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當之無愧的「百藥之長」——白酒

當之無愧的「百藥之長」——白酒

在古代,用酒治病,特別是製成藥酒來防治疾病的現象十分普遍,因而古人多視酒為「百藥之長」。

中醫跟酒的關係特別密切。在中華民族傳統中醫學的發展史上,有「醫源於酒」之說。「醫」字正體字寫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而且酒 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一,中醫用酒治病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有過這樣的句子:「自古聖人之作湯 液醪醴,以為備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酵的製品,就是最早的中藥。

酒問世之前,人們得了病,往往求「巫」以治。由於酒的釀造和飲用,我們的先祖發現這種液體能通血脈、散濕氣、溫腸胃、御風寒,還能開胃下食、除風下氣,乃至止腰膝疼痛,行葯勢、殺百邪惡毒氣,於是酒在醫療上的作用迅速取代了巫術。後來,隨著中醫藥的發展,酒才漸次退而成為中藥的輔料。

在中藥里,用到酒的方子很多。比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載的炙甘草湯,在這個方子里,就要將包括炙甘草在內的九味中藥,放在清酒和水裡面煎煮,它是 主治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在《金匱要略》里也記著一個方子,叫栝樓薤白白酒湯,它的組成就是栝樓、薤白、白酒,三味同煮,分溫而服,它的作用主要是擴張血管,抗缺氧,抑制心率不齊,對缺血心肌具有保護作用等等。另外,還有紅蘭花酒,「將紅蘭花與白酒同煎至白酒的一半,去渣候溫,取服」,能達到行血止痛的效果。

酒在煎煮之後,醉人的成分會揮發出去,剩下能夠通經活血的物質。酒在煎藥的過程中,容易發生變性,因此,煎藥的時候,熬好葯往裡兌酒是一回事,把酒加 在葯里同熬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而言,酒在炮製中藥的過程中,發揮的是通行藥性的作用。酒性是輕的,中藥經過酒的炒制之後,能帶動藥性往上走,比如黃芩;酒 炒之後,藥性集中在人體的上半部分。相反,如果藥用鹽炒,藥性則集中在下邊,在腎經上起作用。要想入肝經,則用醋炒。這是中藥炮製過程中,借不同物質,讓藥性在人體的不同位置發揮作用。

因為酒具有通經絡的作用,它能更快地促進血液循環,帶著葯在身體里運行,所以國人還發明了藥酒。藥酒里可以兼納多種中草藥,將它們的藥性混溶一體,便於人體的吸收;在飲食中達到療養身體的目的,非常值得推廣。藥酒的功效在清宮裡得到過很大的發揮,乾隆皇帝特別注重養生,愛飲保健藥酒,也給後世留下很多珍貴的藥酒方子。

此外,藥酒也可以外用。有一些藥酒藥性非常猛烈,不適於口服,通過擦洗患處的方式,可以使藥物滲透,起到止痛和通經絡的效果。發展到後來,很多外用的藥水里,都含有酒精的成分,比如治療跌打損傷的藥酒、六神花露水等等,它們都是借用酒力來行藥性,使得起效更快。概而言之,在中醫藥裡面,酒從最早的中藥湯劑,演變為中藥的輔料,不管是在內用和外用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酒為百藥之長」,這是古人對酒在醫藥領域應用的高度評價。酒在醫學上的應用,也是我國醫藥學的一大發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中醫中藥與癌症的關係
人體氣血不足時,可選擇當歸為最常用的補血中藥之一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