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D電戰機採用一系列經典設計 準備全面壓制美軍EA-18G
在已經過去的無一勞動節中,殲-15電子戰飛機的清晰照片在各路「爬牆黨」的努力下終於現身網路,並顯示出該機眾多的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殲-15D大幅度提高了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垂尾、平尾、尾椎、襟副翼系統、座艙兩側以及機背減速板蒙皮都呈綠色,與之前的殲-15單座型「黃皮機」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該機翼尖掛載了電子戰接收機吊艙,用於接收和定位敵方輻射源。與之前殲-16電子戰機的翼尖吊艙相比,吊艙明顯經過改進,將4根豎起的接收天線改為保形天線融入吊艙背部。從這點看,殲-15的翼尖吊艙要比EA-18G「咆哮者」的AL-218(V)2更先進。
最後殲-15電子戰機的機鼻取消了光電球,改用無空速管雷達罩,可能換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該機在機背、邊條、機鼻、垂尾頂端也增加了若干天線。
此外,殲-15電子戰機還表現出了令人疑惑不解的一點,那就是在外翼段上表面靠近翼尖的位置增加了一對小翼刀,這不是氣動設計上的倒退嗎?
翼刀一種古老的用於控制機翼附面層移動的簡易擋板結構。眾所周知,後掠翼上表面氣流有向翼尖流動的現象,這會導致附面層逐漸向翼尖堆積,最終這些氣流會在翼尖分離,使翼尖失速、飛機操控性下降。德國氣動專家在二戰中就發現了這種現象,並發明了翼刀來阻止機翼上表面氣流的展向流動,推遲翼尖氣流分離。戰後,翼刀在蘇制和國產噴氣式戰鬥機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各種附面層控制技術的出現以及自動變彎度機翼的普及,翼刀已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有人分析殲-15電子戰機安裝翼刀是為了防止安裝翼尖吊艙後出現翼尖失速,但這個理由比較牽強。因為該機的電子戰接收機吊艙在尺寸和直徑上並不比我國「側衛」家族慣用的翼尖干擾吊艙更粗更大,而且殲-15的原准機——蘇-33也曾掛載翼尖干擾吊艙和4枚空空導彈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起降,說明這種尺寸和直徑的吊艙在全包線範圍內都不會影響殲-15的飛行品質。
蘇-33的翼尖干擾吊艙
但從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增加翼刀的經歷看,殲-15電子戰機的翼刀應該是為翼下掛載大功率干擾機準備的。EA-18G的固定掛載一般是兩個副油箱和3具ALQ-99電子干擾吊艙,這對於「超級大黃蜂」來說屬於重型掛載外形,結果原型機在跨音速試飛中出現了抖振問題,嚴重到能影響AL-218(V)2接收精度的程度。
EA-18G的翼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波音修改了EA-18G「咆哮者」的機翼設計,取消了繼承自「超級大黃蜂」的翼尖鋸齒(作用相當於翼刀),填平了外翼段鉸鏈上的多孔,並增加了一對翼刀,也就是說把「超級大黃蜂」的鋸齒控制附面層設計改成了翼刀控制,徹底解決了該機的跨音速抖振問題。無獨有偶,我國的殲-8II也通過增加翼刀的方式來解決掛載多枚空空導彈時出現的操縱品質下降問題,從雙翼刀發展到4翼刀,最後出現了誇張的六翼刀。
殲-8II的翼刀
由於現在殲-15電子戰機才剛首飛,距離外掛干擾吊艙試飛為時尚早,因此該機的翼刀很可能只是一種預防性措施,就像當年「梟龍」原型機一樣。如果這對翼刀在試飛中被證明毫無作用,那麼在殲-15電子戰機生產型上就會被取消,所以現在分析小翼刀有誤重要作用為時尚早。
梟龍原型機上的翼刀
※反向解放軍學習?美國海軍將取消所有一線戰機彩色塗裝傳統
※美軍24小時連摔3機5人喪生:要擺脫墜機噩夢 先熬到2032年吧
TAG:傲氣菜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