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遼瀋戰役中為什麼慘敗?這兩個人要負主要責任,而不是蔣介石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最先打響的一場戰略對決,最終以人民解放軍的完勝,國民黨方面的慘敗而告終。說起國民黨慘敗的原因,最直接的一點就是蔣介石和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那麼,到底是誰和蔣介石的意見不一呢?其實有兩個人,而且他們兩個要為國民黨慘敗負主要責任,而不是蔣介石。
遼瀋戰役爆發之前,蔣介石按照美國軍事顧問的意見,提出了退守錦州的作戰計劃。國民黨退守錦州,一方面戰局不利的時候,可以迅速撤回到關內,避免在東北被包了餃子;另一方面如果戰局有利,可以依託關內的軍事補給,在東北還有一爭之力。其實美國軍事顧問給蔣介石提出的這一意見,可以說是當時國民黨方面的上策之選。
可是呢,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這位蔣介石手下的「虎將」,卻堅決不服從蔣介石的這一計劃。衛立煌堅持認為堅守瀋陽才是上策,他有三個想法,一是不戰而撤出瀋陽,勢必造成社會輿論動蕩和軍心渙散;二是從瀋陽到錦州,說起來簡單,沿途密布大小河流,對國民黨的機械化兵團十分不利,而且解放軍擅長圍點打援的運動戰,而不擅長攻城戰,萬一在撤退途中被分割包圍,勢必全軍覆沒;三是當時的局勢,國民黨戰亦敗,不戰亦敗,但是堅守不戰,也以拖延時間,以待局勢變化(衛立煌心裡的局勢變化,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和蘇聯干預)。
正是因為蔣介石和衛立煌這兩種不同的想法,導致國民黨方面在遼瀋戰役前即處於被動的戰略局面,基本上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等大型城市。遼瀋戰役爆發後,人民解放軍率先發起了對錦州的攻擊,錦州是關外重鎮,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略地位遠比瀋陽、長春等地重要。蔣介石得知錦州被圍,急忙命令衛立煌出兵救援,可是又被衛立煌拒絕,衛立煌認為救援錦州應該是關內傅作義的任務,而不是他的任務,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怕出了瀋陽就會被圍殲。
蔣介石眼看衛立煌屢次抗命,無奈之下越級指揮自己的嫡系愛將廖耀湘,讓他組建西進兵團救援錦州。廖耀湘自然不敢像衛立煌一樣違抗蔣介石的命令,但是廖耀湘的想法和蔣介石、衛立煌都不一樣。廖耀湘想著東北局勢已經無可挽救了,既不應該救援錦州,也不應該困守瀋陽,早點到營口走海運撤軍才是上策。所以,廖耀湘雖然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出兵救援錦州,但是一直在路上逡巡不前,他就是想等著蔣介石下撤軍命令。
這時候,就出現了遼瀋戰役期間國民黨最搞笑的一幕:蔣介石要救援錦州,衛立煌要困守瀋陽,廖耀湘要到營口走海運逃跑。就在這三個人的矛盾心理之中,解放軍成功攻佔錦州,實現了關門打狗的戰略目標,最終國民黨在打還是撤的糾結之中,全軍覆沒。總之,國民黨方面在遼瀋戰役期間出現了三種不同意見,其實不管採用哪一種,也不可能敗的如此慘。甚至後來很多人都認為蔣介石的意見從戰略層面來看較為妥當,國民黨在遼瀋戰役慘敗其實不怪蔣介石,而怪衛立煌和廖耀湘。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呢?
※淮海戰役,毛主席為什麼突然下令停止殲滅杜聿明集團?原因在這裡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哪三次向蔣介石妥協,最終兵敗被俘?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