看,很自由,也很可能會錯失重要細節。還是需要導演對關鍵情節的方向做出引導。

除非不是關鍵情節,比如另一部VR電影《太陽女兵》(The Sun Ladies VR),有一段就是四面八方播報不同的新聞,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觀看。

《太陽女兵》

《馬格利特》(Magritte VR)則是把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雷內.馬格利特的藝術品做成了一個主題公園,《人類之子》《人子》和《寶山》等經典作品全都包括在內。

看這部片時想起了達利的畫《梅.慧絲特的臉》(Mae West Lips)。達利以好萊塢女星梅.慧絲特為原型設計,採用立體構思:沙發紅唇、壁爐鼻子、畫框眼睛和門框金髮組成。在西班牙的達利美術館裡,可以看到真正的立體版。《馬格利特》基本上就是把這種方式做進了電影場景中。

《馬格利特》

馬格利特還有一幅畫是《Le Blanc Seing》,這種仰仗平面視覺錯位的畫,你就可以處在不同角度去看它,都是VR賦予的。

《Le Blanc Seing》馬格利特畫

《禁止複製》那幅畫被處理成了穿越「鏡淵」(Mise-en-abyme),經常被電影中「鏡淵」的表現迷住。記得有人把馬格利特的鏡畫做成過動圖,VR的體驗就更帶感了,可以直接穿梭其中,如果時間再拉長必定有跌進無底洞的感覺。我們平時看2D、3D影片,攝影和特效再怎麼表現,也不及VR自帶的臨場屬性。

《禁止複製》馬格利特畫

「立式交互VR」板塊包含三部影片,每部片十至十四分鐘。每部片只可同時容納一個人,觀眾可以站在一個固定小房間內簡單走動。

怒瀾電影院實拍

其中一部《獨囚之後》(After Solitary)就很適合這種空間的表達,因為觀眾站在一個封閉空間內,在影片中代表的是囚犯的視角,就好像親自待在一個不足5平的牢房裡一樣,現實空間與電影空間達成統一。這部片真正滿足了「是看電影,還是進入一部電影」的體驗。

《獨囚之後》

牢房的場景取材自真實的監獄牢房,配合紀實性的手法,通過立式交互VR,讓觀眾真正「身臨其境」體驗監獄生活。算是紀實性的紀錄片,跟你在一起的還有一位曾服刑20年的前罪犯,他會面對面告訴你,在禁閉室中會發生什麼,又會如何改變一個人。

待在裡面,你可以看看桌上放的是什麼書,看看床下有什麼,假裝蹲在馬桶上思考,挺有意思的一種體驗。我在想,如果真實空間內相同位置也擺著類似的物體,豈不更好玩?

該作品獲得去年西南偏南電影節最佳空間VR體驗獎,以及世界VR論壇的最高獎。

《獨囚之後》

VR的一大特色就是得天獨厚的臨場感,既可以在牢房待著,也可以到各個場景旅行。另一部立式交互VR《格陵蘭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就是這樣一部風光紀錄片,你無需搭乘飛機就可以迅速穿越到格陵蘭島。

這部影片讓我感到有趣的是身高決定視野,有一個場景是在冰層,個頭矮的人會看到冰下,個高的人看到的是冰上,你需要根據身高選擇跳起還是蹲下。

還有一個場景是在直升機內,正常的觀眾會在窗口朝外俯瞰冰川,不正常的觀眾也可以「穿越」艙門,走到空中,做一隻「小鳥」。

《格陵蘭在消融》

縱觀影展所有單元的VR影片,我最推崇的還是立式交互VR《親愛的安傑麗卡》(Dear Angelica)

技術上,這部片與以往同類作品最大不同是,它完全是在VR環境下創作的。是由Oculus工作室開發的一套名為Quill的虛擬繪畫工具,藝術家Wesley Allsbrook全程在觀眾的「視角」下進行創作,它是該工作室有史以來製作的第一部明顯區別於平面媒介的作品。

藝術家的創作環境完全是在VR環境下

它屬於動畫水彩電影,它的演繹方式是用一筆又一筆的水彩筆觸推進的,觀眾就在水彩當中。影片說的是主人公傑西卡進入她母親安傑麗卡的夢中,是一段穿越魔幻和夢幻的旅程,讓我們能夠銘記我們所愛的人。觀眾可以用腳步在這場夢中穿梭,用不同視點去看,沉浸其中。

正因為它完全是在VR環境下創作的,所以解析度極高、沉浸感極強、色彩極為絢麗,真正有落入畫中的感覺,每一筆的筆觸、層次都在你眼前,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你能聽懂裡面的讀白,你還會深受感動。

《親愛的安傑麗卡》

最讓我佩服的是它的線條指引做得相當聰明,能夠有效指引觀眾的視點。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觀看VR電影時,視點往往不統一,將注意力轉向別處,通過線條的筆觸做引導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你仍可以去看其他位置,也會發現不一樣的細節。

《親愛的安傑麗卡》真正展示了VR的潛力,那種沉浸的感覺是如此的強大。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錯過本文中任何一部影片都不會遺憾,唯獨這部不該錯過,真的。

第三個板塊就是「VR裝置」了,這個空間可以同時容納兩個人。片子只有一部《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是來自中國台灣的黃心健和美國紐約的勞瑞·安德森兩位藝術家合力打造。

《沙中房間》

它不是VR電影,屬於遊戲範疇。是根據人體工學,讓使用者透過兩個操控桿來完成對虛擬畫面的控制。在片中是在一個黑板與白粉塵的世界中自由的飛行、穿梭。有八個獨特的房間——文字屋、圖形屋、聲音屋、快速飛行和慢速飛行等。你可以飛進去,也可以按鍵進去。

每個房間的功能不同,比如我最喜歡聲音屋,進去之後操控桿就會變成鼓槌,你還可以把將自己的一段聲音錄進去,變成一個聲音雕塑,然後用鼓槌玩打擊樂。這種交互體驗在VR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進入粉塵房間,可以把牆上的粉塵吸下來,讓它圍著你的左右手轉,形成一道美麗的視覺效果。還有的房間甚至還有隱藏彩蛋,你去第二次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玩的樂趣,我就不介紹了,還是得玩起來才能享受到樂趣。

《沙中房間》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VR體驗」獎。

現在我們還很難去定義VR的表述語言,但相信將來,這種語言會透過不斷實驗逐漸清晰起來。無論對於開發者還是體驗者來說,這都是令人激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你真的看懂《魅影縫匠》了么?|特冷門
組圖:「石頭姐」大發了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