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的「泰山殘石樓」並不僅僅是一個「合文」那麼簡單
吳昌碩是近代中國聲名最隆,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簡歷簡單說兩句:他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也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他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藝術界旗幟性人物。他歷來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但影響最大的,也是吳昌碩大師名聲早播的一個藝術門類就是篆刻。今天我們索性撇開那些大概念,看看他的具體作品,看一方印:
(吳昌碩:泰山殘石樓及邊款)
這方印的來由,吳昌碩大師在邊款里講得很清楚了「邕之得明拓泰山廿九字,因即以名其樓。囑安吉吳俊卿刻之,時光緒丙申元宵。漢王廣山印,山字袤接廣字收筆,取勢甚古,茲擬之,博邕老一笑,昌碩。」吳昌碩的好友高邕之得《泰山碑》廿九字明拓本,因此用「泰山殘石樓」作為自己居處的名字,向吳昌碩大師索印,大概1896年的元宵節,吳昌碩先生就刻這方印。看邊款其實兩個問題:
1、《泰山碑》二十九字是什麼?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巡狩時,為了紀功刻石泰山頂,後來石殘。斷石在明代出土,只殘存篆書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毀於火,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頂玉女池得殘石2塊,僅存10字。相傳為李斯手筆,書法流動婉通,是秦小篆正宗,高邕之所得的可能就是明拓本二十九字本,因此極珍貴,關於這二十九字,回頭專門寫文章討論它。
(網上流傳的二十九字拓本圖片)
2、漢王廣山印長啥樣,為啥吳昌碩說「茲擬之」呢?
漢「王廣山」印是一方漢代私印,現在能見到的版本是這樣的:
(漢印:王廣山)
印中三字,其中的「山」字向上三筆,正好插入廣字縱向形成的三個空地,由此構成滿白效果,極具巧思。吳昌碩大師的這方「泰山殘石樓」,「泰山」二字交疊,借用的正是「廣山」二字的章法構思。其實這種「合文」用法,吳大師在他的作品裡多次用到,只是這方印交待了出處罷了。
(吳昌碩的另一方名印一月安東令,「一月」合文)
(吳昌碩圓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生於」合文)
(吳昌碩蕪青亭長飯青蕪室主人,「主人」合文)
這種將兩個字合成一處佔用印面一個字的地位的做法,其他印人也有使用過,比如來楚生的這方「為容不在貌」:
(來楚生:為容不在貌)
這方印里,「不在」兩字被來楚生先生合成一個字的地位,印面由此視覺效果呈現四字格局,同樣也是大巧思,這也是大師們常用的章法手段。
回到開頭吳大師的這方「泰山殘石樓」上來。這方印的妙處絕不止是一個合文那麼簡單。至少還有這幾處精彩處:
1、十字界格的處理。十字界格一般的處理會在印面正中做平平正正的處理,但顯然,吳大師沒有這樣處理,「石」字下面空地太多,需要使之規整,不顯零落,因此界格做了延長,「泰山」二字下部因為「山」字下部是平整的,不再需要再做規整處理,因此界格並沒有過來,而是適時收縮中止了。「泰山」二字與「石」字之間有足夠的空地,因此,界格的上部延伸過去了,下部的殘與樓字之間的界格兩字較繁複,中間空地少,界格停下來了,而且在這裡,界格與「樓」字粘連起來,這樣處理,使文字與界格、邊欄渾然一體,印章美更加強烈。
(界格的處理)
我們經常在做印章界格時,只注意到對印面文字的整飭,這是秦印「田」字界格與「日」字界格的最樸實作用,但大師們在使用界格時,卻將界格的細節考慮進全印每個字的細微章法關連中,這正是大師們被稱為「大師」的原因,他們思考的更加深入細緻,有足夠多的細節考慮並加入了創作。
2、疏密虛實關係。除了「泰山」二字合文之外,「石」字下面的空地用來呼應「殘」字下邊的空地,這是兩個「疏」處的對角呼應;泰山合文與樓字是兩個「密」處,同樣也構成對角呼應。除了兩個對角的交叉呼應之外,「樓」字左疏右密,「殘」字也左疏右密,這又構成平衡呼應,整方印,在疏密照應方面渾然一氣,五個字看似散亂,但經過處理後協調一氣,聯繫緊密,這是細節的精彩處。平常我們讀吳昌碩印,以「大寫意」三字先入為主,認為所謂的「大寫意」就是隨意揮灑,又聽印人掌故說吳昌碩大師每刻成一印,常常拿布鞋底隨意磨擦做殘破處理,以求天然偶得之趣,由此覺得他的印可能是碰巧得來的印面效果,其實,真正的大師作品,看似隨意的細節,正是用心經營出來的。
3、繪畫意境之美。當然,這方印最經典的評價是韓天衡先生所說的「此印線條粗細殘破處理精到,使鈐於平面紙楮上的印蛻,產生出二維空間,有一種浮雕般的立體感,堪稱前無古人的全新創造」,最經典的兩字「泰山」「似山嶽,似古鐘,似城樓……」,的確如此,我們看編鐘的樣子,是不是就是「泰山」二字的造型,甚至泰字的點,也像編鐘上的青銅鈕:
(青銅編鐘的造型)
我們一定還看過開封的鐘鼓樓,整個鼓樓是梯形的,這也是「泰山殘石樓」整個印面的意象:
(開封鼓樓)
少年時期學印,被人告知,如果不知道入印文字如何配篆,就去找本吳昌碩的印譜認真研讀吧,論篆刻,他真的是大師中的大師,還有一點好處,吳大師自小刻印,一生與印「不一日離」,他的作品足夠多,涉及入印文字豐富,印面處理方法也足夠拿來效仿,不管是文字素材,還是章法構思,任意拿出來其中的一方來仔細研看,都收益極多。
(【老李刻堂】之289,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唐詩閑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印人傳:明代篆刻「三橋派」的中堅,詩書畫印俱佳李流芳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