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佛教徒眼中的清凈觀

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佛教徒眼中的清凈觀

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

——佛教徒眼中的清凈觀

作者 | 釋圓薔

摘 要:

PM2.5、霧霾、水污染,當外在的環境被污染得不清凈時,回歸心靈的家園,可否在此找到一片凈土,哪怕剎那,體驗一下真正的清凈呢?那麼,是什麼染污了我們的「清凈心」?如果我們眼中的「骯髒」不是如彩虹般虛幻的話,為何不同的人對「清凈」的定義會差那麼多?怙主彌勒曾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得解脫。」真正的清凈,也許不在外境的那塊極樂剎土中,而在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現見實相的心田上。

【關鍵詞】清凈;假立分別;大中觀

1/此中無所遣

剛剛開始學佛時,我曾有過這樣的擔憂:「猶如蓮花不著水」的菩薩能將這個五濁惡世看成極樂剎土,那他們還能看到我這個凡夫眼中的世界嗎?他們知道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嗎? 如果我們看到的外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證悟者在徹悟萬法皆空時,是否應將外境全部摧毀?又怎樣幫助看到五濁世界的我呢?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正如月稱論師所說:「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就算是證悟空性的龍猛菩薩站在我面前,他也不會說我看不到你說的桌子,因為我證悟了空性的緣故。正因為外境是緣起性空的,修持空性並不會把一切外境都摧毀。雖然在凡夫的如幻根識前有種種虛幻顯現,在名言上可安立為有;然而萬法在實相中卻超離了有無二邊,即使再怎麼用分別心進行破立,也改變不了萬法無有自性的事實。

譬如,雖然在分別心面前有桌子存在,但究竟而言其本質仍為虛幻。畢竟當我們把桌子扔到火堆中,將它的一條腿燒掉時,原來的桌腿就變成了柴火。這足以證明我們在桌子上面,根本不能找到一個實有的桌子,因為桌子也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個名言安立罷了。同樣,當我們觀察世界時,也是透過分別念的濾鏡,所有的見聞憶觸都受限於二元對立的串習。不過還好,這串習畢竟虛幻不實且可以被改造,否則米勒日巴尊者就永遠鑽不進牛角里去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外境不清凈?因為我們的見聞覺知被我執所染污,而實際上我並不存在,而染污的外境究竟而言也根本無須遣除。比如一個飛蚊症患者,他總能看到有許多毛髮在本來潔凈的牆壁上,而實際上,毛髮本不存在,又該如何遣除呢?所以,不管我們把外境破析到什麼程度,只要我們的執著在那兒,就依然看不到原本清凈的法界。

2/亦無少可立

當我們不再用有相執的心看外界時,也就沒有什麼二元對立所帶來的染污了,那麼我們看到的這種清凈是一個被新創造出來的「天堂」嗎?並非如此,就好像有人得了黃疸病會把白色海螺看成是黃色的,等他的病好了後,才發現海螺原來是白色的。這並不是說,一個白色的海螺被創造了出來,白色的海螺一直在那兒,是他有眼病沒看到罷了。同樣,清凈的法界不會因為誰證悟而被創造出來。以前卧輪禪師覺得自己能把分別念斷除,然後就將此安立為自己修行境界增上的標誌,他說:「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而六祖知道後,認為他沒有證悟,仍然執著相,於是以一個相反的偈頌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意思是說,他卧輪禪師有本事,我慧能沒本事,不能斷除種種分別念,所以菩提也增長不了。難道是六祖真的沒有絲毫菩提可長嗎?不是的,而是他知道,所謂的菩提是觀待煩惱而安立的,而真正的智慧是遠離一切二元對立,是觀待而假立的法,所以當卧輪禪師執著於以無煩惱安立一個菩提時,其實就離真正的菩提越來越遠了,並沒有真正通達空性。

正如《般若攝頌》中云:「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本來在勝義實相中,輪迴與涅槃都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當我們證得諸法空性時就會發現,人我、眾生、壽者皆不可得,本來就沒有什麼在束縛自己,甚至連輪迴也不存在,這時才是真正的跳出了輪迴。因此,並非有清凈涅槃可立,也無有染污的輪迴可斷。

3/於正性正觀,正見得解脫

怙主彌勒的這句話,闡述了大中觀的理論。麥彭仁波切說,見道位的菩薩通過遠離破立垢染的真正智慧來加以觀察並進一步安住,依靠修持之力,就能夠真正現見實相。若我們一旦見到,相續中就生起了勝義菩提心。也即證得了初地菩薩,相續就會從相的束縛中得以解脫。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登地菩薩由於見到世界的真相,可以一剎那化現一百個身體,分別前往一百個剎土利益眾生。所以,難怪很多佛教徒會說:成佛自己想都不敢想。因為成佛的功德實在太殊勝了,完全超過了我們的分別心,似乎成了一種不能合理解釋而只能視為宗教崇拜的產物。而實際上,若通過詳細的聞思漸漸打破思維的堅冰,明白了世界是被我們自己設定成牛角里裝不了人時,翻轉它似乎也不再是個神話。那麼該如何翻轉這一切顛倒虛妄呢?唯有通過學習中觀,證悟空性,才能將一切虛妄分別的染污,於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中得以清凈,見到這個世界的實相。

