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領域穿透力分析
一年前曾寫過《物聯網領域研究的切入點——物聯網平台》,在這一年中也一直對物聯網保持關注。從架構上來說,物聯網系統包括了雲、管、端,從應用上劃分為終端層、平台層和應用層,平台層基於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可分為聯接管理平台、設備管理平台和應用開發平台。本文想基於應用分層的系統思路,想著重談談幾家主要廠商在這一年裡的變化情況。當然這僅是一家之言,難免有偏頗之處。
阿里的變化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2018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宣布,阿里巴巴將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IoT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後新的主賽道。阿里在雲平台上的優勢其實是最明顯的,打開阿里雲的網站,從產品上來說包括了彈性計算、存儲和CDN、資料庫、網路、雲通信、安全、人工智慧ET、互連網中間件、大數據基礎服務、移動雲等。這些其實是物聯網在雲端很重要的基礎設施。目前針對物理網的套件也已發布,為物聯網領域的開發人員推出一站式的設備管理平台。在解決方案特別是物聯網的行業解決方案增加了很多新功能。
在物聯網平台層的架構上,依賴於阿里雲平台,不斷擴展與兼容,加上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方面的資源,無疑阿里具有很大的優勢。在應用上面不斷向新零售、智能製造、大政務等拓展,也推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在聯接與終端側,阿里由原來的YunOS全面升級到AliOS,定位為物聯網操作系統。同時,收購中天微,希望在晶元架構上與AliOS深度結合,打通晶元及終端側的通路。就像他們所講的,阿里雲的物聯網要搭建1個產業生態,尋找10萬個ISV合作夥伴,達到10萬個應用開發者社區註冊UV,銷售1億個裝載ALiOSThings的晶元模組,阿里雲計劃在未來 5 年內連接 100億台設備。
所以整條路徑非常清晰,就是利用自己雲平台的優勢,在夯實平台的基礎上,向產業鏈兩端更快滲透。對行業應用來說,希望做到儘可能的易用,對終端建立自己的標準。但這又是最難的,要做到足夠的易用,首先要對IoT應用領域足夠的理解,所以在應用開發平台架構設計上足夠兼容,同時通過ISV和應用開發者社區逐漸完善。而在聯接終端上,中天微等畢竟不是當前硬體的主流架構,要做到標準化,需要與更主流的廠商合作,包括ARM、ST、TI等傳統硬體巨頭,建立好認證體系,比如類似Amazon在Alexa的體系,而這又是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是我覺得阿里的策略是對的,先找能掌控的資源,把整個鏈條打通,驗證並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
百度的變化
從所提供雲服務的產品來看,百度雲(https://cloud.baidu.com/)與阿里雲類似,但在雲服務上的規模上尤其是IaaS方面,與阿里還是有差距。百度策略上更側重在AI上的能力,提出了ABC戰略(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數據,Cloud Computing雲計算),提出了雲服務框架ABC-STACK,該框架全面支持ABC能力落地,擁有百度60項AI平台能力,9個開源開放的大數據服務能力,以及強大的基礎雲服務。
具體到物聯網雲平台,基於ABC+IOT策略提出了物接入、物解析、物管理、時序資料庫,規則/AI引擎五大產品,其實與上面框圖中對平台層的劃分類似。由於在互動式人工智慧上的優勢,百度的物聯網似乎更會聚焦於汽車、智能家居等場景。
相對來說,百度的策略是更加開放。包括通過人工智慧平台把自己在自然語言、語音技術、知識圖譜、視頻技術等人工智慧技術開放出來。開放生態的優勢自然是讓更多合作夥伴實現多贏的局面,但缺點是在產品不是特別完善的情況下收斂性不強。3月7日,在2018海爾智慧家庭戰略發布暨成果分享會上,百度與海爾結成同盟,雙方將依託百度的ABC+IoT技術,基於海爾在智慧家庭領域的優勢,共同推動百度雲天工和海爾U+等在技術和產品上深度合作。海爾U+平台與百度雲天工平台將在設備連接、數據存儲與設備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並在設備聯通的基礎上,整合雙方的技術與資源,提升海爾用戶和網器數據的挖掘能力。
百度也架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操作系統DueOS,整合端到端的聯接。從架構上來說,DueOS更強調基於AI的交互能力,特別是在語音方面。這也是與百度的整體策略相適應的。
騰訊的變化
倒是在物聯網上似乎新聞不多,但是以QQ物聯智能硬體開放平台、微信硬體平台,特別是在內容上的巨大優勢,騰訊在消費的物聯網場景應該會有側重。
華為的變化
在過去一年裡,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布局變化很大。重點發力企業物聯網,在去年9月舉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面向全球企業市場發布「平台+連接+生態」企業物聯網戰略。華為已完成NB-IoT、雲化IoT聯接管理平台、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四合一智能家庭網關、敏捷物聯網關五大關鍵解決方案布局。
依託IoT平台的靈活部署,華為企業物聯網已在工業物聯網(含梯聯網)、車聯網(含汽車服務)、物聯城市(政府及公用事業)等場景領域廣泛應用。包括了在NB-IoT的廣泛推進;在工業物聯網方面,華為eLTE助力松山湖工廠構建智慧工廠;在梯聯網方面,華為助力迅達電梯輕鬆護航百萬電梯;在車聯網方面,華為與全球汽車提供商法國雪鐵龍深度合作。
華為的優勢是在聯接管理層紮實的技術能力,以及服務於大企業客戶的傳統優勢。但是傳統看法來說在面向消費級應用的大數據及深度學習的技術方面,沒有互連網廠商有優勢。但是在工業、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大家是同一起跑線。
本公眾號發布電子信息領域產業研究的文章,與相關人士探討產業發展之道,迎接新硬體時代(硬體、軟體和數據的融合)的到來。
微信掃碼打賞(請在備註標明身份,以供感謝)
TAG:電子產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