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人類的提問,對生命的禮讚

對人類的提問,對生命的禮讚

——《湮滅》影評

在一個春天,有這樣一部科幻電影上映了,詭異乖張的基調、生澀難懂的劇情加之緩慢拖沓的節奏讓所有人一頭霧水,觀眾對其破口大罵,媒體指其故弄玄虛,在電影上映初期,評價毀譽參半、兩極分化。

若干年後,這部電影成為了無數科幻電影導演和科幻迷心中的聖經,它超前的對科幻的思考、浩瀚宏偉的想像和史詩般磅礴的故事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至今為止的科幻電影史上如果它稱第二,絕對沒人敢稱第一。

這部電影的名字是《2001太空漫遊》。

在《湮滅》上映後,大家對這部電影的分析就開始熱火朝天起來,把它和《降臨》比,和《星際穿越》比,和《三體》比。

其實在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時,第一反應就是聯想到《降臨》,善惡難辨的外星人、出身科學家的主角團隊似乎都同出一轍,但是在二刷完後發現其實在差距不小。最後忽然發現,和《湮滅》的核心最相似的,其實是《2001太空漫遊》。

左:《2001太空漫遊》 右:《湮滅》

肯定很多看過的人對電影沉重驚悚的氣氛難以忍受,整部電影以莉娜為主軸,在現在、對進入閃晃時的回憶、對過去與男友的回憶間來回閃回切換。

但無論是在哪個時空里,有一股沉重的感覺都沒有消散,我在觀影時的直觀感受就是好像胸口壓著一塊巨大的石頭,窒息感特別明顯。但是再回想過來,這種窒息感難道不就是導演刻意要營造的嗎?這種感覺其實是和《2001》庫布里克所濃墨重彩所表現的感覺是完全一樣的。

原來兩部電影的核心表達,都是人類與宇宙相較之下的窒息感。

凝視鏡頭的莉娜

從影片一開始這種窒息感就從沒斷過,失蹤一年後奇蹟出現卻突然瀕死的男友,身患絕症的心理學家,無法知曉意圖的沉默外星生命,多線敘事更是加深了這一感覺——莉娜和全人類的命運彷彿在暴風中飄零。

在閃晃中,甚至連最堅固神聖的記憶都無法保全。主角一行人在無法理解的幽閉世界中不斷掙扎,直到最後看見擁抱著的莉娜眼中泛起的色彩後我們才知道,這種窒息是被命運扼住咽喉的渺小無力,整個故事就是一場自始至終都不曾存在過希望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劇。

大家都知道深海恐懼症,因為對一眼望去沒有盡頭的大海深處的未知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恐懼。同樣的,也有「深空恐懼症」這樣的概念,大海深處的未知和太空深處的未知相比不值一提,在太空深處的威脅也比大海要不可名狀。

這種恐懼是一種拉夫克洛夫特解讀下的對「未知」的恐懼,我們看,電影通篇都沒有對造成事件元兇的外星人作出進一步解釋,它為什麼來到地球?它的目的是什麼?它究竟是善還是惡?我們始終只能通過莉娜的視角看到一個超越了我們理解和認知的外星物體,一個自始至終都一直沉默的沒有面孔的複製人。

我甚至懷疑……它根本沒有注意到我在那裡。」莉娜的話更是加深了這一點,在這個外星人眼裡,或許我們人類不過也是一群蠕動的細胞罷了。

就像是拉夫克洛夫特筆下的「古神」,創造了人類又將人類隨意丟棄一旁,而人類只要對古神了解越多就越陷入瘋狂,因為這種知識是超出人微小大腦的分量的,是人類註定永遠無法得知的。拉夫克洛夫特這樣描述他筆下的恐懼:「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就是恐懼,而最原始的恐懼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這種「未知的恐懼」在《2001太空漫遊》中就表現為那外星的黑石碑,同樣是神秘出現,沒有目的,卻讓人不寒而慄。

可以說這座黑色石碑是我們所謂人類的起源,它讓那麼一群人猿產生了開始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質,一系列漫長的連鎖反應讓人猿手中騰空的骨頭變成宇宙飛船。

換句話說,黒石碑背後神秘的外星生命就是人類的造物主,我們不過是所創造之物,所以,我們真的能理解我們造物主的思想嗎?

在電影最後,人工智慧哈爾陷入了瘋狂,主角鮑爾更像是《湮滅》中的莉娜,成為了「見證者」的角色。他們是否能理解我們不得而知,他們能做出與其最大限度的接觸,也不過是「見證」而已。

就是這種鑲嵌在電影中的未知,能夠滲入我們腦中,喚起了我們原始的恐懼,使我們產生了被未知的宇宙包裹的幽閉窒息感。

我還記得在小說《銀河系搭車客指南》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贊法德要去接受全銀河系最殘忍的酷刑——就是通過一個裝置將大腦接通,使受刑的人能夠感受到自己和宇宙真正的量級差距,所有接受這個酷刑的人都在極短的痛苦中瘋掉死去了。

很顯然,我們人類不過是宇宙中的塵埃,不僅如此,甚至連覺察整個宇宙的本事都不可能有。

那麼,在這個人類毫無地位的宇宙里,我們的價值究竟在何處?

電影沒有給出答案。電影的職責從來不是給出答案,和《2001》一樣,這是一部典型的「問題式電影」,而與答案相比,其實問題有著更大的力量。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五百年前那個悲劇中的王子自肺腑發出的問題依然振聾發聵:「生存還是毀滅?」然而問題的答案早已不再重要,但問題卻仍然能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去尋找自己的答案,這難道不就是問題的力量嗎?

所以我相信,或許有一天我們的價值在宇宙中的位置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會驅動著我們繼續去追尋身而為人的價值,去留下屬於人的足跡,直到滅亡。

就像牆縫裡的小花,就算無人問津,也會奮力綻放到凋零。

最後,電影中患了絕症的心理學家還說過這樣深刻的話:

我想你把自殺和自我毀滅搞混了。我們極少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是的,自我毀滅是我們無法遏制的作為人類的本能,我們時常都有著把美好打碎、把平衡打破的衝動,但同時,自我創造也是我們無法遏制的本能。我們或許會打破一個完美的婚姻,但還是會再組建一個新的家庭;我們或許會因為戰爭毀滅了所有國家,但總有一天在廢墟當中會重建起一個渴望和平的新文明。

人類的歷史,不就是在不斷的破環和重組中、在不斷的自我毀滅和自我創造中馬不停蹄的前進嗎?

關注搭車客指南,

做一個乾淨的閱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搭車客指南 的精彩文章:

TAG:搭車客指南 |