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幾萬八旗兵,憑藉什麼征服了大明朝?

十幾萬八旗兵,憑藉什麼征服了大明朝?

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崇禎十七年,女真鐵騎在多爾袞的帶領下第一次穿過當時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山海關進入中原並順利佔領北京的時候,幾乎全體滿洲人依然不太相信他們能夠真正征服整個明朝。

只是打算「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海山,可無後患。」多爾袞雖然沒有採納這種目光短淺的建議,嚴格按照皇太極的遺志立即從瀋陽遷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夠進一步征服整個天下,其本人也親口說「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其實以當時他們的客觀條件來說,滿州人的想法是符合邏輯的。根據各種研究的估計,明朝當時的人口應該在一到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女真部落在經過幾十年兼并整合以後也不過大幾十萬的人口,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

人口比例大致接近大陸和香港的比例。要知道,就在大約兩年之前,明清雙方在關外的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里,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不過湊了十萬餘的部隊而已。

區區兩年之後,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不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佔領下來都分不出人手。從當時的情形看來,要滿清征服整個明朝,就跟讓墨西哥去征服全北美洲一樣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整個的局勢呈現了幾乎一邊倒的狀態,滿清隨後的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前明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清的人口數,他們成為了滿清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雖然,南明的反抗一度也產生效果,使得戰爭在局部地區反覆拉鋸膠著,甚至一度有反敗為勝的跡象。然而不斷的內耗終於毀掉了南明最後一點實力。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以後,持續統治了300年幅員廣闊的大明朝終於徹底地成為了歷史。

至此,滿族的祖先們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傳奇和神話,他們只用了大約六十的時間,便以一個僅幾十萬人的連自己的文字都剛剛發明的小部落,征服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並由此又統治了近三百年。

清代八旗軍早期戰鬥力甚強。從統一女真各部並征服蒙古、朝鮮,到推翻明王朝政權的歷次戰爭中,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然而入關後不久,八旗軍便開始出現戰鬥力衰退的跡象。隨著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日趨鞏固,戰事日漸稀少,這支軍隊也逐漸蛻變衰敗,及至晚清亟需用兵之際,它已完全變成一支不堪任戰的糜爛之師。

從軍事領域的各個不同側面,揭示其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

八旗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軍事組織。他起兵後不久,便對女真族氏族社會時期就存在的兼具生產和軍事職能的社會組織──牛錄進行改造,先後建立了黃、白、紅、藍、鑲黃、鑲藍、鑲白、鑲紅8旗。

皇太極時,又按民族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各旗設立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等官職,逐級統轄。從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到1644年清軍攻佔北京這一階段,八旗實行兵民合一,兼具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的職能。

兵丁平時狩獵務農,戰時自備武器糧秣,隨軍作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勁旅,作戰時軍紀頗嚴,有進無退,甚至在死傷慘重、屍相枕籍的情況下仍很少有人退縮逃陣。

它曾以精兵6萬,採取集中兵力、連續作戰、逐路擊破的戰法,擊敗明朝10餘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用兩年的時間攻克明軍防守關外的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4萬人。

後來又在山海關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大順軍,逐一消滅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史上第一個被文臣打死的武將
明朝一位大將專克日本,四千人打四萬倭寇,陣亡比例一比十五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