那麼所謂的中觀究竟是什麼呢?生活中我們常說:做人做事要中道,要恰到好處。古印度的許多教派也很重視建立中觀的見地,甚至他們會認為失去中觀的見地會比墮地獄還要慘。墮地獄是因為你有煩惱,而失去中觀的見地會令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錯哪了。因為自己會失去正確判斷對錯的標準,而永遠不能用正確的方式看世界。

那麼,佛教中的中觀是不是說,你走路不要走左邊,也不走右邊,就執著走一厘米都不差的中間就好了呢?不是的,佛教中的中觀指的並不是中間,而是以超離一切邊戲執著的方式看問題,因為只要我們執著於某一邊時,無論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還是非有非無邊,這都會讓我們執著而偏離諸法的實相。當我們從心裡執著有個實有的外境,並且在此基礎上 對外境進行種種分析、取捨、破立時,我們就偏離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從而陷入如幻般的假象中,心也就偏離了中觀。例如在餓鬼眼中水是膿血,天人眼中是甘露,他們都被自己的虛妄業力所限,而看不到水的本質就是清凈的法界。

所以在證悟前,我們看不到真正的世界。有太多執著的框框限制著我們,讓我們不得不加個人分別來認知這個世界,這最終導致折射出來的是我們對清凈法界的誤解。佛法中以幻化八喻來比喻眼前事物的虛假迷亂,勝義中的諸法則如虛空般了不可得,所以佛才能以三輪不可得的方式斷盡一切所知障。

反觀社會輿論,卻似乎有在迷亂顯現上累加一層迷亂的趨勢。結果就有了完美臉型比例,以及完美身形比例之類的東西。這幾乎是強迫我們認為:看到的事物本身就帶了美或丑的屬性。本來面對一件事物,無論是否刻意都會因為執為實有而為它們貼上一個個標籤,而這樣做的依據也如虛空般一無所得,一切皆源自於我們長劫以來各種各樣深厚的串習。

《般若攝頌》云:「眾生妄執欲求食,貪輪迴意恆流轉,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虛空打疙瘩。」眾生貪執於能增上妄念的欲妙食,由這種慾望所牽引著,不斷重複著生死的輪迴遊戲,雖然顯現中有那麼多美醜等二元對立的染污法,但實相中卻從未存在過。華智仁波切說,登地菩薩將有境對境所招致的分別妄念,像鹽融於水般,將諸相清凈於無分別智慧的一體法界之中,以智慧而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入定」。

當我們了知,由自己分別念安立的種種客體實際並不存在時,才會知道不是我被這個事物的好壞影響了,而是被自己頑固的判斷影響了。如此,或許我們能剎那感受到真實的清凈。比如,我可能會認為一條門帘很難看而把它撤下換成另一個圖案,然而實際上,這條門帘上面卻始終並沒有自帶個「丑」的屬性啊。正如《般若攝頌》云:「非色非受不緣想,不緣行識盡了知,萬法無生空性理,此即行持勝般若。」真正行持般若的菩薩,是不會執著於色受想行識而去對其進行破立的,因為他知道萬法本就是空性無生的,對萬法執著並進行破立是沒有意義的。

當我執著於自己的見地去評價這條門帘時,我就拒絕了它其實毫無自性的實相。類似的例子,卻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無數次重複著,我們因為被分別念誤導,會繼續以此為基礎進行破立、取捨。所以當我們自認為外境不合我們的心意時,我們就會對外境發出拒絕的信號,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在我們自己的妄想中兜圈子罷了。

這令我們與真實、平等、清凈的法界越隔越遠,從而深陷在向外攀緣,想找到歸宿卻又總是得不到的困境中。然而,已獲得見道的大菩薩們因現見真如而如鳥飛虛空不住空般從諸相的束縛中解脫,滅除了非隨順法性之義的本不存在的分別念,從而自在、清凈地住於世間。所以,當我深深陷入無明幻象帶來的痛苦而不能自拔時,就會想起確實有佛法的實踐者通過佛法的教言而得到了真正的快樂,這給自己帶來了絲絲慰藉。

沒有絲毫證悟功德的我,是個將諸大菩薩言教拼湊起來的蹩腳集結者。但願以此東拼西湊所獲得的虛妄功德,迴向給虛妄的我等一切眾生,願他們能從虛妄的輪迴幻覺中覺醒,獲得無上佛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的精彩文章:

輪涅之根——分析有漏根與無漏根

TAG: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